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加油!”8月19日,在太原植物园趣味昆虫馆的甲虫格斗台前,数十双眼睛正紧紧盯着两只甲虫的对峙。体型壮硕的南洋大兜挥动着标志性的“犀牛角”,与老冠军战神大兜展开角力。当南洋大兜将对手掀翻的瞬间,围观的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呼。据介绍,自7月中下旬趣味昆虫馆推出甲虫格斗互动表演以来,这场昆虫界的“力量对决”已吸引数千名游客驻足观看,成为太原植物园里最具人气的科普项目。
生物课堂搬上擂台
在昆虫馆特设的展示区,一场“世纪大战”刚刚落幕。对决双方是馆内的两位“明星”:一只是通体深色、头部长着巨大Y形角、威风凛凛的战神大兜,另一只是体型壮硕、角突形态略显不同的南洋大兜。它们所在的并非普通场地,而是根据其习性专门设计的格斗台——一段粗粝的沉木。太原植物园趣味昆虫馆馆长边雅琴解释:“兜虫类甲虫需要有力的抓握点来发力,木质擂台正符合其需求。它们其实是在比力气,相当于拔河。”边雅琴向围观的大小朋友们讲解:“这模拟了它们在自然界中为了争夺领地、食物和交配权而进行的本能行为。”
经过一番僵持,较为年轻的南洋大兜最终凭借爆发力,将略显老态的战神大兜成功掀翻,赢得了这场“地盘争夺战”的胜利。令人惊奇的是,落败的战神大兜并未再次上前挑战,而是自行爬开了。“甲虫的格斗规则非常‘绅士’,一旦胜负已分,败者会认输并离开,胜者也不会再追击。这意味着资源的重新分配,败者将让出这片‘领地’。”边雅琴补充道。
在这里,甲虫格斗成为观察生物竞争的微观窗口。战神大兜曾是馆内的“常胜将军”,但随着年轻的南洋大兜虫加入,“王位”更迭的背后,揭示着 “适者生存”的残酷法则。“兜虫寿命通常只有7~12个月,战神大兜现在已进入成年晚期,体能下降是自然规律。”边雅琴的解读,让孩子们开始理解生命循环的概念。
这种直观、生动甚至带点刺激性的展示方式,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好奇心。孩子们瞪大眼睛,紧盯着台上微缩版的“龙争虎斗”,不时发出各种充满童趣的提问,比如“甲虫会疼吗?”“它们能认出对手吗?”边雅琴通过解剖模型展示甲虫外骨骼的结构,解释其神经系统对痛觉的低敏感性,同时又带领孩子们仔细观察这场格斗,说明甲虫在近距离互动中主要依靠触觉和化学信号而非视觉识别同类。这些深入浅出的解答,将抽象的生物学知识转化为可直观感知的现场体验。
虫界“角斗士”的台前幕后
这项独特的甲虫格斗活动并非一直存在。据太原植物园科研科普部工作人员高琦翔介绍,该活动始于7月中下旬,是太原植物园今年暑期为了丰富游览体验、增强互动性而特别增设的亮点项目。“我们希望孩子们在观赏静态植物和标本之余,能动态地了解昆虫的行为习性。”高琦翔表示,“甲虫,尤其是大型兜虫和锹甲,外形威武,行为有趣,对孩子们,特别是男孩子们,有着天然的吸引力。”
为了确保活动的科学性、教育性以及动物福利,馆方做足了功课。
首先,格斗的“选手”均经过精心挑选,通常是体型、年龄相仿的同类雄性个体,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真实还原自然状态下的冲突。边雅琴介绍:“兜虫类需要粗糙的木桩作为着力点,通过角部力量进行拔河式较量,除了今天现场看到的兜虫专用木质擂台,馆内还为锹甲等其他类型的甲虫准备了光面的‘拳击台’,以适配它们不同的打斗方式。”
更重要的是对甲虫本身的健康管理。所有这些参与展示的甲虫都居住在配备了现代化设施的专用饲养缸中,内有精准控制的温湿度系统、通风设备和照明,尽可能模拟其原生环境。“我们非常注重它们的‘福利’。”边雅琴强调,“格斗表演强度大,耗能高,因此,我们对格斗频率的控制很严格,完全根据甲虫的状态随机安排,绝不会让它们‘加班’。每场格斗后,都必须保证充足的休息和营养补充。”她也提醒游客,观赏时尽量不要用手直接触摸甲虫,以免手上的细菌感染了它们娇嫩的身体。
活动的设计初衷远不止于“看热闹”。通过讲解员的实时解说,游客们了解到,场上威风凛凛的甲虫,其生命历程大多漫长而艰辛。例如南洋大兜和战神大兜,它们曾在地底度过长达数月至一年的幼虫期,是白白胖胖的“鸡母虫”,经过多次蜕皮和化蛹,才最终破土而出,羽化成如今披坚执锐的威武形态。成虫后的寿命通常仅有数月,其一生绝大多数时间都在为最终的繁殖使命做准备。这场台上的较量,正是它们生命中最重要、最激烈时刻的缩影。借助昆虫格斗这种方式,馆方不仅展示了昆虫的奇特外形,更揭示了其完整的生命周期、独特的行为模式和其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自然课堂下的成长收获
“这里太有意思了,我找到了《铁甲小宝》里面卡布达和金龟次郎的原型!”带着妹妹一起来看昆虫的大男孩冀晟煜异常兴奋,“《铁甲小宝》是日本的特摄剧,里面的主角卡布达的原型就是独角仙,你看它这个头上的天线,和卡布达变形以后一模一样,还有金龟次郎的原型是在这边的锹甲,颜色油亮油亮的,真好看!”
