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百科> 文章详情
一下暴雨就“摆烂” 张家界“烂船峡”探秘
来源:青少年创新科技网 时间:2025-02-17

  张家界地处武夷山脉腹地,复杂的地理条件形成了众多“两壁陡峻,滩多水急”的河谷地貌。就在这数不胜数的隘谷、峡谷之中,传说有一处泉眼经常会涌出很多烂掉的船板,峡谷也因此得名“烂船峡”。

  山泉竟涌出烂船板

  距离张家界市区大约5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集山、水、洞、湖于一身,被誉为“张家界地貌博物馆”的“烂船峡”。每当遇到暴雨倾盆,山洪暴发之际,从峡谷里的一处泉眼里就会涌出许许多多破烂的船板。“烂船峡”,也正是因此而得名。同时,峡谷中的溪流也被称之为“烂船溪”。

  “烂船溪”的水来源很多,但都是从溪流两岸乱石头缝隙里流出来的山泉水。能涌出烂船板的那一眼山泉则十分特别,它的泉眼很大,大约能够摆上十人一桌的宴席。而最为神奇的是,刚从泉眼中冒出来的烂船板,就连上面的船钉都清晰可见。

  这山泉的出水口呈圆形,面积在两三平方米左右。泉水清澈,源源不断地向着“烂船峡”的下游流淌,再和沿途汇入的其它水源一起就形成了贯穿整个峡谷的“烂船溪”。

  据说以前这处泉眼并不是现在这种浅滩和峡谷的模样,而是一个巨大的溶洞。不过,后来溶洞却坍塌了。据当地山民们猜测,那些奇怪的烂船板很可能都是通过溶洞里的地下暗河,最后才从现在的泉眼里冒出来的。

  排除他因找寻真相

  为了揭开烂船峡的秘密,张家界市武陵源区水务局的总工程师李开平带领着一支科考队首先对张家界的河湖水系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

  科考队发现,山泉背后的山体是由石灰岩所构成,属于典型的岩溶地貌。泉水确实是从山体已经垮塌的溶洞缝隙里流淌出来的。不过,在泉水中还发现有很多沉淀下来的石英砂砂石。石英砂和周围山体的石灰岩材质完全不同。那么,它们究竟来自哪里呢?

  据地理资料显示,烂船溪的上游是著名的武陵源风景区。在景区里由砂岩形成的石柱、石峰数不胜数,并且其中很多都是石英砂岩。莫非是上游的石英砂岩在水流的作用下,通过地下暗河来到了这里吗?

  那么,在武陵源风景区的河流和湖泊之中又存不存在溶洞和地下暗河呢?

  科考队赶到了上游最大的湖泊“宝峰湖”。大家顺着水边的乱石滩逆水而上,深一脚浅一脚经过艰难的跋涉终于来到了“宝峰湖”的源头。从源头附近的石头棱角被打磨得比较圆滑的情况,李开平判断它们都是被水流长距离“搬运”到这里的。接着,他们对“宝峰湖”湖水进行了取样,并送到了专业的检测部门进行分析。

  检测发现,湖水中的重金属含量很少,就连矿物质的含量也都很少,最重要的碳酸钙成分也并未检出。这个结果说明在“宝峰湖”的湖底存在溶洞和地下暗河的可能性基本上可以排除了。

  溶洞、暗河造就“烂船峡”吗

  科考队在对“烂船板涌出的时候都是洪水泛滥之际”这个特点分析之后,又得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测。“烂船峡”的奇异现象,会不会和下游河流的洪水倒灌有关呢?

