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百科> 文章详情
低温技术,迈向绝对零度的探索
来源:青少年创新科技网 时间:2025-06-19

  温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概念。低温,这个通常被认为对生命不太友好的区域,却在科学技术上大有作为。九天揽月、五洋探险、“夸父”逐日……当今科技发展的壮丽画卷中,无不闪烁着低温技术的身影。绝对零度-273.15℃,是目前科学认为的最低温度,也是人类只可接近而无法达到的温度。在迈向绝对零度的探索中,科学家们发现了许多神奇的现象,带来了很多奇妙的应用。

  1、从“热”上发展起的“冷”

  人们很早就用温度来表征冷热程度,但直到近代科学发展起来,人们才认识到,温度本质上是微观粒子运动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宏观反映。温度与生命、时间息息相关——温度是一种调节生命的基本物理参数,决定着发生在生命系统内部所有种类的过程的速度。而温度的测量也是物理科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什么是低温?0℃在气象上就属于低温天气,冶金上的低温甚至高达几百摄氏度。而物理学上的低温,通常以开尔文(K)为单位,指120K(-153.15℃)以下。

  有意思的是,人们对低温的认识,是从“热”上发展起来的。

  热是云雨风雪等自然现象(也是一种运动)产生的原因,是碳基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但在蒸汽机出现100多年后,人们才认识到,“热”之所以能提供动力,是因为有“冷”,才逐渐形成了一门关于热功转换研究的科学。

  随着研究的深入,低温技术应运而生。简单地说,温度产生驱动力的本质在于有温差,消耗这个动力,就可以产生温差,得到低温。这就是制冷技术最基本的原理。制冷技术,就是通过各种制冷剂或电子等循环,实现热量的转移,并维持一种冷的环境——制冷机就是热量的搬运工。

  为什么要研究低温技术呢?因为,低温环境孕育了许多奇妙的物理现象,使物质性质发生了奇特的变化——空气会变成液体或固体,生物细胞或组织可以长期贮存而不死亡,磁力线不能穿过超导体,液体氦的黏滞性几乎消失且导热性能比高纯铜还高千倍……

  低温技术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资源、环境、能源和高技术四大领域都有重要且广泛的应用。

  2、“冷”支撑起的新学科

  家用冰箱冷冻室的温度为-18℃;地球最冷的地方在南极,为-89.2℃;月球背面的最低温度在-180℃以下;宇宙深处温度约为-270℃。绝对零度是-273.15℃。理论上,人类永远无法达到绝对零度——经典物理学认为,绝对零度意味着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停止运动,空间和时间的概念或将失去意义。

  但在向低、更低的温度探索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许多神奇的现象,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低温与超导研究:超导现象是在氦液化低温技术研究中的意外发现。氢气和氦气是沸点最低的两种气体,历史上曾被认为是不可能被液化的“永久气体”。100多年前,科学家才第一次成功制备出液氦。正是那次实验,将物理学推进到量子世界的门口。实验中,科学家用到了水银,以检测当时的一种新发明——电阻温度计在低温下是否有效。意外的是,人类首次看到两种不同的宏观量子跃迁,不仅观察到了水银“零电阻”现象;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还“观察到”(而不是“发现”)液氦的“超流”跃迁。实验记录这样写道:“就在达到最低温度(约1.8K)之前,沸腾突然停止。”

  水银“零电阻”的转变发生在非常窄的温度范围,仅约0.1K。荷兰物理学家卡末林·昂内斯意识到了这种新现象的重要性,称之为“超导电性”。他创造了“超导”一词,并在1911年首次索尔维会议上宣布。

  超导技术以其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等特性,在能源、医疗、交通、前沿科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持续推动技术革新。

  低温与量子信息处理:低温度的特征自然地有利于信息的高效处理和传递。现代低温物理的起源,正是为了解决当时雷达需要的灵敏度问题。

  低温与空间技术:低温在空间技术上的应用,主要有地面空间环境模拟、火箭推进剂和空间制冷技术等。

  3、怎样才能“冷”下来

  类似“水往低处流”的原理,热不能自发地从低温向高温传递。因此,制冷的过程,就是通过外力,把热从低温向温度更高的环境“泵”送的过程。

  大家比较熟悉的家用冰箱和空调,是利用氟利昂蒸发来吸热制冷,这与运动后皮肤出汗排热的道理一样。蒸发出来的氟利昂蒸汽,经压缩后,温度会升高到远高于环境温度,这样就可以把热量转移到环境中去了。接着,高压蒸汽再经过节流阀或毛细管等减压后,使温度降低,气体又变成液态。如此吸热—放热的过程循环往复,就构成了制冷循环。

