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百科> 文章详情
“灯红酒绿”中,“酒”为何是绿色的?
来源:青少年创新科技网 时间:2025-07-16

  说起“灯红酒绿”,时常让人想起都市那繁华热闹、纸醉金迷的画面。但仔细琢磨,会发现一个问题:我们常见的酒明明是红色或透明的,为什么这里说“酒绿”?难道古时候真的有绿色的酒吗?

  “灯红酒绿”一词,早先出自明末诗人顾梦游的诗句“去住同为飘泊人,红灯绿酒倍情亲”。其中的“灯红”,确实指的是红色的灯,在汉代纸张诞生以后,人们就开始使用竹编加纸糊的工艺制作灯笼用以照明。到了唐代,红灯笼已是富贵人家的常见装饰,如当时对长安城有“作灯轮高二十丈”的描述。宋代甚至出现了“走马灯”式的灯笼,元宵节挂红灯的习俗更是盛行。人们常说“大红灯笼高高挂”,灯笼的表面被涂成喜庆的红色,因此泛出的是红光。

  其中的“酒绿”就有点不符合常理了。从古至今,我国传统的米酒、黄酒多以黄色、琥珀色为主,葡萄酒更是呈现红色,而白酒则透明无色。唯独“绿酒”可以说是闻所未闻,但这两个字的组合又经常出现在古代的各类文学作品中。如唐代杜甫在《独酌成诗》中的诗句“酒绿正相亲”;宋代晏殊在《清平乐》中的“劝君绿酒金杯”;明代王稚登在《新春感事》中的“绿酒多情似故人”。既然这个绿色的酒不断被人们所记载,那肯定是真实存在的,这其中的原因就出在古代的酿酒工艺。

  古时候的酿酒技术有限,特别是老百姓自家酿制时过程更为粗糙,如果过滤不干净,残留的碎渣或酒糟便会漂浮于酒的表面,人们称这种酒为“浊酒”。这种浊酒的度数一般都不高,于是古人才有“饮酒”与“吃酒”的说法,“吃”就代表着如米酒一般,将酒中的杂质一起吃下去。不过时间一长,浊酒表面的杂质就会发酵变成淡绿色,如蚂蚁一般漂浮在上面,所以有“绿蚁”之称。

  东汉末年刘熙在《释名》中提到“酒有沉齐,浮蚁在上”,唐代白居易也有“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著名诗句。所以,人们后来也将含有“绿蚁”的酒叫做“绿酒”,从而有了“酒绿”一说。但也有人认为,“绿酒”是因为古代盛酒的容器是绿色的。由于青铜器的诞生时间最久,因此人们最早使用的酒器也是青铜制品,从出土的各种青铜酒器来看,光品种就有爵、角、尊等好几个。虽然青铜器刚铸成时为金色或黄铜色,但长期暴露于空气中,其表面会与空气中的氧气等反应形成铜绿,使之变成绿色,所以里面装的酒也就成“绿酒”了。

(秋 杨)


  说起“灯红酒绿”,时常让人想起都市那繁华热闹、纸醉金迷的画面。但仔细琢磨,会发现一个问题:我们常见的酒明明是红色或透明的,为什么这里说“酒绿”?难道古时候真的有绿色的酒吗?

  “灯红酒绿”一词,早先出自明末诗人顾梦游的诗句“去住同为飘泊人,红灯绿酒倍情亲”。其中的“灯红”,确实指的是红色的灯,在汉代纸张诞生以后,人们就开始使用竹编加纸糊的工艺制作灯笼用以照明。到了唐代,红灯笼已是富贵人家的常见装饰,如当时对长安城有“作灯轮高二十丈”的描述。宋代甚至出现了“走马灯”式的灯笼,元宵节挂红灯的习俗更是盛行。人们常说“大红灯笼高高挂”,灯笼的表面被涂成喜庆的红色,因此泛出的是红光。

  其中的“酒绿”就有点不符合常理了。从古至今,我国传统的米酒、黄酒多以黄色、琥珀色为主,葡萄酒更是呈现红色,而白酒则透明无色。唯独“绿酒”可以说是闻所未闻,但这两个字的组合又经常出现在古代的各类文学作品中。如唐代杜甫在《独酌成诗》中的诗句“酒绿正相亲”;宋代晏殊在《清平乐》中的“劝君绿酒金杯”;明代王稚登在《新春感事》中的“绿酒多情似故人”。既然这个绿色的酒不断被人们所记载,那肯定是真实存在的,这其中的原因就出在古代的酿酒工艺。

  古时候的酿酒技术有限,特别是老百姓自家酿制时过程更为粗糙,如果过滤不干净,残留的碎渣或酒糟便会漂浮于酒的表面,人们称这种酒为“浊酒”。这种浊酒的度数一般都不高,于是古人才有“饮酒”与“吃酒”的说法,“吃”就代表着如米酒一般,将酒中的杂质一起吃下去。不过时间一长,浊酒表面的杂质就会发酵变成淡绿色,如蚂蚁一般漂浮在上面,所以有“绿蚁”之称。

  东汉末年刘熙在《释名》中提到“酒有沉齐,浮蚁在上”,唐代白居易也有“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著名诗句。所以,人们后来也将含有“绿蚁”的酒叫做“绿酒”,从而有了“酒绿”一说。但也有人认为,“绿酒”是因为古代盛酒的容器是绿色的。由于青铜器的诞生时间最久,因此人们最早使用的酒器也是青铜制品,从出土的各种青铜酒器来看,光品种就有爵、角、尊等好几个。虽然青铜器刚铸成时为金色或黄铜色,但长期暴露于空气中,其表面会与空气中的氧气等反应形成铜绿,使之变成绿色,所以里面装的酒也就成“绿酒”了。

(秋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