像冀晟煜一样专注又兴奋的孩子不在少数。来自河南的王玥心妈妈带着孩子来参观,她告诉记者,“本来只是觉得昆虫搏斗挺有意思,不明白它们怎么打。听了讲解才知道它们是在比力气,这种了解自然的过程本身就很有趣。”她认为,这种活动能让孩子直观地感受到“力量和智慧并存才能赢得想要的东西”的道理,虽然孩子现在还小,但至少能先学会观察和了解自然,学会保护自己。她特别提到,之前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有家长常年带孩子深入自然观察昆虫,甚至制作标本,深受触动,“正好这次来太原植物园遇到,觉得确实应该让孩子多接触生活中看不到的东西,开阔眼界。”
相较于常见的猫狗或大型动物园生物,昆虫构成了一个常常被忽视却又极其重要的微观世界。了解它们,是通往更广阔自然知识的大门。“孩子们通过观察甲虫格斗,可以最直观地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这不仅是力量的比拼,更是物种延续过程中的进化策略。”边雅琴表示,观察这些微小生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能够有效锻炼孩子的专注力和观察能力,“除了现场观察,我们也鼓励孩子们通过阅读《甲虫大全》等昆虫图谱、查阅权威网络资源,甚至在夏季尝试使用安全的捕虫灯进行野外观察等方式,持续深入地探索昆虫世界的奥秘。”
(薛梓桐)
“加油!加油!”8月19日,在太原植物园趣味昆虫馆的甲虫格斗台前,数十双眼睛正紧紧盯着两只甲虫的对峙。体型壮硕的南洋大兜挥动着标志性的“犀牛角”,与老冠军战神大兜展开角力。当南洋大兜将对手掀翻的瞬间,围观的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呼。据介绍,自7月中下旬趣味昆虫馆推出甲虫格斗互动表演以来,这场昆虫界的“力量对决”已吸引数千名游客驻足观看,成为太原植物园里最具人气的科普项目。
生物课堂搬上擂台
在昆虫馆特设的展示区,一场“世纪大战”刚刚落幕。对决双方是馆内的两位“明星”:一只是通体深色、头部长着巨大Y形角、威风凛凛的战神大兜,另一只是体型壮硕、角突形态略显不同的南洋大兜。它们所在的并非普通场地,而是根据其习性专门设计的格斗台——一段粗粝的沉木。太原植物园趣味昆虫馆馆长边雅琴解释:“兜虫类甲虫需要有力的抓握点来发力,木质擂台正符合其需求。它们其实是在比力气,相当于拔河。”边雅琴向围观的大小朋友们讲解:“这模拟了它们在自然界中为了争夺领地、食物和交配权而进行的本能行为。”
经过一番僵持,较为年轻的南洋大兜最终凭借爆发力,将略显老态的战神大兜成功掀翻,赢得了这场“地盘争夺战”的胜利。令人惊奇的是,落败的战神大兜并未再次上前挑战,而是自行爬开了。“甲虫的格斗规则非常‘绅士’,一旦胜负已分,败者会认输并离开,胜者也不会再追击。这意味着资源的重新分配,败者将让出这片‘领地’。”边雅琴补充道。
在这里,甲虫格斗成为观察生物竞争的微观窗口。战神大兜曾是馆内的“常胜将军”,但随着年轻的南洋大兜虫加入,“王位”更迭的背后,揭示着 “适者生存”的残酷法则。“兜虫寿命通常只有7~12个月,战神大兜现在已进入成年晚期,体能下降是自然规律。”边雅琴的解读,让孩子们开始理解生命循环的概念。
这种直观、生动甚至带点刺激性的展示方式,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好奇心。孩子们瞪大眼睛,紧盯着台上微缩版的“龙争虎斗”,不时发出各种充满童趣的提问,比如“甲虫会疼吗?”“它们能认出对手吗?”边雅琴通过解剖模型展示甲虫外骨骼的结构,解释其神经系统对痛觉的低敏感性,同时又带领孩子们仔细观察这场格斗,说明甲虫在近距离互动中主要依靠触觉和化学信号而非视觉识别同类。这些深入浅出的解答,将抽象的生物学知识转化为可直观感知的现场体验。
虫界“角斗士”的台前幕后
