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跟随着学校经纬社参加了一场主题为“行知生态 感悟自然”的公益科普活动,目的地是内蒙古的浑善达克沙地。
一路上,碧绿的草原,起伏的山丘不断从车窗闪过,牛羊时不时出现在道路两旁,这就是我心目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经过7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抵达了“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研究站”。刚放下行李,站里的老师就把我们带到一片小菜地去挖土豆。虽然以前就知道我们吃的土豆是茎不是根,但当我沿着地上的茎叶向下刨挖时,还是有种在土里刨根的错觉。小小的土豆被亲手挖出,这真是书本上没有的体会!
接着,我们来到了“草畜禽耦合示范区”,瞬间就被眼前活蹦乱跳的鸡群吸引住了。阳光下,不锈钢制成的银白色鸡棚在绿色的草原上格外耀眼,这可是六百多只小鸡的家。研究站的李站长说养鸡是为了给土地施肥,于是我提出问题:“草原上为什么非要养鸡施肥而不养牛呢?”李站长告诉我们,鸡的粪便里有多种有机物质,不但能给植物提供养分,颗粒状的粪便也不阻碍植物的生长。另外,鸡每走一步,它的爪子都可以疏松脚下的土壤,柔软的土地也有利于植物破土而出。再有,鸡还能吃草籽,鸡的消化道很短,所以草籽坚硬的外壳只能被软化而不会被消化,软化后的草籽被排泄后,更容易发芽。原来,鸡就是以这些压倒性的优势成了草原治沙的新宠。
我们此行的目的是了解沙地生态,可是沙地在哪里呢?来到研究站的第二天,老师们带我们见识到了“流动沙丘生态恢复实践”的成果。一株株沙芥被种植在连绵的沙丘之上形成一个个小方格,老师说沙芥是一年或两年生植物,最高可以长到100厘米。我还是好奇这些弱小的草如何能抵挡住风沙,于是就想挖出它的根一探究竟。我和小伙伴一起小心翼翼地向下挖着,没想到地面上看只有二十多厘米高的沙芥,根部竟如此深长。李站长让我们观察沙地的特点,原来厚厚的干沙层下边,是潮湿的沙土,沙芥只有努力向下扎根,才能吸收到水分,这样它就能牢牢生长在沙丘之上,起到固沙的作用。可是,为什么不选择种高大的树呢?李站长说,沙芥除了有固沙的本领,还可以食用、药用,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相比种树,沙芥更受牧民们的欢迎,不愧为“治沙先锋”。在这里,植物有着强大的生存智慧,科学家们更有着治沙固沙的科学智慧。
见识完科学家们种下的草方格,我们经纬社的同学们也想为草原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在沙丘上种下了一片属于“中关村二小”的草方格。期待不久后,这片沙丘就会孕育出新的绿色生命。小小的种子既种出了我们对草原的祝福,也种出了我们心中的科学之梦。
每次晚饭后,我们都会用一种特殊的清洁剂来洗碗,这可是研究站的科学家老师们的另一大智慧——玉米面洗碗。碗盘放在粗糙的玉米面中,随着手指的揉搓,玉米面会将碗盘中的油渍吸走,然后再用水冲洗。这样不但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而且吸附了油渍的玉米面又成了鸡群的“营养餐”,这项巧妙的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令我们所有人啧啧称赞。
短短五天的浑善达克之行很快就结束了,我像个“好奇宝宝”,每天都会产生许多疑问。在听了老师们精彩的讲座后,我知道,他们的艰辛付出和伟大成果远不止图片上展示的那样。草原的星空格外明亮璀璨,在这里,我体会到了“手可摘星辰”的感觉。银河下,我许下了一个美好的愿望:我要向每一位默默奉献的科学家学习,用行动把爱护生态、保护自然的理念和智慧传播给身边的每个人。
再见啦,美丽的草原!希望下次见到你时,处处鲜花遍野,绿草丛生。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 张瑞轩 指导教师 苗黎薇)
上周,我跟随着学校经纬社参加了一场主题为“行知生态 感悟自然”的公益科普活动,目的地是内蒙古的浑善达克沙地。
一路上,碧绿的草原,起伏的山丘不断从车窗闪过,牛羊时不时出现在道路两旁,这就是我心目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经过7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抵达了“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研究站”。刚放下行李,站里的老师就把我们带到一片小菜地去挖土豆。虽然以前就知道我们吃的土豆是茎不是根,但当我沿着地上的茎叶向下刨挖时,还是有种在土里刨根的错觉。小小的土豆被亲手挖出,这真是书本上没有的体会!