  公众不太了解的制冷技术,其实还有很多。例如,半导体制冷、热声制冷、吸收式制冷、磁制冷、激光制冷等。

  热声制冷,听着很神秘,其实大家可以将声波的运动微团,想象为一个小幅度往复移动(即振荡)、体积不断随声压变化的“气球”——当气团体积变大时,局部温度降低就可以从周围吸热;反之则可以放热。往复运动的微团因吸热放热的位置不同,实现了热传递的“逆袭”。大量微观气团们不断接力,就完成了宏观上热的“搬运”过程。

  工业和科研上常用的,是气体液化低温技术,也就是把液化的气体当成“制冷剂”。其中,具有一定难度的是氢气和氦气的液化低温技术。因氢气和氦气不同于空气等气体的物理性质,通常要把气体温度预先冷却到-240℃以下,才能实现高效地节流液化。

  19世纪20年代初,法拉第在试验中意外发现压缩氯气液化现象,并利用这个技术液化了当时大多数已知气体,创造了当时的最低制冷温度。19世纪50年代,焦耳与汤姆逊合作发现了气体节流温度变化的效应(被称为“焦耳-汤姆逊效应”),为实现氧气、氮气、氢气和氦气等气体液化低温技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因此开创了全新的低温工程行业。而加速促进这一进程的,是膨胀机的应用——它利用高压气体对外做功,从而降低气体内能,以使温度降低,主要有活塞式和涡轮式两种,目前以涡轮式为主。

  截至目前,氢气和氦气的低温工程,仍充满了技术挑战。我国是低温技术的后来者,但经过几代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在低温技术工程领域已取得巨大进步。例如,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液氦到超流氦温区大型低温制冷系统研制”等的成功,让我国能够自主生产液氦温度(-269℃)千瓦级至万瓦级大型低温制冷装备。这一装备,不仅带动了上下游产业,提升了相关行业的能力,更应用在清洁能源和加速器科研等方面,实现了经济、科研等的自主可控。

  迈向绝对零度,是一门挑战极限的技术,如今,前沿基础科学、环境与新能源等,在技术和规模上,对低温工程技术不断提出更高要求。向绝对零度迈进,为人类认知自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作者:胡忠军,系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温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概念。低温,这个通常被认为对生命不太友好的区域,却在科学技术上大有作为。九天揽月、五洋探险、“夸父”逐日……当今科技发展的壮丽画卷中,无不闪烁着低温技术的身影。绝对零度-273.15℃,是目前科学认为的最低温度,也是人类只可接近而无法达到的温度。在迈向绝对零度的探索中,科学家们发现了许多神奇的现象,带来了很多奇妙的应用。

  1、从“热”上发展起的“冷”

  人们很早就用温度来表征冷热程度,但直到近代科学发展起来,人们才认识到,温度本质上是微观粒子运动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宏观反映。温度与生命、时间息息相关——温度是一种调节生命的基本物理参数,决定着发生在生命系统内部所有种类的过程的速度。而温度的测量也是物理科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什么是低温?0℃在气象上就属于低温天气,冶金上的低温甚至高达几百摄氏度。而物理学上的低温,通常以开尔文(K)为单位,指120K(-153.15℃)以下。

  有意思的是,人们对低温的认识,是从“热”上发展起来的。

  热是云雨风雪等自然现象(也是一种运动)产生的原因,是碳基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但在蒸汽机出现100多年后,人们才认识到,“热”之所以能提供动力,是因为有“冷”,才逐渐形成了一门关于热功转换研究的科学。

  随着研究的深入,低温技术应运而生。简单地说,温度产生驱动力的本质在于有温差,消耗这个动力,就可以产生温差,得到低温。这就是制冷技术最基本的原理。制冷技术,就是通过各种制冷剂或电子等循环,实现热量的转移,并维持一种冷的环境——制冷机就是热量的搬运工。

  为什么要研究低温技术呢?因为,低温环境孕育了许多奇妙的物理现象,使物质性质发生了奇特的变化——空气会变成液体或固体,生物细胞或组织可以长期贮存而不死亡,磁力线不能穿过超导体,液体氦的黏滞性几乎消失且导热性能比高纯铜还高千倍……

  低温技术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资源、环境、能源和高技术四大领域都有重要且广泛的应用。