这项独特的甲虫格斗活动并非一直存在。据太原植物园科研科普部工作人员高琦翔介绍,该活动始于7月中下旬,是太原植物园今年暑期为了丰富游览体验、增强互动性而特别增设的亮点项目。“我们希望孩子们在观赏静态植物和标本之余,能动态地了解昆虫的行为习性。”高琦翔表示,“甲虫,尤其是大型兜虫和锹甲,外形威武,行为有趣,对孩子们,特别是男孩子们,有着天然的吸引力。”
为了确保活动的科学性、教育性以及动物福利,馆方做足了功课。
首先,格斗的“选手”均经过精心挑选,通常是体型、年龄相仿的同类雄性个体,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真实还原自然状态下的冲突。边雅琴介绍:“兜虫类需要粗糙的木桩作为着力点,通过角部力量进行拔河式较量,除了今天现场看到的兜虫专用木质擂台,馆内还为锹甲等其他类型的甲虫准备了光面的‘拳击台’,以适配它们不同的打斗方式。”
更重要的是对甲虫本身的健康管理。所有这些参与展示的甲虫都居住在配备了现代化设施的专用饲养缸中,内有精准控制的温湿度系统、通风设备和照明,尽可能模拟其原生环境。“我们非常注重它们的‘福利’。”边雅琴强调,“格斗表演强度大,耗能高,因此,我们对格斗频率的控制很严格,完全根据甲虫的状态随机安排,绝不会让它们‘加班’。每场格斗后,都必须保证充足的休息和营养补充。”她也提醒游客,观赏时尽量不要用手直接触摸甲虫,以免手上的细菌感染了它们娇嫩的身体。
活动的设计初衷远不止于“看热闹”。通过讲解员的实时解说,游客们了解到,场上威风凛凛的甲虫,其生命历程大多漫长而艰辛。例如南洋大兜和战神大兜,它们曾在地底度过长达数月至一年的幼虫期,是白白胖胖的“鸡母虫”,经过多次蜕皮和化蛹,才最终破土而出,羽化成如今披坚执锐的威武形态。成虫后的寿命通常仅有数月,其一生绝大多数时间都在为最终的繁殖使命做准备。这场台上的较量,正是它们生命中最重要、最激烈时刻的缩影。借助昆虫格斗这种方式,馆方不仅展示了昆虫的奇特外形,更揭示了其完整的生命周期、独特的行为模式和其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自然课堂下的成长收获
“这里太有意思了,我找到了《铁甲小宝》里面卡布达和金龟次郎的原型!”带着妹妹一起来看昆虫的大男孩冀晟煜异常兴奋,“《铁甲小宝》是日本的特摄剧,里面的主角卡布达的原型就是独角仙,你看它这个头上的天线,和卡布达变形以后一模一样,还有金龟次郎的原型是在这边的锹甲,颜色油亮油亮的,真好看!”
像冀晟煜一样专注又兴奋的孩子不在少数。来自河南的王玥心妈妈带着孩子来参观,她告诉记者,“本来只是觉得昆虫搏斗挺有意思,不明白它们怎么打。听了讲解才知道它们是在比力气,这种了解自然的过程本身就很有趣。”她认为,这种活动能让孩子直观地感受到“力量和智慧并存才能赢得想要的东西”的道理,虽然孩子现在还小,但至少能先学会观察和了解自然,学会保护自己。她特别提到,之前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有家长常年带孩子深入自然观察昆虫,甚至制作标本,深受触动,“正好这次来太原植物园遇到,觉得确实应该让孩子多接触生活中看不到的东西,开阔眼界。”
相较于常见的猫狗或大型动物园生物,昆虫构成了一个常常被忽视却又极其重要的微观世界。了解它们,是通往更广阔自然知识的大门。“孩子们通过观察甲虫格斗,可以最直观地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这不仅是力量的比拼,更是物种延续过程中的进化策略。”边雅琴表示,观察这些微小生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能够有效锻炼孩子的专注力和观察能力,“除了现场观察,我们也鼓励孩子们通过阅读《甲虫大全》等昆虫图谱、查阅权威网络资源,甚至在夏季尝试使用安全的捕虫灯进行野外观察等方式,持续深入地探索昆虫世界的奥秘。”
(薛梓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