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12 日,山西省科技馆二层多功能厅内座无虚席。在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即将到来之际,由山西省科协主办、省科技馆承办的 “山西科学讲坛” 通过线下讲座与线上直播同步进行,迎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密码学盛宴。
中国密码学会教育与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印刷学院教授李子臣以《走进奇妙的密码世界》为题,带领线上线下近万名观众,从 “小人跳舞密码” 的趣味破译到量子密码的前沿探索,揭开密码技术守护国家安全与个人信息的神秘面纱。这场时长两小时的讲座在线上收获28万次点赞,掀起全民关注网络安全的科普热潮。
密码的千年进化史
"大家知道姜子牙用竹竿传递军情、晋商票号用密押保障银票安全的故事吗?"李子臣的开场白瞬间点燃观众兴趣,以本土历史案例切入,拉近了密码与山西观众的距离。他从中国古代《阴符》《阴书》讲起,通过山西平遥日升昌票号的密押案例,揭示密码技术如何护航商业文明发展。当投影屏展示出晋商票号"谨防假票冒取,勿忘细视书章"的十二字密押时,现场听众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这组看似普通的字句,实则为每张银票标注了唯一防伪编码。
"谁能想到醋汁写字、鸡蛋传信,都是古代情报战的手段?"李子臣的提问引发阵阵惊叹。用醋在白纸上书写,晾干后无迹可寻,加热后字迹显形,这便是基本原理。“古代情报员曾用鸡蛋壳、醋汁等作为隐形墨水,这就是最早的‘信息隐藏’。” 李子臣老师,这种源于战国时期的隐写术,至今仍是信息安全课程的重要内容。在剖析《水浒传》卢俊义反诗案例时,李子臣特别强调,"藏头诗不仅是文学艺术,更是重要的信息加密手段。"他通过展示一首诗,指出诗中"芦花丛中一扁舟"等首字连读即为"芦(卢)俊义反"。据介绍,这种信息隐藏技术比西方最早的隐写术早出现六百余年。
谈及现代密码技术,李子臣以手机支付、身份证为例,解释现代加密算法SM4、AES(高级加密标准)如何通过“代换 + 置换”双重保护数据。“一个12位包含大小写字母、数字和符号的口令密码,产生的组合超过10的25次方,远超普通计算机的暴力破解能力。”他特别提醒观众,“不要用生日、姓名作为口令密码,需要定期更换。”
看不见的“数字长城”
李子臣指出,我国《密码法》将密码分为核心密码、普通密码和商用密码,前两者守护国家秘密,后者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网络空间是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空间’,密码技术就是这个空间的‘防盗门’和‘保险柜’。”
他以网络战为例,说明密码技术在数据加密、身份认证中的关键作用,并强调 “没有密码安全,就没有网络安全;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李子臣老师解释,从政府机密传输到个人银行账户,密码技术通过机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和不可否认性四大功能,确保“进不来、拿不走、看不懂、改不了、走不脱”。
针对网络安全,李子臣对“钓鱼链接”“弱密码泄露” 等风险进行现场拆解,并提醒观众,“当你随意连接公共 WiFi、轻易点击陌生链接时,可能正在泄露个人信息,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
对于青少年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李子臣建议家长引导孩子从小养成 “三不” 习惯——不泄露密钥、不随意授权、不点击可疑链接,并鼓励青少年参与密码科普竞赛,在实践中提升安全意识。
互动体验点燃“解码”热情
在互动环节,李子臣邀请观众现场破解福尔摩斯"小人跳舞密码"。当现场小听众任艺辰成功破译出"NEVER"的答案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每个舞姿对应字母,举旗代表断句,这种视觉密码设计太精妙了!"任艺辰兴奋地表示,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他对密码学产生浓厚兴趣。
李子臣还通过图片展示了 “猪圈密码”的编码规则——这个诞生于 18 世纪的加密方式,用几何图形替代字母,因形似猪圈围栏而得名,让观众直观理解到“代换密码”的核心原理即密码的本质是“替代”与“置换”。
线上直播中,网友留言区成为 “安全知识交流场”:"我们的面部识别真的安全吗?"面对观众的犀利提问,李子臣回应,“人脸识别系统依旧存在漏洞,通过3D打印面具也有可能成功通过人脸识别。”他警示,"生物特征具有不可更改性,一旦泄露将造成终身风险。"
让密码意识融入 “数字生活”
讲座结束后,任艺辰表示,“原来密码不只是‘设个锁’,更是保护自己和国家的‘武器’。我打算用今天学的知识给手机设个更强的密码。”
针对此次活动,山西省科学技术馆副研究员程丽娟表示,“选择密码学作为国家安全教育的切入点,是因为它既连接着福尔摩斯式的‘解密趣味’,又关乎每个人的信息安全。我们特别邀请了全市的学校师生以及科技辅导员线上观看此次讲座,让青少年感受从古代密信到现代区块链的技术跃迁。我们希望打破‘密码是专业领域’的壁垒,让‘安全用网’成为青少年的‘数字本能’。”
程丽娟指着热情和教授互动的孩子告诉记者,“你看孩子们主动研究密码表、讨论‘量子计算会不会让密码失效’,这种好奇心和安全意识的提升,就是我们这次活动最好的反馈。”
事实上,在这个数据即资产的时代,每个青少年都可以成为“密码安全的践行者”——设置强密码、不随意泄露密钥、关注密码技术发展…… 这些微小的行动,终将汇聚成网络空间安全的强大力量。而这,或许正是 “奇妙的密码世界” 送给孩子们最珍贵的礼物 —— 在解码中成长,在守护中担当。
(薛梓桐)
