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创客> 文章详情
行之生态,感悟自然
来源:青少年创新科技网 时间:2025-07-30

  7月12日至16日,五天研学让抽象的生态概念变得鲜活。当孩子们的脚印印在草原、沙漠与火山遗迹之上时,那些关于生态的抽象概念便有了具象的模样。这篇来自北京市第十二中学科丰校区初一学生的文字,以最真诚的 “触摸”与 “探寻”,记录下科学实践中的生态启示,字里行间满是少年对自然的敬畏、对奋斗的感悟。或许,这正是研学的意义:让知识走出课堂,让心灵贴近大地,让生态的种子在青春里生根发芽。

微信图片_20250730102917.jpg

触摸:生命共同体,从理论到实践

  在洒满阳光的广阔的草原上,在生态系统认知的讲座中,那些宏大的概念还是抽象的,直到脚踏在草畜禽耦合示范区,看着饲养的家禽在恢复的草地上啃食,听老师讲牧草、牲畜和土壤间精妙的平衡,大家真正才领悟到生态共同体的鲜活、具体。

  “流动沙丘生态恢复实践”更是刻骨铭心,看着铺设在流动沙丘上绵延不绝的草方格,以及其中顽强出土的一株株沙芥,我不禁回想起了李站长的团队为这片土地所付出的一切,更加坚定了敬佩之心,忍不住想亲手铺设草方格。顶着烈日,每一铲沙每一滴汗,都让我们对“锁住黄沙”的艰辛与伟大有了切肤之感。而当夜幕降临,远离光污染的大草原,璀璨星空如期而至,银河如瀑布倾泻,北斗低垂,仿佛触手可及。宇宙的宏大与生命的渺小交织,成为难以言喻的震撼。

探寻:草原的深处,生活中的生态

  在探寻完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后,我们来到著名的谷力脑包火山地质遗迹,翠绿的火山口,长满植被的火山顶,似乎再也不见火山喷发的旧日场景,可流道上的火山石和其间散落的黑曜石无不证明这里曾经的样子,我们不禁感叹起时间的久远和自然的神奇,仿佛看到了过去与当下的重合。

  晚饭后,我主动留下来帮忙洗碗,令我惊奇的是,这里洗盘子不用洗洁精,用的是粗糙的玉米面。在老师的讲解中,我得知玉米面有吸附油污的特性,并且用过的玉米面还可以喂鸡,这仿佛打开了“资源循环利用的思维之门”,原来生态智慧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在一捧玉米面,一次再利用的巧思中。

离别:期待下次的归来

  离开浑善达克时,草原的风沙似乎也在心田播下了种子,回望远去的研究站,耳畔还回响着李站长的话——行之生态,感悟自然,这趟旅程教会我的不仅是沙芥如何防风固沙,玉米面如何循环利用,更是一种思维,以生态之眼审视万物关联,以科学之韧迎接时代挑战。我愿将这份风沙淬炼的智慧带回城市,让环保成为日常的诗意,更愿追随前辈足迹,让青春在祖国需要处扎根,以科学之光点亮更多荒原,因为我知道,每一粒沙的静止,每一株草的萌发,都是人与自然和解的动人篇章。(刘宏波)

  (作者系北京市第十二中学科丰校区初一学生 指导教师 苏华)


  7月12日至16日,五天研学让抽象的生态概念变得鲜活。当孩子们的脚印印在草原、沙漠与火山遗迹之上时,那些关于生态的抽象概念便有了具象的模样。这篇来自北京市第十二中学科丰校区初一学生的文字,以最真诚的 “触摸”与 “探寻”,记录下科学实践中的生态启示,字里行间满是少年对自然的敬畏、对奋斗的感悟。或许,这正是研学的意义:让知识走出课堂,让心灵贴近大地,让生态的种子在青春里生根发芽。

微信图片_20250730102917.jpg

触摸:生命共同体,从理论到实践

  在洒满阳光的广阔的草原上,在生态系统认知的讲座中,那些宏大的概念还是抽象的,直到脚踏在草畜禽耦合示范区,看着饲养的家禽在恢复的草地上啃食,听老师讲牧草、牲畜和土壤间精妙的平衡,大家真正才领悟到生态共同体的鲜活、具体。

  “流动沙丘生态恢复实践”更是刻骨铭心,看着铺设在流动沙丘上绵延不绝的草方格,以及其中顽强出土的一株株沙芥,我不禁回想起了李站长的团队为这片土地所付出的一切,更加坚定了敬佩之心,忍不住想亲手铺设草方格。顶着烈日,每一铲沙每一滴汗,都让我们对“锁住黄沙”的艰辛与伟大有了切肤之感。而当夜幕降临,远离光污染的大草原,璀璨星空如期而至,银河如瀑布倾泻,北斗低垂,仿佛触手可及。宇宙的宏大与生命的渺小交织,成为难以言喻的震撼。

探寻:草原的深处,生活中的生态

  在探寻完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后,我们来到著名的谷力脑包火山地质遗迹,翠绿的火山口,长满植被的火山顶,似乎再也不见火山喷发的旧日场景,可流道上的火山石和其间散落的黑曜石无不证明这里曾经的样子,我们不禁感叹起时间的久远和自然的神奇,仿佛看到了过去与当下的重合。

  晚饭后,我主动留下来帮忙洗碗,令我惊奇的是,这里洗盘子不用洗洁精,用的是粗糙的玉米面。在老师的讲解中,我得知玉米面有吸附油污的特性,并且用过的玉米面还可以喂鸡,这仿佛打开了“资源循环利用的思维之门”,原来生态智慧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在一捧玉米面,一次再利用的巧思中。

离别:期待下次的归来

  离开浑善达克时,草原的风沙似乎也在心田播下了种子,回望远去的研究站,耳畔还回响着李站长的话——行之生态,感悟自然,这趟旅程教会我的不仅是沙芥如何防风固沙,玉米面如何循环利用,更是一种思维,以生态之眼审视万物关联,以科学之韧迎接时代挑战。我愿将这份风沙淬炼的智慧带回城市,让环保成为日常的诗意,更愿追随前辈足迹,让青春在祖国需要处扎根,以科学之光点亮更多荒原,因为我知道,每一粒沙的静止,每一株草的萌发,都是人与自然和解的动人篇章。(刘宏波)

  (作者系北京市第十二中学科丰校区初一学生 指导教师 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