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太原市第二十四中学校举办了一场面向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山西省儿童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张达明受邀主讲,围绕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识别干预策略与老师们展开深度交流,不仅提供了专业的心理教育视角,更勾勒出青少年心理健康守护的立体图景。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持续推动专业医疗资源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本次活动正是该校深化医校协作的重要实践。
成长危机
一名初中女生因注重仪容仪表、热衷打扮,被家长以“影响学习”为由,强制剪成短发。此后,她因对发型极度不满,长期用帽子遮挡头部,甚至拒绝参与班级集体活动,逐渐将自己封闭起来。
讲座上,班主任段金燕分享了她在教学过程中与遇到成长困惑的学生的相处经历。为了让一名学生重拾自信,段金燕通过每日简短交流、共情倾听逐步建立信任,并联合家长、心理教师及同学开展协作干预。三周后,这名学生终于解开心结,摘下帽子。
这一案例折射出当前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典型特征:家庭管教方式的冲突、个体自我认同的危机,以及社交环境变化带来的压力,多重因素的累积很容易让青少年构筑起心理壁垒。
事实上,类似现象并非个例。张达明指出,近年来,青少年抑郁、焦虑、网络成瘾等心理健康问题频发,且呈现低龄化、复杂化趋势。学习压力过大、家庭环境失序(如父母管教过严或过松、隔辈抚养冲突)、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过度关注引发的“爱的负担”,正成为压垮青少年心理的“重石”。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孩子与好友发生矛盾或误会后,往往会陷入“被全世界抛弃”的极端思维中,甚至以辍学逃避问题。这种认知模式若延续至成年,可能演变为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式,不仅影响自身发展,甚至可能危害社会。
科学干预
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早期识别和科学干预至关重要。张达明强调,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干预需遵循“早发现、早评估、早介入”的原则,构建起“教师观察—科学干预—医疗介入”紧密衔接的防护链条。
在张达明看来,教师需成为学生心理状态的“第一观察员”,有三类异常信号需重点关注,其中包括生理层面的反复头痛、腹痛等躯体化症状(可能是焦虑抑郁的“躯体语言”);行为层面的突然改变穿着习惯、社交退缩、长期失眠或嗜睡;情绪层面的持续两周以上情绪低落、暴躁易怒,或出现“冰火两重天”的情绪波动(警惕双相情感障碍)。
段金燕则通过实践印证了“信任优先”的干预逻辑,她认为“真诚是建立信任的基础”。面对拒绝沟通的学生,她以“想说时我随时在”的接纳态度,替代简单的说教。她特别注重班级氛围营造,通过“夸赞文化”来放大学生的闪光点。例如,一名成绩落后的学生主动承担歌咏比赛的后勤工作,她会当众表扬其责任感,激发其正向行为。“孩子们需要被看见、被肯定、被表扬。”段金燕坦言。
对于疑似抑郁、焦虑或双相情感障碍的学生,需打破“病耻感”偏见。对此,张达明特别提醒:“当学生反复出现躯体不适时,不要简单归因为‘身体生病’,这些不适往往是心灵发出的求救信号。正规干预对孩子康复至关重要,否则孩子不仅会逐渐跟不上学习节奏,还会影响未来长远发展。”张达明建议教师通过动态观察学生行为变化,结合心理测评工具进行科学评估,必要时,需及时引入专业医疗资源介入干预。
协同守护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打破“孤岛效应”,形成三方协同的“守护网络”。
事实上,从社会到学校,一场“守护行动”已经悄然开始。社会层面,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2025-2027年)政策框架下,山西省积极响应,通过“专家进校园”“医疗资源对接”等举措,推动专业力量向校园延伸。
与此同时,不少学校也早已意识到了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作为医校协作示范校的太原市第二十四中学校,如今正通过常态化教师培训将心理教育融入日常教学。
即便如此,要实现真正的三方协同依然道阻且长。很多时候,在家庭层面,一些家长不愿承认孩子存在心理问题,甚至抗拒带孩子就医。这也为家校沟通带来了一些阻碍。
“教育不是对抗,而是尊重、理解、协作。”面对家校沟通难题,段金燕分享了她的应对策略——遇到否认问题的家长,需用事实与耐心化解对立。她曾花一天时间与一名埋怨学校的家长逐条梳理校方干预措施,最终获得理解。
正如张达明所言:“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特效药’,唯有理解、陪伴与科学干预,才能让每颗心找到属于自己的绿洲。”
(任皓羽)
