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气象观测仪器的年代,古人主要依靠“观天识天”。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用于指导农事活动。这不仅是世界上最早的物候历法系统之一,也是古人探索天气规律的成果。
而真正让天气预报迈入学科轨道的,是19世纪气象仪器的诞生。随着气压计、温度计等设备的出现,人们开始系统地收集气象数据。
随着气象观测站逐步建立,大气运动的数学模型逐渐完善,天气预报不再只凭经验判断,而是成为基于“气象观测+大气动力学+数学模型”的系统科学。
到了20世纪,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天气预报员可以将观测到的大气数据输入计算机模型,通过数值模拟推演未来天气的演变。这极大提升了预报的准确率与时效性,也标志着现代数值天气预报时代的到来。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数值预报技术的进步、探测手段的日益完善与丰富、高性能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天气预报技术取得显著进步。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不断优化,预报员能够对大气系统进行更加精细的模拟,尤其是在更短的时间范围内(如小时级预报)。与此同时,来自气象卫星、天气雷达、气象浮标等的观测数据源不断增加,提供丰富的实时气象数据,这些数据被快速输入数值预报模式中,可更准确地演算推导大气变化。
此外,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应用,也进一步增强天气预报对极端天气的预报与预警能力。
(穆俊宇)
在没有气象观测仪器的年代,古人主要依靠“观天识天”。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用于指导农事活动。这不仅是世界上最早的物候历法系统之一,也是古人探索天气规律的成果。
而真正让天气预报迈入学科轨道的,是19世纪气象仪器的诞生。随着气压计、温度计等设备的出现,人们开始系统地收集气象数据。
随着气象观测站逐步建立,大气运动的数学模型逐渐完善,天气预报不再只凭经验判断,而是成为基于“气象观测+大气动力学+数学模型”的系统科学。
到了20世纪,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天气预报员可以将观测到的大气数据输入计算机模型,通过数值模拟推演未来天气的演变。这极大提升了预报的准确率与时效性,也标志着现代数值天气预报时代的到来。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数值预报技术的进步、探测手段的日益完善与丰富、高性能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天气预报技术取得显著进步。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不断优化,预报员能够对大气系统进行更加精细的模拟,尤其是在更短的时间范围内(如小时级预报)。与此同时,来自气象卫星、天气雷达、气象浮标等的观测数据源不断增加,提供丰富的实时气象数据,这些数据被快速输入数值预报模式中,可更准确地演算推导大气变化。
此外,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应用,也进一步增强天气预报对极端天气的预报与预警能力。
(穆俊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