  在“烂船峡”下游大约数十公里的地方,就是大名鼎鼎的溇江。溇江全长约250公里,是澧水的最大支流。科考队在溇江上航行了两个多小时之后,突然在河流的正前方看到了一处巨大的穿山溶洞。所谓“穿山溶洞”就是指贯穿山体的溶洞。

  李开平认为,在以前“烂船峡”所在的山体很可能就像眼前的这个溇江穿山溶洞一样,洞内水量很大,大量的船只穿洞而行。但繁忙的水运交通也导致了事故的频发,同时不仅事故导致了船只的沉没,而且很可能在溶洞突然坍塌时也让河上的船只遭遇了灭顶之灾。

  为了印证李开平的推测,科考队再次回到了“烂船峡”。在这里,大家不仅看到了一股股泉水从岩石里冒出,而且还从泉眼涌出的地下水中找到了最为关键的证据。有两股颜色不同的水在“烂船溪”里汇合,从泉眼里流出的水呈浅白色,而地表水则是透明无色的,两种颜色的水泾渭分明。

  泉眼里流出的水之所以呈浅白色,是因为富含碳酸钙的原因,属于典型的地下水特质。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山泉背后的山体里隐藏着一条地下暗河的推测。而在泉眼的四周随处可见散落的碎石,都是山体坍塌流下的遗迹。正是由于山体和溶洞的坍塌阻塞了河流,以前能行船的大河,彻底变成了看不见的地下暗河。硕果仅存的就只有这面积不大的泉眼了。

  李开平认为,100多年前“烂船峡”所在的山体是一个巨大的穿山溶洞,溶洞里有一条水流湍急的河流。河水清澈,鱼虾成群,山民们经常在这里捕鱼捞虾。但是,在一场暴风雨引发的山洪之后,巨大的山体突然坍塌。无数的渔船瞬间被吞噬掩埋,河流也不复存在。之后,每当山洪再次暴发,被掩埋在地下暗河里的船板就会被巨大的水流裹挟着从泉眼里冒出来。于是,便形成了泉眼里冒出烂船板的诡异现象。

  至此,考察队通过不懈努力终于揭开了“烂船峡”里泉眼冒船板的秘密。不过,“烂船峡”地下暗河、溶洞的情况我们现在还一无所知,那里面还隐藏着多少的秘密,仍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发现。(牛佳敏)

  张家界地处武夷山脉腹地,复杂的地理条件形成了众多“两壁陡峻,滩多水急”的河谷地貌。就在这数不胜数的隘谷、峡谷之中,传说有一处泉眼经常会涌出很多烂掉的船板,峡谷也因此得名“烂船峡”。

  山泉竟涌出烂船板

  距离张家界市区大约5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集山、水、洞、湖于一身,被誉为“张家界地貌博物馆”的“烂船峡”。每当遇到暴雨倾盆,山洪暴发之际,从峡谷里的一处泉眼里就会涌出许许多多破烂的船板。“烂船峡”,也正是因此而得名。同时,峡谷中的溪流也被称之为“烂船溪”。

  “烂船溪”的水来源很多,但都是从溪流两岸乱石头缝隙里流出来的山泉水。能涌出烂船板的那一眼山泉则十分特别,它的泉眼很大,大约能够摆上十人一桌的宴席。而最为神奇的是,刚从泉眼中冒出来的烂船板,就连上面的船钉都清晰可见。

  这山泉的出水口呈圆形,面积在两三平方米左右。泉水清澈,源源不断地向着“烂船峡”的下游流淌,再和沿途汇入的其它水源一起就形成了贯穿整个峡谷的“烂船溪”。

  据说以前这处泉眼并不是现在这种浅滩和峡谷的模样,而是一个巨大的溶洞。不过,后来溶洞却坍塌了。据当地山民们猜测,那些奇怪的烂船板很可能都是通过溶洞里的地下暗河,最后才从现在的泉眼里冒出来的。

  排除他因找寻真相

  为了揭开烂船峡的秘密,张家界市武陵源区水务局的总工程师李开平带领着一支科考队首先对张家界的河湖水系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

  科考队发现,山泉背后的山体是由石灰岩所构成,属于典型的岩溶地貌。泉水确实是从山体已经垮塌的溶洞缝隙里流淌出来的。不过,在泉水中还发现有很多沉淀下来的石英砂砂石。石英砂和周围山体的石灰岩材质完全不同。那么,它们究竟来自哪里呢?