5月14日,太原市第二十四中学校举办了一场面向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山西省儿童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张达明受邀主讲,围绕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识别干预策略与老师们展开深度交流,不仅提供了专业的心理教育视角,更勾勒出青少年心理健康守护的立体图景。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持续推动专业医疗资源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本次活动正是该校深化医校协作的重要实践。
成长危机
一名初中女生因注重仪容仪表、热衷打扮,被家长以“影响学习”为由,强制剪成短发。此后,她因对发型极度不满,长期用帽子遮挡头部,甚至拒绝参与班级集体活动,逐渐将自己封闭起来。
讲座上,班主任段金燕分享了她在教学过程中与遇到成长困惑的学生的相处经历。为了让一名学生重拾自信,段金燕通过每日简短交流、共情倾听逐步建立信任,并联合家长、心理教师及同学开展协作干预。三周后,这名学生终于解开心结,摘下帽子。
这一案例折射出当前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典型特征:家庭管教方式的冲突、个体自我认同的危机,以及社交环境变化带来的压力,多重因素的累积很容易让青少年构筑起心理壁垒。
事实上,类似现象并非个例。张达明指出,近年来,青少年抑郁、焦虑、网络成瘾等心理健康问题频发,且呈现低龄化、复杂化趋势。学习压力过大、家庭环境失序(如父母管教过严或过松、隔辈抚养冲突)、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过度关注引发的“爱的负担”,正成为压垮青少年心理的“重石”。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孩子与好友发生矛盾或误会后,往往会陷入“被全世界抛弃”的极端思维中,甚至以辍学逃避问题。这种认知模式若延续至成年,可能演变为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式,不仅影响自身发展,甚至可能危害社会。
科学干预
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早期识别和科学干预至关重要。张达明强调,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干预需遵循“早发现、早评估、早介入”的原则,构建起“教师观察—科学干预—医疗介入”紧密衔接的防护链条。
在张达明看来,教师需成为学生心理状态的“第一观察员”,有三类异常信号需重点关注,其中包括生理层面的反复头痛、腹痛等躯体化症状(可能是焦虑抑郁的“躯体语言”);行为层面的突然改变穿着习惯、社交退缩、长期失眠或嗜睡;情绪层面的持续两周以上情绪低落、暴躁易怒,或出现“冰火两重天”的情绪波动(警惕双相情感障碍)。
段金燕则通过实践印证了“信任优先”的干预逻辑,她认为“真诚是建立信任的基础”。面对拒绝沟通的学生,她以“想说时我随时在”的接纳态度,替代简单的说教。她特别注重班级氛围营造,通过“夸赞文化”来放大学生的闪光点。例如,一名成绩落后的学生主动承担歌咏比赛的后勤工作,她会当众表扬其责任感,激发其正向行为。“孩子们需要被看见、被肯定、被表扬。”段金燕坦言。
对于疑似抑郁、焦虑或双相情感障碍的学生,需打破“病耻感”偏见。对此,张达明特别提醒:“当学生反复出现躯体不适时,不要简单归因为‘身体生病’,这些不适往往是心灵发出的求救信号。正规干预对孩子康复至关重要,否则孩子不仅会逐渐跟不上学习节奏,还会影响未来长远发展。”张达明建议教师通过动态观察学生行为变化,结合心理测评工具进行科学评估,必要时,需及时引入专业医疗资源介入干预。
协同守护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打破“孤岛效应”,形成三方协同的“守护网络”。
事实上,从社会到学校,一场“守护行动”已经悄然开始。社会层面,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2025-2027年)政策框架下,山西省积极响应,通过“专家进校园”“医疗资源对接”等举措,推动专业力量向校园延伸。
与此同时,不少学校也早已意识到了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作为医校协作示范校的太原市第二十四中学校,如今正通过常态化教师培训将心理教育融入日常教学。
即便如此,要实现真正的三方协同依然道阻且长。很多时候,在家庭层面,一些家长不愿承认孩子存在心理问题,甚至抗拒带孩子就医。这也为家校沟通带来了一些阻碍。
“教育不是对抗,而是尊重、理解、协作。”面对家校沟通难题,段金燕分享了她的应对策略——遇到否认问题的家长,需用事实与耐心化解对立。她曾花一天时间与一名埋怨学校的家长逐条梳理校方干预措施,最终获得理解。
正如张达明所言:“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特效药’,唯有理解、陪伴与科学干预,才能让每颗心找到属于自己的绿洲。”
(任皓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