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嫦娥六号首次月背采样、梦想号探秘大洋,到深中通道踏浪海天、南极秦岭站崛起冰原,刚刚过去的2024年,科技领域热潮奔涌,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一项项重大突破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展现了中国人逐梦星辰大海的豪情壮志。
新的一年,新的征程。从人工智能到量子计算,从基因编辑到深空探索,宇宙奥秘、前沿科技的探索突破令人心动,技术变革和应用的深度广度不断拓展。新起点,新高度,迈向科技强国的步伐如此坚实、如此有力。
前沿领域更多突破
过去一年,我国科学家在科技发展前沿领域取得诸多突破。
2024年2月26日,利用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的观测数据,我国科学家在天鹅座恒星形成区发现了一个巨型超高能伽马射线泡状结构,并从中找到了能量高于1亿亿电子伏宇宙线起源的候选天体。这是迄今人类能够确认的第一个超级宇宙线源。
2024年,我国科学家首次揭示月球背面约28亿年前仍存在年轻的岩浆活动,获得人类首个月背古磁场信息等。
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的同时,也在向极微观深入。
2024年5月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光子体系的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为高效开展更多、更新奇的量子物态研究提供了新路径。
2024年,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张余团队和华中农业大学周菲团队联手,成功解析出叶绿体“基因转录机器”的冷冻电镜结构,揭示植物叶绿体基因转录机制,为提高植物光合作用效率提供了新思路。
新的一年,一系列激动人心的突破和进展更加值得期待。
空间天气科学任务蓄势待发。中国科学院与欧洲空间局合作研制的“微笑卫星”将深入探究太阳风及其与地球磁场之间的复杂互动,为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提供关键数据。
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项目完成主体工程建设,预计2025年8月完成全部灌注任务,开始正式运行取数,将助力科学家揭开微观世界的更多秘密。
2024年,我国首个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将聚焦“极端宇宙”“时空涟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太空格物”五大科学主题,有望在宇宙起源演化,太阳系和生命起源等重大科学问题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广袤无垠的未知领域隐藏着无数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揭开。
商业航天加速发展
过去一年,航天探索持续突破,亮点纷呈。
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返回器回到地面。历经53天的太空旅行,嫦娥六号完成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的壮举,成功带回1935.3克月背样品。
2024年10月30日凌晨,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过去一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完成2次载人飞船发射任务,2次天舟货运飞船发射任务。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完成了我国首次舱外维修任务。
2024年,我国商业航天迈出重要步伐,进入快速发展期:“千帆星座”首批18星成功入轨,我国向组建全球卫星互联网迈出了重要一步。
2024年1月,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垂直起降回收验证火箭完成首次大型垂直起降飞行试验,我国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取得突破。
2024年11月30日,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发射告捷,完成了星箭制造、商业发射场测试发射、卫星数据应用服务的商业航天全产业链“闭环”。
作为探月工程四期任务的组成部分,未来,嫦娥七号要对月球南极环境和资源进行探测,嫦娥八号将开展月球资源就位利用的技术验证。行星探测方面,天问二号、天问三号、天问四号也将接连出征。
今年,载人航天工程将按期完成3次发射任务。未来,中国空间站将围绕重大科技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充分发挥平台优势,持续产出重大科技成果并加速转化应用。。
北斗系统将实现“升级”,将建设技术更先进、功能更强大、服务更优质的下一代北斗系统,计划2029年左右开始发射组网卫星,2035年完成系统建设。2025年是下一代北斗系统关键技术攻关的重要年份。
深海奥秘持续揭开
过去一年,我国海洋科技不断取得新突破。
中国南极秦岭站将填补太平洋扇区长期观测的空白,更好回答气候变化、冰雪和生态环境变化机理等前沿科学问题。
2024年,我国首次面向全球开放“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中外科学家一同下潜采样。目前,“蛟龙”号已完成317次下潜,累计搭载900余人次下潜,为深海探测提供有力支撑。
