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心声> 文章详情
让学生站在数字化的肩膀上面向未来
来源:青少年创新科技网 时间:2025-02-18

1.jpg

蔡小雄 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杭州二中党委书记。

  纵观当下,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正积极拥抱教育数字化浪潮,但在实践过程中却存在诸多现实问题。为此,我们需要厘清技术与教育的道器边界,破解技术赋能教育的时代难题,不断探索教育数字化的健康发展道路,让科学与人文“经纬交织”,共同编织新时代教育的锦绣华章。

  明确教育数字化定位:为“提质赋能”和“增效减负”服务。在数字化时代,以人、机、物三元融合为纽带的数实融合新形态正在形成,数字技术也将更加全面地融入和影响教育的智慧化转型过程,促使教育愈加体现出个性化、泛在化、社会化和虚实融合的特征。因而,在数字与教育的双向奔赴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教育数字化的定位,即数字化是教育发展的助推之器,人工智能仅仅是辅助工具,鲜活的师生才是教育的能动主体。

  在教育数字化实践中,我们要善于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有效促进教育的精细化、定制化、个性化,从而实现技术对教育的“提质赋能”和“增效减负”之功效。教育数字化的健康发展路径应以人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个性化发展为目的,从教育的问题出发,从未来的需要出发;以解决问题和变革创新为导向,锐意前行,不断探索教育的无限可能;遵循教育规律与人才成长规律,深耕细作,让技术为育人服务。

  厘清教育数字化思路:由“智能管控”向“人文智理”转型。教育数字化的服务对象是师生,其特殊性集中体现为“人”的复杂性、多样性、动态性。因此,学校应强调科技赋能、数据驱动、虚实融合等元素,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教育教学的赋能作用,形成“技术隐身、教育崛起”的校园新样态,让学校管理乘着数字化之翼,实现从“智能管控”向“人文智理”的转型。

  教师是数字化时代学校教育转型的实践者。教师可以运用数字技术减少日常重复性的教学工作;也可以借助数据平台的精准数据开展个性化教学;甚至还可以建立全时空交互课堂,真正“翻转课堂”。

  德育居于数字化时代学校教育转型的首要位置。教育数字化推动“知识逻辑”中心向“个体逻辑”中心转变。这一变化要求教育要实现数字技术与德育创新的深度融合。我们可以通过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数字技术,营造出全景化、多维度、交互性、浸润式的德育环境新样态;也可以通过智能画像等技术,提高德育供给的精准性、精确性、精细性;还可以借助数字技术的深度搜索、跨界融合、知识加工等便利,实现德育资源开发的高效化和共享化。

  避免教育数字化误区:防“唯数字化”与“伪数字化”倾向。数字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教育数字化实践中,我们既要防止有悖教育宗旨的“唯数字化”,又要防止仅将数字化作为装饰的“伪数字化”。

  具体而言,“唯数字化”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是管理手段单一化,如钉钉打卡大行其道,各式APP应接不暇,信息指令重叠复加等。二是管理方式简单化,如唯求结果不问过程,只见数字不见人文,讲求留痕不论实效……这使得数字化技术非但难以提升学校管理效能,反而成为教育管理的“电子负荷”。三是信息传播积弊化,如学校公众号超荷运转,教育信息传播唯功利主义,网络信息安全隐含漏洞等。四是数字手段依赖化,如教师课堂授课“电灌化”、学生学习“机械化”、家庭作业“度娘化”等现象屡见不鲜。

  “伪数字化”集中表现为重设施建设轻实践应用,即建而少用、建而不用。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部分教育者对教育数字化的时代趋势认识尚浅,数字素养相对较低;另一方面,部分教育者所掌握的数字技能比较薄弱,无法与教育的需求有效融合,导致数字技术与教育实践的“两张皮”现象。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1.jpg

蔡小雄 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杭州二中党委书记。

  纵观当下,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正积极拥抱教育数字化浪潮,但在实践过程中却存在诸多现实问题。为此,我们需要厘清技术与教育的道器边界,破解技术赋能教育的时代难题,不断探索教育数字化的健康发展道路,让科学与人文“经纬交织”,共同编织新时代教育的锦绣华章。

  明确教育数字化定位:为“提质赋能”和“增效减负”服务。在数字化时代,以人、机、物三元融合为纽带的数实融合新形态正在形成,数字技术也将更加全面地融入和影响教育的智慧化转型过程,促使教育愈加体现出个性化、泛在化、社会化和虚实融合的特征。因而,在数字与教育的双向奔赴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教育数字化的定位,即数字化是教育发展的助推之器,人工智能仅仅是辅助工具,鲜活的师生才是教育的能动主体。

  在教育数字化实践中,我们要善于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有效促进教育的精细化、定制化、个性化,从而实现技术对教育的“提质赋能”和“增效减负”之功效。教育数字化的健康发展路径应以人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个性化发展为目的,从教育的问题出发,从未来的需要出发;以解决问题和变革创新为导向,锐意前行,不断探索教育的无限可能;遵循教育规律与人才成长规律,深耕细作,让技术为育人服务。

  厘清教育数字化思路:由“智能管控”向“人文智理”转型。教育数字化的服务对象是师生,其特殊性集中体现为“人”的复杂性、多样性、动态性。因此,学校应强调科技赋能、数据驱动、虚实融合等元素,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教育教学的赋能作用,形成“技术隐身、教育崛起”的校园新样态,让学校管理乘着数字化之翼,实现从“智能管控”向“人文智理”的转型。

  教师是数字化时代学校教育转型的实践者。教师可以运用数字技术减少日常重复性的教学工作;也可以借助数据平台的精准数据开展个性化教学;甚至还可以建立全时空交互课堂,真正“翻转课堂”。

  德育居于数字化时代学校教育转型的首要位置。教育数字化推动“知识逻辑”中心向“个体逻辑”中心转变。这一变化要求教育要实现数字技术与德育创新的深度融合。我们可以通过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数字技术,营造出全景化、多维度、交互性、浸润式的德育环境新样态;也可以通过智能画像等技术,提高德育供给的精准性、精确性、精细性;还可以借助数字技术的深度搜索、跨界融合、知识加工等便利,实现德育资源开发的高效化和共享化。

  避免教育数字化误区:防“唯数字化”与“伪数字化”倾向。数字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教育数字化实践中,我们既要防止有悖教育宗旨的“唯数字化”,又要防止仅将数字化作为装饰的“伪数字化”。

  具体而言,“唯数字化”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是管理手段单一化,如钉钉打卡大行其道,各式APP应接不暇,信息指令重叠复加等。二是管理方式简单化,如唯求结果不问过程,只见数字不见人文,讲求留痕不论实效……这使得数字化技术非但难以提升学校管理效能,反而成为教育管理的“电子负荷”。三是信息传播积弊化,如学校公众号超荷运转,教育信息传播唯功利主义,网络信息安全隐含漏洞等。四是数字手段依赖化,如教师课堂授课“电灌化”、学生学习“机械化”、家庭作业“度娘化”等现象屡见不鲜。

  “伪数字化”集中表现为重设施建设轻实践应用,即建而少用、建而不用。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部分教育者对教育数字化的时代趋势认识尚浅,数字素养相对较低;另一方面,部分教育者所掌握的数字技能比较薄弱,无法与教育的需求有效融合,导致数字技术与教育实践的“两张皮”现象。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