当前位置: 首页 > 百科> 文章详情
从猫头鹰的“猫头”说起
来源:青少年创新科技网 时间:2025-01-22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动物因为拥有类似人类婴儿的圆形头部、圆脸和大眼睛,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关注。其中,猫科动物和 形目(也就是猫头鹰)是典型的例子,不过你有没有想到过,它们的圆形的头部是怎么来的?

猫科动物的脸什么样

  首先,猫科动物的圆脸看着短,但是要论长度很可能不算短脸。例如不少狮和虎的头骨长度都超过30厘米,甚至更大。这长度比看着脸长的狐狸长了不少,也比同样看着脸圆而短小的人类要长。

  而猫科动物之所以看起来是大圆脸,还是因为它们短粗的吻部以及脸部的颧骨部分。后者准确来说是颧弓,颧弓比较宽且附着有不少肌肉。附着的肌肉在外界看来,正好构成了它们的大圆脸和粗嘴巴。

  为什么有这样的脸和嘴巴呢?因为短粗的吻部有利于猫科动物在独自狩猎时,让嘴前端作为一个省力杠杆,提供嘴前端更强的咬合力。

  咬合力到了,猫科动物嘴前端的犬齿就会释放强大的力量,以此断开对方的颈椎或更好地锁喉。

  此外,它们附着在颧弓上面的肌肉——颞肌,可以在猫科动物咬猎物时,提供力量来做到在咬合的瞬间秒杀猎物,附着较多的颞肌有利于猎杀猎物。

  现在的猫科动物具有短而粗壮的脸庞,是为了单兵作战,为了鲜味肉食猎杀而生存,但是它们的老祖宗可不是这样。

  猫科动物老祖宗——早期食肉形类成员,具有相对细长的嘴巴,身体的模样有些像果子狸。

  捕食小动物的它们有相对长的嘴巴,嘴巴后端还有较多臼齿和前臼齿。它们的一部分后代走上了更为依赖食肉、瞬杀狩猎的演化道路,这就是猫科动物。猫科动物的嘴巴变得短粗了一些,嘴巴后端牙齿数目减少了很多,仅剩下三十颗左右牙齿。

  这些早期食肉形类成员,除了化作猫科外,也有的演化为一些不那么追求瞬杀猎物,又不全吃肉食的食肉目动物,比如荤素搭配着吃的果子狸和棕熊,喜欢持续攻击大型猎物、偶尔吃点水果的灰狼。

猫头鹰“猫头”的秘密

  猫头鹰的圆脸并不是因为饱满的肌肉,而是身上羽毛填充的结果。

  如果有人把猫头鹰的羽毛理光,就会发现有点像秃了毛的鸡。如果看到淋湿了的猫头鹰,也会发现猫头鹰的羽毛收缩起来,大脸会瞬间变小。

  所以说,看着脸大身体圆胖的猫头鹰其实是“虚胖”,厚实的大量羽毛甚至还能遮住猫头鹰的腿部,这就导致猫头鹰腿部虽然不短却容易被看成“小短腿”。

  那猫头鹰脸上长这么多羽毛是干什么用的呢?

  2022年大灰 这种猫头鹰的相关研究显示,学界发现它们身上羽毛形成的大脸盘有利于声音的传播,方便它们听见猎物的声音。

  羽毛在它们的脸上排列出放射状的面盘,可以通过聚拢声波来放大声音,找到黑夜中静悄悄偷吃东西的老鼠。而猫头鹰大脑里面负责听觉的区域也更为发达,自身羽毛结构有利于进行悄无声息的飞行,以此兼容这一身“耳听八方”的配置。

  当然,也有一些猫头鹰没有太大的脸盘,例如北鹰 ,这些猫头鹰就不那么依赖耳朵,而是主要依靠视力。它们比起那些大脸盘的猫头鹰,看着也更有点“鹰”的模样。这些“鹰”模样的猫头鹰当中也有不走晚间出行传统路线的,而是选择白天出来活动。