过去一年,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正式入列,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方面再增“国之重器”;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探索三号”,也将进一步推进我国在深远海深潜及综合作业的能力。
2024年,我国海洋开发利用取得积极进展:海上风电造福千家万户,“蓝色粮仓”丰富百姓餐桌,海水淡化为水资源开源增量。此外,我国还建成首个具有公共测试泊位的潮流能示范工程。
2025年,我国将与多国合作开展恩德比地区域航空调查任务,共同加强对南极重点区域的环境综合考察。
2025年,“蛟龙”号将执行南海综合海试航次等;“探索三号”计划于2025年开展常规科考作业、深海装备海试、深海考古以及载人深潜作业等工作;依托“奋斗者”号计划展开多国联合、多学科交叉的深潜研究。
2025年,我国将优化新增养殖用海空间布局,努力实现水产种源自主可控;继续完善海水淡化产业链条,实现海水淡化工程规模进一步快速增长;构建并完善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的政策体系,坚持科技创新,加速催生产业发展新动能。
人工智能深入应用
2024年,人工智能继续快速发展:文生视频大模型能够“模拟并重建”物理世界的复杂影像,多癌早筛技术可在上万病例中排查漏诊病例,高阶自动驾驶技术广泛落地,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均被授予人工智能领域学者……随着基础大模型加速迭代、人工智能创新型应用向实际场景扩展、安全治理从原则走向实践,人工智能前所未有地影响生产生活,给各行各业带来改变。
在国网山东电力调控中心,由阿里巴巴达摩院决策智能实验室开发、覆盖262座风电场和331座光伏电站的“八观”气象大模型正改变“看天吃饭”给绿电带来的“波动”。
应用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基础也不断夯实:基于华为 思人工智能框架原创论文发表量超1700篇;全球开发者基于阿里“通义”开源模型二次开发衍生模型突破8万个;金山办公自研算力平台实现训练推理一体化,支撑高效弹性资源利用与模型开发;360集团研发的人工智能搜索产品凭借多模态、多模型、强交互技术特色,提高了信息获取和内容创造能力……
展望2025年人工智能发展趋势,360集团创始人周鸿 认为,大模型正向场景化、应用化、专业化、垂直化方向发展。同时要看到,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着加剧数字鸿沟、泄露个人隐私、带来安全风险等挑战。能源消耗、可用训练数据的“紧缺”等难题,也引起更多关注。
(人民日报)
从嫦娥六号首次月背采样、梦想号探秘大洋,到深中通道踏浪海天、南极秦岭站崛起冰原,刚刚过去的2024年,科技领域热潮奔涌,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一项项重大突破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展现了中国人逐梦星辰大海的豪情壮志。
新的一年,新的征程。从人工智能到量子计算,从基因编辑到深空探索,宇宙奥秘、前沿科技的探索突破令人心动,技术变革和应用的深度广度不断拓展。新起点,新高度,迈向科技强国的步伐如此坚实、如此有力。
前沿领域更多突破
过去一年,我国科学家在科技发展前沿领域取得诸多突破。
2024年2月26日,利用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的观测数据,我国科学家在天鹅座恒星形成区发现了一个巨型超高能伽马射线泡状结构,并从中找到了能量高于1亿亿电子伏宇宙线起源的候选天体。这是迄今人类能够确认的第一个超级宇宙线源。
2024年,我国科学家首次揭示月球背面约28亿年前仍存在年轻的岩浆活动,获得人类首个月背古磁场信息等。
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的同时,也在向极微观深入。
2024年5月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光子体系的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为高效开展更多、更新奇的量子物态研究提供了新路径。
2024年,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张余团队和华中农业大学周菲团队联手,成功解析出叶绿体“基因转录机器”的冷冻电镜结构,揭示植物叶绿体基因转录机制,为提高植物光合作用效率提供了新思路。
新的一年,一系列激动人心的突破和进展更加值得期待。
空间天气科学任务蓄势待发。中国科学院与欧洲空间局合作研制的“微笑卫星”将深入探究太阳风及其与地球磁场之间的复杂互动,为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提供关键数据。
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项目完成主体工程建设,预计2025年8月完成全部灌注任务,开始正式运行取数,将助力科学家揭开微观世界的更多秘密。
2024年,我国首个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将聚焦“极端宇宙”“时空涟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太空格物”五大科学主题,有望在宇宙起源演化,太阳系和生命起源等重大科学问题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广袤无垠的未知领域隐藏着无数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揭开。
