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昌魏 浙江市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副院长
小学科学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接触科学的起点,是激发学生科学兴趣、进行科学启蒙、帮助学生以科学思维认识世界的重要阶段,新时代背景下应该如何做好小学科学教育“加法”呢?
重构课程内容,做好时空“加法”
浙江温州区域推进的小学生“科学部落格”活动就是科学教育时空“加法”的典型案例。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课内外科学观察探究活动,通过网络平台发布自己的观察发现和研究成果,并与他人展开研讨和交流,促进观察研究活动不断深入。“科学部落格”通过基于互联网的“云端实验室”,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人人可发起、可参与的共享实验,让科学发现以可视化和互动化的方式呈现,促进学习者互相启发、共同探究。“科学部落格”没有固定的课程内容,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教科书,从本质上说是学生自己创造了自己的科学“教科书”——学生不再是课程内容的接受者,而是基于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探究内容,通过共享发现成为课程内容建设的主体。
变革教学方式,做好实践“加法”
毋庸讳言,“满堂讲、满堂问、满堂灌”是许多教师授课最惯常的做法,“听科学、读科学、背科学、考科学”也成为不少学生最常态的科学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上“听得多、说得少”“做题多、做事少”“记忆多、思考少”,很难得到机会亲身体会科学发现和问题解决的乐趣,自然也无法进一步培养出对科学的兴趣。新课改以来,小学科学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做中学”成为科学课堂新模式。科学课堂应该将探究和实践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创造”,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在做事中完成学习,在解决问题和挑战中培养创造创新能力。
变革评价方式,做好素养“加法”
许多学校的科学教育评价主要关注对科学知识的测评,这样的评价已经无法满足国家对未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应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思想、品性、知识、技巧、能力的综合素质,其本质是解决真实情境复杂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改变传统的“唯分数论”思想,重视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小学科学学习评价可以从过程表现、学业水平等多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过程表现包括课堂学习表现、课外探究表现、作业完成表现等;学业水平可以从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方面进行评价。
强化学科保障,做好师资“加法”
新课改初期,许多学校的小学科学教师是兼职教师,科学课甚至成为“副科”“空课”。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通知》,从源头上加强了高素质、专业化小学科学教师的供给,但真正落地还需要各地编制部门、人社部门、教育部门等通力合作。除职前培养外,还要强化在职教师(包括兼职教师)培训,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课程和内容,为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助力。
部门协作合力,做好资源“加法”
教育资源是高质量教育的基础和保障,应该由社会各部门协作合力做好科学教育资源的“加法”:建立小学科学教学场所协同机制,充分利用社区、科技馆、博物馆、天文馆、气象台、动物园、植物园等校外科学教育资源;统筹学校、家庭、社会的科学教育资源,不断拓展科学教育的育人空间;关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科学教育,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生态环境、农业科技等资源,支持偏远地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现和培养。
(中小学)
施昌魏 浙江市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副院长
小学科学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接触科学的起点,是激发学生科学兴趣、进行科学启蒙、帮助学生以科学思维认识世界的重要阶段,新时代背景下应该如何做好小学科学教育“加法”呢?
重构课程内容,做好时空“加法”
浙江温州区域推进的小学生“科学部落格”活动就是科学教育时空“加法”的典型案例。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课内外科学观察探究活动,通过网络平台发布自己的观察发现和研究成果,并与他人展开研讨和交流,促进观察研究活动不断深入。“科学部落格”通过基于互联网的“云端实验室”,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人人可发起、可参与的共享实验,让科学发现以可视化和互动化的方式呈现,促进学习者互相启发、共同探究。“科学部落格”没有固定的课程内容,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教科书,从本质上说是学生自己创造了自己的科学“教科书”——学生不再是课程内容的接受者,而是基于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探究内容,通过共享发现成为课程内容建设的主体。
变革教学方式,做好实践“加法”
毋庸讳言,“满堂讲、满堂问、满堂灌”是许多教师授课最惯常的做法,“听科学、读科学、背科学、考科学”也成为不少学生最常态的科学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上“听得多、说得少”“做题多、做事少”“记忆多、思考少”,很难得到机会亲身体会科学发现和问题解决的乐趣,自然也无法进一步培养出对科学的兴趣。新课改以来,小学科学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做中学”成为科学课堂新模式。科学课堂应该将探究和实践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创造”,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在做事中完成学习,在解决问题和挑战中培养创造创新能力。
变革评价方式,做好素养“加法”
许多学校的科学教育评价主要关注对科学知识的测评,这样的评价已经无法满足国家对未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应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思想、品性、知识、技巧、能力的综合素质,其本质是解决真实情境复杂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改变传统的“唯分数论”思想,重视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小学科学学习评价可以从过程表现、学业水平等多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过程表现包括课堂学习表现、课外探究表现、作业完成表现等;学业水平可以从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方面进行评价。
强化学科保障,做好师资“加法”
新课改初期,许多学校的小学科学教师是兼职教师,科学课甚至成为“副科”“空课”。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通知》,从源头上加强了高素质、专业化小学科学教师的供给,但真正落地还需要各地编制部门、人社部门、教育部门等通力合作。除职前培养外,还要强化在职教师(包括兼职教师)培训,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课程和内容,为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助力。
部门协作合力,做好资源“加法”
教育资源是高质量教育的基础和保障,应该由社会各部门协作合力做好科学教育资源的“加法”:建立小学科学教学场所协同机制,充分利用社区、科技馆、博物馆、天文馆、气象台、动物园、植物园等校外科学教育资源;统筹学校、家庭、社会的科学教育资源,不断拓展科学教育的育人空间;关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科学教育,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生态环境、农业科技等资源,支持偏远地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现和培养。
(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