  事实上,现存猫头鹰的祖先几乎都是白天出行,和今天多数老鹰一模一样,欧洲大陆和美国怀俄明州等地的化石就是证明。

  这些早期猫头鹰爪子也同今天夜行的猫头鹰形态差距很大,反倒是类似于老鹰的爪子。只不过在后来的演化过程中,很多猫头鹰放弃了白昼的厮杀,转而选择了在晚上苏醒,开启月夜下的猎杀,爪子的形态也改变了。

  另外,有少数猫头鹰白天也会活动,这些白天出来的猫头鹰眼睛虹膜颜色比较浅。例如短耳 ,北极的雪 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常见的纵纹腹小

  会在清晨黄昏出来抓老鼠。

其他大脸动物

  圆脸的动物并非只有猫科动物和各种猫头鹰,还有一些动物也演化出了圆脸,比如,雄性的红毛猩猩。相比于雌性,雄性红毛猩猩体重更大且有一张“大脸”。这背后是大量肌肉脂肪在支撑。大脸下面是巨大的喉囊,这个喉囊是便于它们唱情歌的利器。大脸庞下面的喉囊也会发出声音,以此告诉其他的雄性红毛猩猩切勿靠近自己。如果两个公猩猩都喜欢上了一个对象,那就只有进行一场殊死搏斗了。

  我们熟悉的国宝大熊猫也是圆脸且具有短的吻部,脸上附着有大量用于咬的肌肉,但是它们的圆脸和短小的吻部主要不是用来对付肉类,而是咬断坚硬的竹子。

  有一些品种的狗,例如小个子的约克夏犬、北京犬、法国斗牛犬等,它们的口鼻部分很短,看着也是短圆脸。这当然不是为了加强咬合力,而是人为一代又一代选育的结果。

  这样的选育也给狗的健康带来不少麻烦,例如口鼻部分变短使鼻腔也变短,这就导致呼吸道的相关疾病成了这些品种狗的心腹大患,也缩短了它们的平均寿命。

  看来,动物演化的“大圆脸”还真不是同样的原因,这背后也藏着关于生物演化的秘密。

  (科 中)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动物因为拥有类似人类婴儿的圆形头部、圆脸和大眼睛,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关注。其中,猫科动物和 形目(也就是猫头鹰)是典型的例子,不过你有没有想到过,它们的圆形的头部是怎么来的?

猫科动物的脸什么样

  首先,猫科动物的圆脸看着短,但是要论长度很可能不算短脸。例如不少狮和虎的头骨长度都超过30厘米,甚至更大。这长度比看着脸长的狐狸长了不少,也比同样看着脸圆而短小的人类要长。

  而猫科动物之所以看起来是大圆脸,还是因为它们短粗的吻部以及脸部的颧骨部分。后者准确来说是颧弓,颧弓比较宽且附着有不少肌肉。附着的肌肉在外界看来,正好构成了它们的大圆脸和粗嘴巴。

  为什么有这样的脸和嘴巴呢?因为短粗的吻部有利于猫科动物在独自狩猎时,让嘴前端作为一个省力杠杆,提供嘴前端更强的咬合力。

  咬合力到了,猫科动物嘴前端的犬齿就会释放强大的力量,以此断开对方的颈椎或更好地锁喉。

  此外,它们附着在颧弓上面的肌肉——颞肌,可以在猫科动物咬猎物时,提供力量来做到在咬合的瞬间秒杀猎物,附着较多的颞肌有利于猎杀猎物。

  现在的猫科动物具有短而粗壮的脸庞,是为了单兵作战,为了鲜味肉食猎杀而生存,但是它们的老祖宗可不是这样。

  猫科动物老祖宗——早期食肉形类成员,具有相对细长的嘴巴,身体的模样有些像果子狸。

  捕食小动物的它们有相对长的嘴巴,嘴巴后端还有较多臼齿和前臼齿。它们的一部分后代走上了更为依赖食肉、瞬杀狩猎的演化道路,这就是猫科动物。猫科动物的嘴巴变得短粗了一些,嘴巴后端牙齿数目减少了很多,仅剩下三十颗左右牙齿。

