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心声> 文章详情
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迈出坚实步伐
来源:青少年创新科技网 时间:2025-01-21

  中小学科学教育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是有效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我们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小学科学教育重要论述的精髓和相关文件精神,聚焦基础性、先导性的定位,创新改革科学教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7-2 .jpg

魏辅文 江西农业大学校长

  紧扣核心素养,着力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科学兴趣是科学教育的四个核心素养(科学兴趣、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责任)之一,也是基础。基础教育既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也要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一项国际学生测试表明,我国中小学生出色地掌握了科学基础知识,但创造力表现普遍不足,科学兴趣和科学认知水平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培养学生科学兴趣,是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学生的科学兴趣来源于动手实践、亲身参与、直接体验。只有让学生在科学探究实践活动中淌过辛勤的汗水、流过激动的泪水,才能够在学生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使他们逐渐形成科学思维。激发和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关键在教育教学,要紧扣核心素养目标,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实验探究和技术工程创造,在科学探究实践中深入学习和体验,促使他们保持好奇心、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树立关键的意志品格,形成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质。

  深化教学改革,着力提升科学教育质量。科学探究是科学教育的核心,也是科学教学改革的“难点”。科学教育不能限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兴趣培养是提升科学素养的“敲门砖”,科学探究则是科学素养的“试金石”。对于科学教育质量的提升,教学改革是不二法宝,应指向帮助学生树立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方法、发展探究能力和涵养科学精神。要按照新课程要求,深化科学教学改革,实施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习惯;探索项目式、跨学科、社会性议题的学习,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重视实验教学,按照国家标准建设实验室,配齐实验设备,配好实验教学人员,保障实验教学时间,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要重视数字化资源建设,探索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改进和强化实验教学,注重利用先进教育技术,使薄弱地区、薄弱学校也能享有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

  强化力量配备,着力建设懂科学、懂教育、懂教学的教师队伍。科学教师是开展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关键。从实践来看,专业科学教师的缺乏,普通教师科学素养的缺失,会导致学生科学视野拓展有限,科学探究能力水平欠佳。当务之急,是加强科学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针对科学教育对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科学教师应是懂科学、懂教育、懂教学的专门人才。首先,要深刻理解科学教育如何开展、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传授。其次,要对科学本质、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与社会的联系等有充分认识,具备设计和运用探究式教学、项目式教学、跨学科教学等新方法的教学实践能力,能够熟练使用各种技术工具、实验设备和教育装备,丰富科学课堂的内容和形式。

  加强内外联动,着力构建多主体协同育人大格局。科学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科学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也不只是局限在实验室里的模拟过程,还是以事实为依据、以发现规律为目的的社会活动。北京、上海等地创新校内外结合的科学教育模式,将科技馆、植物园、工业博物馆、科技开发区等社会场所拓展成为科学教育课堂,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科学教育。还有一些学校积极探索自然教育,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培养他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帮助他们读懂大自然这本天书。实践证明,这些方式有益于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真正理解科学,感受科技创新。

  (中小学科学教育)


  中小学科学教育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是有效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我们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小学科学教育重要论述的精髓和相关文件精神,聚焦基础性、先导性的定位,创新改革科学教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7-2 .jpg

魏辅文 江西农业大学校长

  紧扣核心素养,着力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科学兴趣是科学教育的四个核心素养(科学兴趣、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责任)之一,也是基础。基础教育既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也要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一项国际学生测试表明,我国中小学生出色地掌握了科学基础知识,但创造力表现普遍不足,科学兴趣和科学认知水平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培养学生科学兴趣,是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学生的科学兴趣来源于动手实践、亲身参与、直接体验。只有让学生在科学探究实践活动中淌过辛勤的汗水、流过激动的泪水,才能够在学生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使他们逐渐形成科学思维。激发和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关键在教育教学,要紧扣核心素养目标,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实验探究和技术工程创造,在科学探究实践中深入学习和体验,促使他们保持好奇心、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树立关键的意志品格,形成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质。

  深化教学改革,着力提升科学教育质量。科学探究是科学教育的核心,也是科学教学改革的“难点”。科学教育不能限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兴趣培养是提升科学素养的“敲门砖”,科学探究则是科学素养的“试金石”。对于科学教育质量的提升,教学改革是不二法宝,应指向帮助学生树立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方法、发展探究能力和涵养科学精神。要按照新课程要求,深化科学教学改革,实施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习惯;探索项目式、跨学科、社会性议题的学习,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重视实验教学,按照国家标准建设实验室,配齐实验设备,配好实验教学人员,保障实验教学时间,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要重视数字化资源建设,探索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改进和强化实验教学,注重利用先进教育技术,使薄弱地区、薄弱学校也能享有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

  强化力量配备,着力建设懂科学、懂教育、懂教学的教师队伍。科学教师是开展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关键。从实践来看,专业科学教师的缺乏,普通教师科学素养的缺失,会导致学生科学视野拓展有限,科学探究能力水平欠佳。当务之急,是加强科学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针对科学教育对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科学教师应是懂科学、懂教育、懂教学的专门人才。首先,要深刻理解科学教育如何开展、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传授。其次,要对科学本质、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与社会的联系等有充分认识,具备设计和运用探究式教学、项目式教学、跨学科教学等新方法的教学实践能力,能够熟练使用各种技术工具、实验设备和教育装备,丰富科学课堂的内容和形式。

  加强内外联动,着力构建多主体协同育人大格局。科学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科学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也不只是局限在实验室里的模拟过程,还是以事实为依据、以发现规律为目的的社会活动。北京、上海等地创新校内外结合的科学教育模式,将科技馆、植物园、工业博物馆、科技开发区等社会场所拓展成为科学教育课堂,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科学教育。还有一些学校积极探索自然教育,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培养他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帮助他们读懂大自然这本天书。实践证明,这些方式有益于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真正理解科学,感受科技创新。

  (中小学科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