4 月 12 日,山西省科技馆二层多功能厅内座无虚席。在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即将到来之际,由山西省科协主办、省科技馆承办的 “山西科学讲坛” 通过线下讲座与线上直播同步进行,迎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密码学盛宴。
中国密码学会教育与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印刷学院教授李子臣以《走进奇妙的密码世界》为题,带领线上线下近万名观众,从 “小人跳舞密码” 的趣味破译到量子密码的前沿探索,揭开密码技术守护国家安全与个人信息的神秘面纱。这场时长两小时的讲座在线上收获28万次点赞,掀起全民关注网络安全的科普热潮。
密码的千年进化史
"大家知道姜子牙用竹竿传递军情、晋商票号用密押保障银票安全的故事吗?"李子臣的开场白瞬间点燃观众兴趣,以本土历史案例切入,拉近了密码与山西观众的距离。他从中国古代《阴符》《阴书》讲起,通过山西平遥日升昌票号的密押案例,揭示密码技术如何护航商业文明发展。当投影屏展示出晋商票号"谨防假票冒取,勿忘细视书章"的十二字密押时,现场听众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这组看似普通的字句,实则为每张银票标注了唯一防伪编码。
"谁能想到醋汁写字、鸡蛋传信,都是古代情报战的手段?"李子臣的提问引发阵阵惊叹。用醋在白纸上书写,晾干后无迹可寻,加热后字迹显形,这便是基本原理。“古代情报员曾用鸡蛋壳、醋汁等作为隐形墨水,这就是最早的‘信息隐藏’。” 李子臣老师,这种源于战国时期的隐写术,至今仍是信息安全课程的重要内容。在剖析《水浒传》卢俊义反诗案例时,李子臣特别强调,"藏头诗不仅是文学艺术,更是重要的信息加密手段。"他通过展示一首诗,指出诗中"芦花丛中一扁舟"等首字连读即为"芦(卢)俊义反"。据介绍,这种信息隐藏技术比西方最早的隐写术早出现六百余年。
谈及现代密码技术,李子臣以手机支付、身份证为例,解释现代加密算法SM4、AES(高级加密标准)如何通过“代换 + 置换”双重保护数据。“一个12位包含大小写字母、数字和符号的口令密码,产生的组合超过10的25次方,远超普通计算机的暴力破解能力。”他特别提醒观众,“不要用生日、姓名作为口令密码,需要定期更换。”
看不见的“数字长城”
李子臣指出,我国《密码法》将密码分为核心密码、普通密码和商用密码,前两者守护国家秘密,后者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网络空间是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空间’,密码技术就是这个空间的‘防盗门’和‘保险柜’。”
他以网络战为例,说明密码技术在数据加密、身份认证中的关键作用,并强调 “没有密码安全,就没有网络安全;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李子臣老师解释,从政府机密传输到个人银行账户,密码技术通过机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和不可否认性四大功能,确保“进不来、拿不走、看不懂、改不了、走不脱”。
针对网络安全,李子臣对“钓鱼链接”“弱密码泄露” 等风险进行现场拆解,并提醒观众,“当你随意连接公共 WiFi、轻易点击陌生链接时,可能正在泄露个人信息,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
对于青少年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李子臣建议家长引导孩子从小养成 “三不” 习惯——不泄露密钥、不随意授权、不点击可疑链接,并鼓励青少年参与密码科普竞赛,在实践中提升安全意识。
互动体验点燃“解码”热情
在互动环节,李子臣邀请观众现场破解福尔摩斯"小人跳舞密码"。当现场小听众任艺辰成功破译出"NEVER"的答案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每个舞姿对应字母,举旗代表断句,这种视觉密码设计太精妙了!"任艺辰兴奋地表示,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他对密码学产生浓厚兴趣。
李子臣还通过图片展示了 “猪圈密码”的编码规则——这个诞生于 18 世纪的加密方式,用几何图形替代字母,因形似猪圈围栏而得名,让观众直观理解到“代换密码”的核心原理即密码的本质是“替代”与“置换”。
线上直播中,网友留言区成为 “安全知识交流场”:"我们的面部识别真的安全吗?"面对观众的犀利提问,李子臣回应,“人脸识别系统依旧存在漏洞,通过3D打印面具也有可能成功通过人脸识别。”他警示,"生物特征具有不可更改性,一旦泄露将造成终身风险。"
让密码意识融入 “数字生活”
讲座结束后,任艺辰表示,“原来密码不只是‘设个锁’,更是保护自己和国家的‘武器’。我打算用今天学的知识给手机设个更强的密码。”
针对此次活动,山西省科学技术馆副研究员程丽娟表示,“选择密码学作为国家安全教育的切入点,是因为它既连接着福尔摩斯式的‘解密趣味’,又关乎每个人的信息安全。我们特别邀请了全市的学校师生以及科技辅导员线上观看此次讲座,让青少年感受从古代密信到现代区块链的技术跃迁。我们希望打破‘密码是专业领域’的壁垒,让‘安全用网’成为青少年的‘数字本能’。”
程丽娟指着热情和教授互动的孩子告诉记者,“你看孩子们主动研究密码表、讨论‘量子计算会不会让密码失效’,这种好奇心和安全意识的提升,就是我们这次活动最好的反馈。”
事实上,在这个数据即资产的时代,每个青少年都可以成为“密码安全的践行者”——设置强密码、不随意泄露密钥、关注密码技术发展…… 这些微小的行动,终将汇聚成网络空间安全的强大力量。而这,或许正是 “奇妙的密码世界” 送给孩子们最珍贵的礼物 —— 在解码中成长,在守护中担当。
(薛梓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