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心声> 文章详情
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昌璞 “灰色”学术行为并非“无伤大雅”
来源:青少年创新科技网 时间:2025-02-14

  最近,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昌璞发表了一篇关于抵御学术滑向“灰色地带”的论文。在这篇文章中,“追热点”“轻信权威”“缺乏原创性”等行为都被列入了科研诚信“灰名单”。

  很快就有不少科学家朋友与他探讨:“学术腐败、学术不端这些行为不是更严重吗?你为什么要关注一些‘无伤大雅’的‘灰色行为’?”“你写这些文章能有什么用呢?”

  孙昌璞的回答是:“我并不指望这篇文章马上能有什么用。因为我知道,‘灰色’的问题远比‘非黑即白’的问题难以解决。但总要有人说这些,如果大家都不为此发声,问题只会更加严重。”

  近日,孙昌璞接受专访,阐述了他关于学术“灰色地带”的理解和思考。

  孙昌璞说:类似“追逐流行的研究方向”的行为,对个人来讲确实不能说是很大的问题。一个年轻人,做一些时髦的研究方向,没什么不可以的。但如果所有人都做这个时髦的方向,而不是根据对科学本身的理解和判断选择研究方向,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第一,会非常“卷”,大量人挤在少数几个热门领域里毫无意义地“内卷”。第二,真正原创性的科学、有价值的科学没人做了。这不仅会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还严重破坏了科学研究的公信力。

  要说有没有一些实际发生过的案例,证明“灰色行为”确实能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

  孙昌璞说:我们文章中提到了一个很典型的案例——“天使粒子”是如何妖魔化的。2022年,《科学》撤回了一篇非常著名的论文——首次发现“天使粒子”马约拉纳费米子的存在证据。这项工作曾被视为“诺奖级别的发现”。

  事实上,近年来有关马约拉纳费米子的大量实验研究都被撤稿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当理论物理学家提出一些惊世骇俗的理论预言后,很多实验物理学家渴望“证实”这些预言。因此在工作中,他们会有意无意地带着一些主观倾向处理数据,比如挑选强化研究结论的数据,忽略弱化研究结论的数据。很多人这么做的时候,并不觉得是在“造假”,只是觉得那些著名的理论家都这么说了,我的结果跟他说的一致,难道也会错吗?

  因此,我们看到一些研究人员抱着侥幸心态,迎合权威,疏于律己,结果却产出大量误导性的“科研成果”。而这些没有养成良好科研习惯和严谨学术作风的研究人员,有可能一步步陷入学术不端的泥沼中。所以很多时候,越是大科学家,越容易不慎踏入“灰色地带”。

  人性是相似的,学术“灰色地带”在各个国家都存在。但在一个发展更为成熟的学术环境中,这些行为很难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而我们国家现在对有瑕疵的学术行为太过宽容,特别是对有瑕疵的“大科学家”更加宽容,这是需要警惕的。

  孙昌璞提出的抵御学术滑向“灰色地带”的措施,是相对柔性的“倡导科学精神”。有些人会觉得这远远不够,因为缺乏很强的外在约束力。

  孙昌璞说:处于“灰色地带”的行为的处理难在它不是非黑即白。像法律法规这样的刚性规则,很难适用于“灰色”问题。

  科研创新活动的性质决定了不能用特别硬性的手段去管理,管多了就会管死。而且,越是高度原创性的研究工作,在早期看来越是可疑,这时候应该有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允许科研工作者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而“科学精神”,尽管听起来是柔性的,但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刚性的。科研工作做到一定程度,就是“良心活”。阻止学术环境向“灰色地带”滑落的关键,就是每位科学家的廉耻心。一个环境里,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实事求是、严于律己的科学家能得到应有的尊重,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的人无法进入主流。能做到这些,才能遏制“灰色地带”在学术界扩张。

  不管在哪个国家、哪个时代,科学家都需要处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从事科学事业的真正目标,要做“良心活”。

  (李晨阳)

  最近,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昌璞发表了一篇关于抵御学术滑向“灰色地带”的论文。在这篇文章中,“追热点”“轻信权威”“缺乏原创性”等行为都被列入了科研诚信“灰名单”。

  很快就有不少科学家朋友与他探讨:“学术腐败、学术不端这些行为不是更严重吗?你为什么要关注一些‘无伤大雅’的‘灰色行为’?”“你写这些文章能有什么用呢?”