  2、“冷”支撑起的新学科

  家用冰箱冷冻室的温度为-18℃;地球最冷的地方在南极,为-89.2℃;月球背面的最低温度在-180℃以下;宇宙深处温度约为-270℃。绝对零度是-273.15℃。理论上,人类永远无法达到绝对零度——经典物理学认为,绝对零度意味着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停止运动,空间和时间的概念或将失去意义。

  但在向低、更低的温度探索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许多神奇的现象,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低温与超导研究:超导现象是在氦液化低温技术研究中的意外发现。氢气和氦气是沸点最低的两种气体,历史上曾被认为是不可能被液化的“永久气体”。100多年前,科学家才第一次成功制备出液氦。正是那次实验,将物理学推进到量子世界的门口。实验中,科学家用到了水银,以检测当时的一种新发明——电阻温度计在低温下是否有效。意外的是,人类首次看到两种不同的宏观量子跃迁,不仅观察到了水银“零电阻”现象;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还“观察到”(而不是“发现”)液氦的“超流”跃迁。实验记录这样写道:“就在达到最低温度(约1.8K)之前,沸腾突然停止。”

  水银“零电阻”的转变发生在非常窄的温度范围,仅约0.1K。荷兰物理学家卡末林·昂内斯意识到了这种新现象的重要性,称之为“超导电性”。他创造了“超导”一词,并在1911年首次索尔维会议上宣布。

  超导技术以其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等特性,在能源、医疗、交通、前沿科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持续推动技术革新。

  低温与量子信息处理:低温度的特征自然地有利于信息的高效处理和传递。现代低温物理的起源,正是为了解决当时雷达需要的灵敏度问题。

  低温与空间技术:低温在空间技术上的应用,主要有地面空间环境模拟、火箭推进剂和空间制冷技术等。

  3、怎样才能“冷”下来

  类似“水往低处流”的原理,热不能自发地从低温向高温传递。因此,制冷的过程,就是通过外力,把热从低温向温度更高的环境“泵”送的过程。

  大家比较熟悉的家用冰箱和空调,是利用氟利昂蒸发来吸热制冷,这与运动后皮肤出汗排热的道理一样。蒸发出来的氟利昂蒸汽,经压缩后,温度会升高到远高于环境温度,这样就可以把热量转移到环境中去了。接着,高压蒸汽再经过节流阀或毛细管等减压后,使温度降低,气体又变成液态。如此吸热—放热的过程循环往复,就构成了制冷循环。

  公众不太了解的制冷技术,其实还有很多。例如,半导体制冷、热声制冷、吸收式制冷、磁制冷、激光制冷等。

  热声制冷,听着很神秘,其实大家可以将声波的运动微团,想象为一个小幅度往复移动(即振荡)、体积不断随声压变化的“气球”——当气团体积变大时,局部温度降低就可以从周围吸热;反之则可以放热。往复运动的微团因吸热放热的位置不同,实现了热传递的“逆袭”。大量微观气团们不断接力,就完成了宏观上热的“搬运”过程。

  工业和科研上常用的,是气体液化低温技术,也就是把液化的气体当成“制冷剂”。其中,具有一定难度的是氢气和氦气的液化低温技术。因氢气和氦气不同于空气等气体的物理性质,通常要把气体温度预先冷却到-240℃以下,才能实现高效地节流液化。

  19世纪20年代初,法拉第在试验中意外发现压缩氯气液化现象,并利用这个技术液化了当时大多数已知气体,创造了当时的最低制冷温度。19世纪50年代,焦耳与汤姆逊合作发现了气体节流温度变化的效应(被称为“焦耳-汤姆逊效应”),为实现氧气、氮气、氢气和氦气等气体液化低温技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因此开创了全新的低温工程行业。而加速促进这一进程的,是膨胀机的应用——它利用高压气体对外做功,从而降低气体内能,以使温度降低,主要有活塞式和涡轮式两种,目前以涡轮式为主。

  截至目前,氢气和氦气的低温工程,仍充满了技术挑战。我国是低温技术的后来者,但经过几代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在低温技术工程领域已取得巨大进步。例如,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液氦到超流氦温区大型低温制冷系统研制”等的成功,让我国能够自主生产液氦温度(-269℃)千瓦级至万瓦级大型低温制冷装备。这一装备,不仅带动了上下游产业,提升了相关行业的能力,更应用在清洁能源和加速器科研等方面,实现了经济、科研等的自主可控。

  迈向绝对零度,是一门挑战极限的技术,如今,前沿基础科学、环境与新能源等,在技术和规模上,对低温工程技术不断提出更高要求。向绝对零度迈进,为人类认知自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作者:胡忠军,系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