接着,我们来到了“草畜禽耦合示范区”,瞬间就被眼前活蹦乱跳的鸡群吸引住了。阳光下,不锈钢制成的银白色鸡棚在绿色的草原上格外耀眼,这可是六百多只小鸡的家。研究站的李站长说养鸡是为了给土地施肥,于是我提出问题:“草原上为什么非要养鸡施肥而不养牛呢?”李站长告诉我们,鸡的粪便里有多种有机物质,不但能给植物提供养分,颗粒状的粪便也不阻碍植物的生长。另外,鸡每走一步,它的爪子都可以疏松脚下的土壤,柔软的土地也有利于植物破土而出。再有,鸡还能吃草籽,鸡的消化道很短,所以草籽坚硬的外壳只能被软化而不会被消化,软化后的草籽被排泄后,更容易发芽。原来,鸡就是以这些压倒性的优势成了草原治沙的新宠。
我们此行的目的是了解沙地生态,可是沙地在哪里呢?来到研究站的第二天,老师们带我们见识到了“流动沙丘生态恢复实践”的成果。一株株沙芥被种植在连绵的沙丘之上形成一个个小方格,老师说沙芥是一年或两年生植物,最高可以长到100厘米。我还是好奇这些弱小的草如何能抵挡住风沙,于是就想挖出它的根一探究竟。我和小伙伴一起小心翼翼地向下挖着,没想到地面上看只有二十多厘米高的沙芥,根部竟如此深长。李站长让我们观察沙地的特点,原来厚厚的干沙层下边,是潮湿的沙土,沙芥只有努力向下扎根,才能吸收到水分,这样它就能牢牢生长在沙丘之上,起到固沙的作用。可是,为什么不选择种高大的树呢?李站长说,沙芥除了有固沙的本领,还可以食用、药用,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相比种树,沙芥更受牧民们的欢迎,不愧为“治沙先锋”。在这里,植物有着强大的生存智慧,科学家们更有着治沙固沙的科学智慧。
见识完科学家们种下的草方格,我们经纬社的同学们也想为草原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在沙丘上种下了一片属于“中关村二小”的草方格。期待不久后,这片沙丘就会孕育出新的绿色生命。小小的种子既种出了我们对草原的祝福,也种出了我们心中的科学之梦。
每次晚饭后,我们都会用一种特殊的清洁剂来洗碗,这可是研究站的科学家老师们的另一大智慧——玉米面洗碗。碗盘放在粗糙的玉米面中,随着手指的揉搓,玉米面会将碗盘中的油渍吸走,然后再用水冲洗。这样不但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而且吸附了油渍的玉米面又成了鸡群的“营养餐”,这项巧妙的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令我们所有人啧啧称赞。
短短五天的浑善达克之行很快就结束了,我像个“好奇宝宝”,每天都会产生许多疑问。在听了老师们精彩的讲座后,我知道,他们的艰辛付出和伟大成果远不止图片上展示的那样。草原的星空格外明亮璀璨,在这里,我体会到了“手可摘星辰”的感觉。银河下,我许下了一个美好的愿望:我要向每一位默默奉献的科学家学习,用行动把爱护生态、保护自然的理念和智慧传播给身边的每个人。
再见啦,美丽的草原!希望下次见到你时,处处鲜花遍野,绿草丛生。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 张瑞轩 指导教师 苗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