  据地理资料显示,烂船溪的上游是著名的武陵源风景区。在景区里由砂岩形成的石柱、石峰数不胜数,并且其中很多都是石英砂岩。莫非是上游的石英砂岩在水流的作用下,通过地下暗河来到了这里吗?

  那么,在武陵源风景区的河流和湖泊之中又存不存在溶洞和地下暗河呢?

  科考队赶到了上游最大的湖泊“宝峰湖”。大家顺着水边的乱石滩逆水而上,深一脚浅一脚经过艰难的跋涉终于来到了“宝峰湖”的源头。从源头附近的石头棱角被打磨得比较圆滑的情况,李开平判断它们都是被水流长距离“搬运”到这里的。接着,他们对“宝峰湖”湖水进行了取样,并送到了专业的检测部门进行分析。

  检测发现,湖水中的重金属含量很少,就连矿物质的含量也都很少,最重要的碳酸钙成分也并未检出。这个结果说明在“宝峰湖”的湖底存在溶洞和地下暗河的可能性基本上可以排除了。

  溶洞、暗河造就“烂船峡”吗

  科考队在对“烂船板涌出的时候都是洪水泛滥之际”这个特点分析之后,又得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测。“烂船峡”的奇异现象,会不会和下游河流的洪水倒灌有关呢?

  在“烂船峡”下游大约数十公里的地方,就是大名鼎鼎的溇江。溇江全长约250公里,是澧水的最大支流。科考队在溇江上航行了两个多小时之后,突然在河流的正前方看到了一处巨大的穿山溶洞。所谓“穿山溶洞”就是指贯穿山体的溶洞。

  李开平认为,在以前“烂船峡”所在的山体很可能就像眼前的这个溇江穿山溶洞一样,洞内水量很大,大量的船只穿洞而行。但繁忙的水运交通也导致了事故的频发,同时不仅事故导致了船只的沉没,而且很可能在溶洞突然坍塌时也让河上的船只遭遇了灭顶之灾。

  为了印证李开平的推测,科考队再次回到了“烂船峡”。在这里,大家不仅看到了一股股泉水从岩石里冒出,而且还从泉眼涌出的地下水中找到了最为关键的证据。有两股颜色不同的水在“烂船溪”里汇合,从泉眼里流出的水呈浅白色,而地表水则是透明无色的,两种颜色的水泾渭分明。

  泉眼里流出的水之所以呈浅白色,是因为富含碳酸钙的原因,属于典型的地下水特质。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山泉背后的山体里隐藏着一条地下暗河的推测。而在泉眼的四周随处可见散落的碎石,都是山体坍塌流下的遗迹。正是由于山体和溶洞的坍塌阻塞了河流,以前能行船的大河,彻底变成了看不见的地下暗河。硕果仅存的就只有这面积不大的泉眼了。

  李开平认为,100多年前“烂船峡”所在的山体是一个巨大的穿山溶洞,溶洞里有一条水流湍急的河流。河水清澈,鱼虾成群,山民们经常在这里捕鱼捞虾。但是,在一场暴风雨引发的山洪之后,巨大的山体突然坍塌。无数的渔船瞬间被吞噬掩埋,河流也不复存在。之后,每当山洪再次暴发,被掩埋在地下暗河里的船板就会被巨大的水流裹挟着从泉眼里冒出来。于是,便形成了泉眼里冒出烂船板的诡异现象。

  至此,考察队通过不懈努力终于揭开了“烂船峡”里泉眼冒船板的秘密。不过,“烂船峡”地下暗河、溶洞的情况我们现在还一无所知,那里面还隐藏着多少的秘密,仍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发现。(牛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