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规律及我国科学教育的现实情况,科学教育要做到有力促进青少年创造力培养,应该着眼于科学教育生态建构,营造良好的科学教育“生态圈”。“生态圈”意味着教育不再是孤立、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一个涵盖校园、家庭与社会诸多环节的综合系统,学校、家庭、社会都要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科学教育条件、环境和氛围。
加强家庭科学教育生态建设。研究表明,家庭教育在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信念和参与方面都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家庭对孩子的科学学习和科学方面职业意愿都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家长是科学教育的重要资源,引导儿童参与非正式科学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科学实践的兴趣和探究。首先,可以通过家长学校、科普活动和数字资源等,提升家长的科学教育意识和能力。特别是从非正式学习理论出发,开发有针对性的科学教育能力提升课程,发展家长的科学教育素养。其次,针对家庭科学教育的需要,开发科学教育教材、平台和资源,如提供在线数字资源库,建立适合不同年龄段的社区科学活动中心和科学教育场馆。
加强学校科学教育生态建设。学校是发展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关键场域。在学校科学教育生态建设中,首先要加强学校科学教育的宏观引导,以科学教育评价体系变革为突破口促进青少年创造力培养。要重构科学教育评价目标,将科学思维和科学创造力作为科学教育评价的核心目标;要发展科学教育评价方式,建立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制度;要拓宽科学教育评价主体,让科学家、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等成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评价主体。学校科学教育生态建设要充分发挥中小学校的能动性,从学校自身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出发营造良好的生态。不但要加强学校内部的科学实验室、学习空间等科学教育设施设备建设,还要主动与科技场馆、科研机构合作,有效利用校外专家资源、活动空间、场地资源等,为学生提供开展科学实践的平台。要充分重视科学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形成具有深厚的跨学科素养和科学教育能力的科学教师队伍。要加强科学课程体系建设,根据学生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发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要注重教育形式的灵活、生动,让学生有动手、动脑的机会,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能真正享受科学、爱上科学。
构建社会的大科学教育生态。以社会视角开展科学教育生态建设,关键是调动社会主体的深入有效参与,形成良性的协同机制。其一是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科学馆等场馆的科学教育优势,结合科学教育发展创新人才的需要,开发和利用科技场馆的科学教育资源,实现与学校和家庭的联动。其二是发挥媒体、影视作品的作用,具有科学教育功能的影视节目不但可以成为科学教育素材,还能营造整体性的社会环境,对科学教育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其三是加强科学产业中科学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注重结合产业发展和生产实际开发科学教育课程,让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研究成果,在丰富的科学实践中培养他们的科学学习兴趣及创新思维和能力。
(中国教育报)
结合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规律及我国科学教育的现实情况,科学教育要做到有力促进青少年创造力培养,应该着眼于科学教育生态建构,营造良好的科学教育“生态圈”。“生态圈”意味着教育不再是孤立、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一个涵盖校园、家庭与社会诸多环节的综合系统,学校、家庭、社会都要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科学教育条件、环境和氛围。
加强家庭科学教育生态建设。研究表明,家庭教育在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信念和参与方面都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家庭对孩子的科学学习和科学方面职业意愿都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家长是科学教育的重要资源,引导儿童参与非正式科学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科学实践的兴趣和探究。首先,可以通过家长学校、科普活动和数字资源等,提升家长的科学教育意识和能力。特别是从非正式学习理论出发,开发有针对性的科学教育能力提升课程,发展家长的科学教育素养。其次,针对家庭科学教育的需要,开发科学教育教材、平台和资源,如提供在线数字资源库,建立适合不同年龄段的社区科学活动中心和科学教育场馆。
加强学校科学教育生态建设。学校是发展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关键场域。在学校科学教育生态建设中,首先要加强学校科学教育的宏观引导,以科学教育评价体系变革为突破口促进青少年创造力培养。要重构科学教育评价目标,将科学思维和科学创造力作为科学教育评价的核心目标;要发展科学教育评价方式,建立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制度;要拓宽科学教育评价主体,让科学家、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等成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评价主体。学校科学教育生态建设要充分发挥中小学校的能动性,从学校自身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出发营造良好的生态。不但要加强学校内部的科学实验室、学习空间等科学教育设施设备建设,还要主动与科技场馆、科研机构合作,有效利用校外专家资源、活动空间、场地资源等,为学生提供开展科学实践的平台。要充分重视科学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形成具有深厚的跨学科素养和科学教育能力的科学教师队伍。要加强科学课程体系建设,根据学生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发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要注重教育形式的灵活、生动,让学生有动手、动脑的机会,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能真正享受科学、爱上科学。
构建社会的大科学教育生态。以社会视角开展科学教育生态建设,关键是调动社会主体的深入有效参与,形成良性的协同机制。其一是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科学馆等场馆的科学教育优势,结合科学教育发展创新人才的需要,开发和利用科技场馆的科学教育资源,实现与学校和家庭的联动。其二是发挥媒体、影视作品的作用,具有科学教育功能的影视节目不但可以成为科学教育素材,还能营造整体性的社会环境,对科学教育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其三是加强科学产业中科学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注重结合产业发展和生产实际开发科学教育课程,让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研究成果,在丰富的科学实践中培养他们的科学学习兴趣及创新思维和能力。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