  这些早期食肉形类成员,除了化作猫科外,也有的演化为一些不那么追求瞬杀猎物,又不全吃肉食的食肉目动物,比如荤素搭配着吃的果子狸和棕熊,喜欢持续攻击大型猎物、偶尔吃点水果的灰狼。

猫头鹰“猫头”的秘密

  猫头鹰的圆脸并不是因为饱满的肌肉,而是身上羽毛填充的结果。

  如果有人把猫头鹰的羽毛理光,就会发现有点像秃了毛的鸡。如果看到淋湿了的猫头鹰,也会发现猫头鹰的羽毛收缩起来,大脸会瞬间变小。

  所以说,看着脸大身体圆胖的猫头鹰其实是“虚胖”,厚实的大量羽毛甚至还能遮住猫头鹰的腿部,这就导致猫头鹰腿部虽然不短却容易被看成“小短腿”。

  那猫头鹰脸上长这么多羽毛是干什么用的呢?

  2022年大灰 这种猫头鹰的相关研究显示,学界发现它们身上羽毛形成的大脸盘有利于声音的传播,方便它们听见猎物的声音。

  羽毛在它们的脸上排列出放射状的面盘,可以通过聚拢声波来放大声音,找到黑夜中静悄悄偷吃东西的老鼠。而猫头鹰大脑里面负责听觉的区域也更为发达,自身羽毛结构有利于进行悄无声息的飞行,以此兼容这一身“耳听八方”的配置。

  当然,也有一些猫头鹰没有太大的脸盘,例如北鹰 ,这些猫头鹰就不那么依赖耳朵,而是主要依靠视力。它们比起那些大脸盘的猫头鹰,看着也更有点“鹰”的模样。这些“鹰”模样的猫头鹰当中也有不走晚间出行传统路线的,而是选择白天出来活动。

  事实上,现存猫头鹰的祖先几乎都是白天出行,和今天多数老鹰一模一样,欧洲大陆和美国怀俄明州等地的化石就是证明。

  这些早期猫头鹰爪子也同今天夜行的猫头鹰形态差距很大,反倒是类似于老鹰的爪子。只不过在后来的演化过程中,很多猫头鹰放弃了白昼的厮杀,转而选择了在晚上苏醒,开启月夜下的猎杀,爪子的形态也改变了。

  另外,有少数猫头鹰白天也会活动,这些白天出来的猫头鹰眼睛虹膜颜色比较浅。例如短耳 ,北极的雪 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常见的纵纹腹小

  会在清晨黄昏出来抓老鼠。

其他大脸动物

  圆脸的动物并非只有猫科动物和各种猫头鹰,还有一些动物也演化出了圆脸,比如,雄性的红毛猩猩。相比于雌性,雄性红毛猩猩体重更大且有一张“大脸”。这背后是大量肌肉脂肪在支撑。大脸下面是巨大的喉囊,这个喉囊是便于它们唱情歌的利器。大脸庞下面的喉囊也会发出声音,以此告诉其他的雄性红毛猩猩切勿靠近自己。如果两个公猩猩都喜欢上了一个对象,那就只有进行一场殊死搏斗了。

  我们熟悉的国宝大熊猫也是圆脸且具有短的吻部,脸上附着有大量用于咬的肌肉,但是它们的圆脸和短小的吻部主要不是用来对付肉类,而是咬断坚硬的竹子。

  有一些品种的狗,例如小个子的约克夏犬、北京犬、法国斗牛犬等,它们的口鼻部分很短,看着也是短圆脸。这当然不是为了加强咬合力,而是人为一代又一代选育的结果。

  这样的选育也给狗的健康带来不少麻烦,例如口鼻部分变短使鼻腔也变短,这就导致呼吸道的相关疾病成了这些品种狗的心腹大患,也缩短了它们的平均寿命。

  看来,动物演化的“大圆脸”还真不是同样的原因,这背后也藏着关于生物演化的秘密。

  (科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