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句流传了千年的成语,最初比的既不是财富,也不是地位,而是一项让人出乎意料的技艺。
在东汉时期,书法界人才倍多,特别耀眼。崔瑗和杜度都因为很擅长草书而名气很大,他们写字的笔法非常灵活,就像龙蛇在那里游走一样,让人看得直惊叹,大家都特别敬重他们;稍微晚点出现的罗晖和赵袭,他们虽然觉得自己是书法大师,但因为技艺比较一般,没达到很高超的程度,经常被同行笑话和嘲讽。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叫张芝的书法家出现了,他的作品就好像受惊的蛇快速跑进草丛里,又像飞鸟轻快地穿过树林,一下子就写完了,特别流畅自然,而且还充满了旺盛的气息,所以后来的人都尊称他为“草圣”。
但这位“草圣”却出人意料地谦虚。当别人夸他字好时,他总说:“上比崔杜不足;下比罗赵有余。”意思是和顶尖的崔瑗、杜度比我还差点火候;但和自吹自擂的罗晖、赵袭比我可强多了!这句话正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雏形。前半句表面上显得十分谦逊,但实际上却相当精明——崔杜是前辈,向他们认输,这当然算不上什么丢脸的事情;而后半句则直接压低同行,把自己抬得很高。不过张芝确实有理由感到自豪。他通过实际努力对章草进行了创新,并开创了今草,就连王羲之都深受其影响。
这句话一开始专门是用来描述书法的,接着慢慢就转变成了一种普遍适用的安慰话。晋代张华在《鹪鹩赋》里提到“将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余”,这时候已经不再只限于书法领域了。明代李贽拿苏东坡的胡须开玩笑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更是完全偏离了原来的意思。从专业的艺术评判拓展到生活中的哲学思考,成语意义的扩展过程,正好体现出人们总是喜欢在各种对比当中,去寻找一种心理上的慰藉和平衡。
如今人们在使用这句话之际,早已将其与书法的渊源抛之脑后。然细思张芝的“比法”内中隐伏着奥秘——向上望他锁定了行业的天花板崔杜,以此来维系自身的进取心;向下瞧他以罗赵作垫底,进而维持着自身的自信。此“中间态”的智慧或许比单纯的慰藉更具价值:不比较便易懈怠,胡乱比较则易生焦虑,唯有找准坐标系才是关键所在。
(国 学)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句流传了千年的成语,最初比的既不是财富,也不是地位,而是一项让人出乎意料的技艺。
在东汉时期,书法界人才倍多,特别耀眼。崔瑗和杜度都因为很擅长草书而名气很大,他们写字的笔法非常灵活,就像龙蛇在那里游走一样,让人看得直惊叹,大家都特别敬重他们;稍微晚点出现的罗晖和赵袭,他们虽然觉得自己是书法大师,但因为技艺比较一般,没达到很高超的程度,经常被同行笑话和嘲讽。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叫张芝的书法家出现了,他的作品就好像受惊的蛇快速跑进草丛里,又像飞鸟轻快地穿过树林,一下子就写完了,特别流畅自然,而且还充满了旺盛的气息,所以后来的人都尊称他为“草圣”。
但这位“草圣”却出人意料地谦虚。当别人夸他字好时,他总说:“上比崔杜不足;下比罗赵有余。”意思是和顶尖的崔瑗、杜度比我还差点火候;但和自吹自擂的罗晖、赵袭比我可强多了!这句话正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雏形。前半句表面上显得十分谦逊,但实际上却相当精明——崔杜是前辈,向他们认输,这当然算不上什么丢脸的事情;而后半句则直接压低同行,把自己抬得很高。不过张芝确实有理由感到自豪。他通过实际努力对章草进行了创新,并开创了今草,就连王羲之都深受其影响。
这句话一开始专门是用来描述书法的,接着慢慢就转变成了一种普遍适用的安慰话。晋代张华在《鹪鹩赋》里提到“将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余”,这时候已经不再只限于书法领域了。明代李贽拿苏东坡的胡须开玩笑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更是完全偏离了原来的意思。从专业的艺术评判拓展到生活中的哲学思考,成语意义的扩展过程,正好体现出人们总是喜欢在各种对比当中,去寻找一种心理上的慰藉和平衡。
如今人们在使用这句话之际,早已将其与书法的渊源抛之脑后。然细思张芝的“比法”内中隐伏着奥秘——向上望他锁定了行业的天花板崔杜,以此来维系自身的进取心;向下瞧他以罗赵作垫底,进而维持着自身的自信。此“中间态”的智慧或许比单纯的慰藉更具价值:不比较便易懈怠,胡乱比较则易生焦虑,唯有找准坐标系才是关键所在。
(国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