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孩子想要一部智能手机,你会答应吗?如果法律规定15岁以下的孩子不能拥有智能手机,你会支持吗?
其实,这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社会议题——技术的便利与儿童保护之间的张力、代际教育理念的分歧,以及数字时代如何重新塑造家庭关系、助力儿童成长。下面就一起来探讨智能手机是如何影响儿童的社会化、认知发展和家庭互动,并重新思考:在AI时代,给孩子买智能手机,究竟是顺应潮流,还是制造困境?
智能手机成为“标配”,但人人平等吗
智能手机的使用,早已渗透进未成年人的日常。它不再是一种额外的设备,而是他们接触世界的主要窗口,甚至是“数字时代的身份证”。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发布的《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未成年网民已突破1.93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7.2%,超过九成的青少年使用手机上网。此外,北京市委网信办、共青团北京市委指导腾讯企鹅有调发布的《青少年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2024)》显示,八成以上青少年每周触网,近三成每日触网,上网设备多样,手机的上网使用率最高,但自主拥有率不高,41.2%的青少年用家长或他人的手机上网。
虽然智能手机的使用率居高不下,但并非所有孩子都能以相同的方式使用智能手机。“数字平等”不等于“数字公平”,智能手机的使用方式,受到家庭背景、城乡差异和性别因素的深刻影响。
有研究表明,不同的教育会让一部分儿童从小便学会有节制、有限度的使用数字设备。还有一部分的儿童会更多沉溺于数字设备和娱乐活动的泥淖之中。
AI时代,如何与智能手机共舞
当前的未成年人手机管理政策,大多基于家长、教师、政府的视角,而忽略了儿童作为使用主体的需求与体验。大多数儿童认为智能手机带来了便利和乐趣,但许多家长和老师却担忧孩子会上瘾、学习退步、社交退化。将诸多问题归因于智能手机使用也可能掩盖问题的本质,作为一种工具,手机可能只是家庭问题的“放大器”,不同家庭背景的儿童使用手机时间和内容质量的差异背后,实则是不同父母育儿行为的差异。
大多数未成年人是通过同龄人或自学掌握智能设备使用的,而非父母的许可。因此,在制定政策时,儿童的声音也应被纳入考量,他们的需求、困境以及使用智能手机的实际体验,理应成为决策的重要依据,不能只靠成人世界的“一厢情愿”。
未雨绸缪:培养孩子的数字素养
面对数字时代的挑战,与其简单封堵,不如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力,引导儿童科学使用智能设备。
家庭层面:家长可以建立“手机使用契约”,通过规则设定,引导孩子合理安排娱乐与学习时间。同时家长也应以身作则,减少自身对手机的依赖,形成健康的使用习惯。
学校层面:学校可以推广媒介素养课程,帮助孩子辨别信息真伪,防范网络风险。设立校园公共电话,为不携带手机的学生提供紧急联络方式,减少对智能设备的依赖。特别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提升他们的媒介素养,避免沉迷庸俗化信息。
社会支持:完善文体设施,提供更多线下活动场所,让孩子们有更多的选择,而非只能依赖手机进行娱乐。游戏和社交媒体公司可以将通用设计原则作为指导,加强应用内容监管。政府和社会组织应推动儿童友好型数字政策落实,确保所有儿童都能公平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机遇。
面对智能手机,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棒杀”或“纵容”,而是找到真正的平衡之道。孩子们的世界已然数字化,不能用昨天的规则去约束今天的成长,更不能用恐惧取代引导,让他们在技术洪流中迷失方向。如何帮助他们在信息时代安全、科学地使用互联网和手机才是真正的挑战。(陈文琪)
如果你的孩子想要一部智能手机,你会答应吗?如果法律规定15岁以下的孩子不能拥有智能手机,你会支持吗?
其实,这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社会议题——技术的便利与儿童保护之间的张力、代际教育理念的分歧,以及数字时代如何重新塑造家庭关系、助力儿童成长。下面就一起来探讨智能手机是如何影响儿童的社会化、认知发展和家庭互动,并重新思考:在AI时代,给孩子买智能手机,究竟是顺应潮流,还是制造困境?
智能手机成为“标配”,但人人平等吗
智能手机的使用,早已渗透进未成年人的日常。它不再是一种额外的设备,而是他们接触世界的主要窗口,甚至是“数字时代的身份证”。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发布的《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未成年网民已突破1.93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7.2%,超过九成的青少年使用手机上网。此外,北京市委网信办、共青团北京市委指导腾讯企鹅有调发布的《青少年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2024)》显示,八成以上青少年每周触网,近三成每日触网,上网设备多样,手机的上网使用率最高,但自主拥有率不高,41.2%的青少年用家长或他人的手机上网。
虽然智能手机的使用率居高不下,但并非所有孩子都能以相同的方式使用智能手机。“数字平等”不等于“数字公平”,智能手机的使用方式,受到家庭背景、城乡差异和性别因素的深刻影响。
有研究表明,不同的教育会让一部分儿童从小便学会有节制、有限度的使用数字设备。还有一部分的儿童会更多沉溺于数字设备和娱乐活动的泥淖之中。
AI时代,如何与智能手机共舞
当前的未成年人手机管理政策,大多基于家长、教师、政府的视角,而忽略了儿童作为使用主体的需求与体验。大多数儿童认为智能手机带来了便利和乐趣,但许多家长和老师却担忧孩子会上瘾、学习退步、社交退化。将诸多问题归因于智能手机使用也可能掩盖问题的本质,作为一种工具,手机可能只是家庭问题的“放大器”,不同家庭背景的儿童使用手机时间和内容质量的差异背后,实则是不同父母育儿行为的差异。
大多数未成年人是通过同龄人或自学掌握智能设备使用的,而非父母的许可。因此,在制定政策时,儿童的声音也应被纳入考量,他们的需求、困境以及使用智能手机的实际体验,理应成为决策的重要依据,不能只靠成人世界的“一厢情愿”。
未雨绸缪:培养孩子的数字素养
面对数字时代的挑战,与其简单封堵,不如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力,引导儿童科学使用智能设备。
家庭层面:家长可以建立“手机使用契约”,通过规则设定,引导孩子合理安排娱乐与学习时间。同时家长也应以身作则,减少自身对手机的依赖,形成健康的使用习惯。
学校层面:学校可以推广媒介素养课程,帮助孩子辨别信息真伪,防范网络风险。设立校园公共电话,为不携带手机的学生提供紧急联络方式,减少对智能设备的依赖。特别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提升他们的媒介素养,避免沉迷庸俗化信息。
社会支持:完善文体设施,提供更多线下活动场所,让孩子们有更多的选择,而非只能依赖手机进行娱乐。游戏和社交媒体公司可以将通用设计原则作为指导,加强应用内容监管。政府和社会组织应推动儿童友好型数字政策落实,确保所有儿童都能公平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机遇。
面对智能手机,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棒杀”或“纵容”,而是找到真正的平衡之道。孩子们的世界已然数字化,不能用昨天的规则去约束今天的成长,更不能用恐惧取代引导,让他们在技术洪流中迷失方向。如何帮助他们在信息时代安全、科学地使用互联网和手机才是真正的挑战。(陈文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