商业航天加速发展
过去一年,航天探索持续突破,亮点纷呈。
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返回器回到地面。历经53天的太空旅行,嫦娥六号完成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的壮举,成功带回1935.3克月背样品。
2024年10月30日凌晨,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过去一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完成2次载人飞船发射任务,2次天舟货运飞船发射任务。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完成了我国首次舱外维修任务。
2024年,我国商业航天迈出重要步伐,进入快速发展期:“千帆星座”首批18星成功入轨,我国向组建全球卫星互联网迈出了重要一步。
2024年1月,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垂直起降回收验证火箭完成首次大型垂直起降飞行试验,我国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取得突破。
2024年11月30日,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发射告捷,完成了星箭制造、商业发射场测试发射、卫星数据应用服务的商业航天全产业链“闭环”。
作为探月工程四期任务的组成部分,未来,嫦娥七号要对月球南极环境和资源进行探测,嫦娥八号将开展月球资源就位利用的技术验证。行星探测方面,天问二号、天问三号、天问四号也将接连出征。
今年,载人航天工程将按期完成3次发射任务。未来,中国空间站将围绕重大科技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充分发挥平台优势,持续产出重大科技成果并加速转化应用。。
北斗系统将实现“升级”,将建设技术更先进、功能更强大、服务更优质的下一代北斗系统,计划2029年左右开始发射组网卫星,2035年完成系统建设。2025年是下一代北斗系统关键技术攻关的重要年份。
深海奥秘持续揭开
过去一年,我国海洋科技不断取得新突破。
中国南极秦岭站将填补太平洋扇区长期观测的空白,更好回答气候变化、冰雪和生态环境变化机理等前沿科学问题。
2024年,我国首次面向全球开放“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中外科学家一同下潜采样。目前,“蛟龙”号已完成317次下潜,累计搭载900余人次下潜,为深海探测提供有力支撑。
过去一年,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正式入列,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方面再增“国之重器”;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探索三号”,也将进一步推进我国在深远海深潜及综合作业的能力。
2024年,我国海洋开发利用取得积极进展:海上风电造福千家万户,“蓝色粮仓”丰富百姓餐桌,海水淡化为水资源开源增量。此外,我国还建成首个具有公共测试泊位的潮流能示范工程。
2025年,我国将与多国合作开展恩德比地区域航空调查任务,共同加强对南极重点区域的环境综合考察。
2025年,“蛟龙”号将执行南海综合海试航次等;“探索三号”计划于2025年开展常规科考作业、深海装备海试、深海考古以及载人深潜作业等工作;依托“奋斗者”号计划展开多国联合、多学科交叉的深潜研究。
2025年,我国将优化新增养殖用海空间布局,努力实现水产种源自主可控;继续完善海水淡化产业链条,实现海水淡化工程规模进一步快速增长;构建并完善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的政策体系,坚持科技创新,加速催生产业发展新动能。
人工智能深入应用
2024年,人工智能继续快速发展:文生视频大模型能够“模拟并重建”物理世界的复杂影像,多癌早筛技术可在上万病例中排查漏诊病例,高阶自动驾驶技术广泛落地,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均被授予人工智能领域学者……随着基础大模型加速迭代、人工智能创新型应用向实际场景扩展、安全治理从原则走向实践,人工智能前所未有地影响生产生活,给各行各业带来改变。
在国网山东电力调控中心,由阿里巴巴达摩院决策智能实验室开发、覆盖262座风电场和331座光伏电站的“八观”气象大模型正改变“看天吃饭”给绿电带来的“波动”。
应用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基础也不断夯实:基于华为 思人工智能框架原创论文发表量超1700篇;全球开发者基于阿里“通义”开源模型二次开发衍生模型突破8万个;金山办公自研算力平台实现训练推理一体化,支撑高效弹性资源利用与模型开发;360集团研发的人工智能搜索产品凭借多模态、多模型、强交互技术特色,提高了信息获取和内容创造能力……
展望2025年人工智能发展趋势,360集团创始人周鸿 认为,大模型正向场景化、应用化、专业化、垂直化方向发展。同时要看到,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着加剧数字鸿沟、泄露个人隐私、带来安全风险等挑战。能源消耗、可用训练数据的“紧缺”等难题,也引起更多关注。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