  孙昌璞的回答是:“我并不指望这篇文章马上能有什么用。因为我知道,‘灰色’的问题远比‘非黑即白’的问题难以解决。但总要有人说这些,如果大家都不为此发声,问题只会更加严重。”

  近日,孙昌璞接受专访,阐述了他关于学术“灰色地带”的理解和思考。

  孙昌璞说:类似“追逐流行的研究方向”的行为,对个人来讲确实不能说是很大的问题。一个年轻人,做一些时髦的研究方向,没什么不可以的。但如果所有人都做这个时髦的方向,而不是根据对科学本身的理解和判断选择研究方向,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第一,会非常“卷”,大量人挤在少数几个热门领域里毫无意义地“内卷”。第二,真正原创性的科学、有价值的科学没人做了。这不仅会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还严重破坏了科学研究的公信力。

  要说有没有一些实际发生过的案例,证明“灰色行为”确实能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

  孙昌璞说:我们文章中提到了一个很典型的案例——“天使粒子”是如何妖魔化的。2022年,《科学》撤回了一篇非常著名的论文——首次发现“天使粒子”马约拉纳费米子的存在证据。这项工作曾被视为“诺奖级别的发现”。

  事实上,近年来有关马约拉纳费米子的大量实验研究都被撤稿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当理论物理学家提出一些惊世骇俗的理论预言后,很多实验物理学家渴望“证实”这些预言。因此在工作中,他们会有意无意地带着一些主观倾向处理数据,比如挑选强化研究结论的数据,忽略弱化研究结论的数据。很多人这么做的时候,并不觉得是在“造假”,只是觉得那些著名的理论家都这么说了,我的结果跟他说的一致,难道也会错吗?

  因此,我们看到一些研究人员抱着侥幸心态,迎合权威,疏于律己,结果却产出大量误导性的“科研成果”。而这些没有养成良好科研习惯和严谨学术作风的研究人员,有可能一步步陷入学术不端的泥沼中。所以很多时候,越是大科学家,越容易不慎踏入“灰色地带”。

  人性是相似的,学术“灰色地带”在各个国家都存在。但在一个发展更为成熟的学术环境中,这些行为很难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而我们国家现在对有瑕疵的学术行为太过宽容,特别是对有瑕疵的“大科学家”更加宽容,这是需要警惕的。

  孙昌璞提出的抵御学术滑向“灰色地带”的措施,是相对柔性的“倡导科学精神”。有些人会觉得这远远不够,因为缺乏很强的外在约束力。

  孙昌璞说:处于“灰色地带”的行为的处理难在它不是非黑即白。像法律法规这样的刚性规则,很难适用于“灰色”问题。

  科研创新活动的性质决定了不能用特别硬性的手段去管理,管多了就会管死。而且,越是高度原创性的研究工作,在早期看来越是可疑,这时候应该有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允许科研工作者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而“科学精神”,尽管听起来是柔性的,但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刚性的。科研工作做到一定程度,就是“良心活”。阻止学术环境向“灰色地带”滑落的关键,就是每位科学家的廉耻心。一个环境里,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实事求是、严于律己的科学家能得到应有的尊重,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的人无法进入主流。能做到这些,才能遏制“灰色地带”在学术界扩张。

  不管在哪个国家、哪个时代,科学家都需要处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从事科学事业的真正目标,要做“良心活”。

  (李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