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执教《舟夜书所见》时,笔者抛出一个问题——“你们猜猜看,老师最喜欢里面的哪一个字?”
学生一下就来了兴致。第一个学生猜是“星”字,因为天上的星星都映在了河里。笔者随即追问“这里真的有星星吗?”学生若有所思,但又不知从何说起。笔者提示他们去看插图,学生看后发现天上并没有星星。原来星星不是真的星星,那只是渔灯照在水面的倒影而已。笔者总结道:“诗人可真会想象啊,那河水中再普通不过的渔灯倒影都能想象成满天星星。看来这个‘星’字的确很妙!再猜!”
第二个学生猜是“散”字,她支支吾吾地说:“我觉得这个字用得很高级,如果用‘变’就不那么高级。”她显然是受了笔者的影响,因为平常上课遇到一些精彩的字词时笔者会将之对比,比如遇到“湛蓝”这个词语的时候,笔者就会问是“蓝色”高级还是“湛蓝”高级?学生们都会反应过来,原来同样的意义有不同水平的表达方式,笔者会让他们摘录下这些高级词语。但这个学生没有只讲“高级”,她还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把“散”换成“变”,这个句子就不高级了。笔者说道:“这位同学关注到‘散’这个字很不错,而且她还找了一个字去替换,从而反过来说明‘散’的好。”
第三个学生猜是“簇”字,他认为“簇”这个字体现出浪花的状态,像人一样争先恐后地挤着往远处去。第四个学生紧随其后:“我觉得是‘微’,因为是微风吹动了水面,才簇起了浪。”笔者补充道:“你们看,‘微’用了几次?两个‘微’说明了什么?”学生有的说风不大,有的说风一阵一阵的,还有的说风很温柔。笔者感到诧异,学生竟然对“微微”有这么多元的解读。笔者顺势引导:“因为风又轻又柔,一阵阵吹来,于是水面簇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浪。”
在经历了多轮“心有灵犀”的失败后,猜测仍然焦灼,猜测的角度也逐渐清奇起来。比如第五个学生起立说:“我猜是‘月’字。”起初笔者很不解,但是听了她的解释,笔者给了她最大的表扬,因为她看见了我们所没看见的细节。她不慌不忙说道:“我们平时都说‘夜黑’,比如有个成语就叫夜黑风高,但是这里诗人却用了‘月黑’,所以我觉得很妙。”“夜黑”不足以体现夜晚的黑,但是如果连月亮都看不见了,那样的夜晚才是真的黑。而她的回答也正好回答了开篇“月黑见渔灯”中“见”的读音,因为夜实在太黑了,所以我们看不见、看不清渔灯,而是渔船从远方缓缓开过来,慢慢显现出来的,因此这里的“见”读作“xiàn”更符合意境。她的回答,一下子给这个读音没有定论的“见”字提供了新证据。
剩余的字所剩无几,有人猜是“渔”,甚至有人猜是“作”,笔者让学生再读一遍古诗。读完后,有个学生小声说:“老师,不会是‘满’吧?我刚刚读的时候感觉这个字很有力量,我声音都变大了!”笔者回答道:“是啊,‘满河星’是多么壮观的场面啊,说明微风簇起的浪一层接一层、一圈接着一圈,都盛满了整条河。”随后手指一点,点在了“河”这个字上。学生一下子就看懂了笔者的暗示,大声喊着:“是‘河’!”我们平时都说一颗星星、一片星星,但这里却说一整河星星,这个巧妙的量词“河”,不仅提示了此“星”非彼“星”这一重要信息,还侧面说明渔灯照耀下的浪层层叠叠所达到的河面波光粼粼的宏大之美。
在经历了这样一场“猜测游戏”后,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我最喜欢哪一个字”已经不重要了,因为通过学生思维的抽丝剥茧,诗里的每一个字都很妙。
(沈垚焕)
在执教《舟夜书所见》时,笔者抛出一个问题——“你们猜猜看,老师最喜欢里面的哪一个字?”
学生一下就来了兴致。第一个学生猜是“星”字,因为天上的星星都映在了河里。笔者随即追问“这里真的有星星吗?”学生若有所思,但又不知从何说起。笔者提示他们去看插图,学生看后发现天上并没有星星。原来星星不是真的星星,那只是渔灯照在水面的倒影而已。笔者总结道:“诗人可真会想象啊,那河水中再普通不过的渔灯倒影都能想象成满天星星。看来这个‘星’字的确很妙!再猜!”
第二个学生猜是“散”字,她支支吾吾地说:“我觉得这个字用得很高级,如果用‘变’就不那么高级。”她显然是受了笔者的影响,因为平常上课遇到一些精彩的字词时笔者会将之对比,比如遇到“湛蓝”这个词语的时候,笔者就会问是“蓝色”高级还是“湛蓝”高级?学生们都会反应过来,原来同样的意义有不同水平的表达方式,笔者会让他们摘录下这些高级词语。但这个学生没有只讲“高级”,她还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把“散”换成“变”,这个句子就不高级了。笔者说道:“这位同学关注到‘散’这个字很不错,而且她还找了一个字去替换,从而反过来说明‘散’的好。”
第三个学生猜是“簇”字,他认为“簇”这个字体现出浪花的状态,像人一样争先恐后地挤着往远处去。第四个学生紧随其后:“我觉得是‘微’,因为是微风吹动了水面,才簇起了浪。”笔者补充道:“你们看,‘微’用了几次?两个‘微’说明了什么?”学生有的说风不大,有的说风一阵一阵的,还有的说风很温柔。笔者感到诧异,学生竟然对“微微”有这么多元的解读。笔者顺势引导:“因为风又轻又柔,一阵阵吹来,于是水面簇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浪。”
在经历了多轮“心有灵犀”的失败后,猜测仍然焦灼,猜测的角度也逐渐清奇起来。比如第五个学生起立说:“我猜是‘月’字。”起初笔者很不解,但是听了她的解释,笔者给了她最大的表扬,因为她看见了我们所没看见的细节。她不慌不忙说道:“我们平时都说‘夜黑’,比如有个成语就叫夜黑风高,但是这里诗人却用了‘月黑’,所以我觉得很妙。”“夜黑”不足以体现夜晚的黑,但是如果连月亮都看不见了,那样的夜晚才是真的黑。而她的回答也正好回答了开篇“月黑见渔灯”中“见”的读音,因为夜实在太黑了,所以我们看不见、看不清渔灯,而是渔船从远方缓缓开过来,慢慢显现出来的,因此这里的“见”读作“xiàn”更符合意境。她的回答,一下子给这个读音没有定论的“见”字提供了新证据。
剩余的字所剩无几,有人猜是“渔”,甚至有人猜是“作”,笔者让学生再读一遍古诗。读完后,有个学生小声说:“老师,不会是‘满’吧?我刚刚读的时候感觉这个字很有力量,我声音都变大了!”笔者回答道:“是啊,‘满河星’是多么壮观的场面啊,说明微风簇起的浪一层接一层、一圈接着一圈,都盛满了整条河。”随后手指一点,点在了“河”这个字上。学生一下子就看懂了笔者的暗示,大声喊着:“是‘河’!”我们平时都说一颗星星、一片星星,但这里却说一整河星星,这个巧妙的量词“河”,不仅提示了此“星”非彼“星”这一重要信息,还侧面说明渔灯照耀下的浪层层叠叠所达到的河面波光粼粼的宏大之美。
在经历了这样一场“猜测游戏”后,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我最喜欢哪一个字”已经不重要了,因为通过学生思维的抽丝剥茧,诗里的每一个字都很妙。
(沈垚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