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心声> 文章详情
专访百万粉丝科普博主高国斌:一位山西物理老师的“破圈”实验
来源:青少年创新科技网 时间:2025-06-11

  在抖音平台搜索“物理实验”,一个操着山西口音的男教师总会跃入眼帘:他用塑料瓶和药瓶子制作“浮沉子”,用吸管和棉花吹奏“空气琴”,甚至用一盆清水在家就能“造”出彩虹……视频中,孩子们频频惊呼,听取“哇”声一片,这一个个有趣的短视频让无数网友直呼“想重学物理”。他就是运城市一线物理教师高国斌,也是拥有180多万粉丝的抖音短视频博主“小斌说物理”。近日,本报记者对这位“把实验室搬进生活”的物理教师进行了专访。透过他十年如一日的教学探索,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教育者的创新智慧,更是一份“让物理回归生活本真”的执着初心。

微信图片_20250611141105.png

从三尺讲台到百万流量

  在运城格致中学的物理实验室里,曾摆满了高国斌自制的教具:用吸管串成的排箫、缠着铜线的电磁炮模型、装着彩色溶液的 “彩虹瓶”…… 从 2014 年到 2024 年,整整十年,他扎根于此,在初中物理教育的讲台上默默耕耘。

  高国斌的 “生活即实验室” 理念萌芽于早年教学困境。多年的课堂学习和授课经验让他发现“传统课堂像罐头,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很多学生因缺乏专业器材,对抽象物理概念理解困难。 2018 年,高国斌尝试在课堂上演示 “神奇乒乓球”实验时,学生们眼中的光芒让他意识到,物理的魅力不在公式推导,而在现象本身。他开始将实验融入教学,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将晦涩的物理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抽象的原理。为了让实验更贴近生活,他常常利用身边常见的塑料瓶、吸管、蜡烛等日常物品制作教具,让物理不再是课本上冰冷的公式和概念,而是变得触手可及。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总是充满热情,积极参与实验,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的喜悦。

  课堂上的实验创新让高国斌尝到甜头,但他很快发现,45 分钟的课堂演示难以覆盖所有学生。“一次课后,有学生追着问‘能不能把实验带回家’,这句话点醒了我。”2021 年,当他看到身边家长沉迷于抖音时,突然意识到,“短视频不就是‘移动实验室’吗?” 这条思路,让他从 “三尺讲台” 走向 “百万屏幕”,也开启了 “家庭科学启蒙” 的新场景。短视频不仅能通过慢镜头、特写和反复播放,让每个细节都清晰可见。更重要的是,“如果家长能跟着视频陪孩子在家做实验,就能形成‘家庭科学启蒙’的闭环。”2021年9月11日,高国斌上传了自己的第一条抖音视频,最初的视频画质粗糙,但 “乒乓球能量从何而来” 这条解释能量转化的视频,发布仅仅四天就爆火网络,至今点赞已突破84万,这彻底点燃了他的创作热情。

  视频发布后,评论区挤满了家长的留言:“原来物理不是公式,是能玩的游戏!”甚至全网学生都集体“催更”,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小斌老师”。此后四年,他带着学生用薯片筒研究小孔成像,用气球演示反冲原理,甚至推着自己的小孩出去散步,都能用婴儿车急刹车来解释惯性。为平衡教学与短视频创作,高国斌养成 “碎片化工作” 习惯——课间用手机剪辑 1 分钟实验片段,午休时录制解说音频,周末边带孩子边 “开发” 新实验。

  “有次为拍‘虹吸现象’,我在阳台蹲守 3 小时调整角度,妻子笑我‘走火入魔’。” 这种近乎 “偏执” 的坚持,让他在 4 年间产出 300 多个实验视频,逐渐积累起180多万粉丝,更让“小斌说物理”成为家长圈内口口相传的“带娃神器”。

让物理课走出实验室

  “物理不是实验室里的高精尖,而是餐桌上的吸管、厨房里的鸡蛋。”在高国斌的实验清单里,没有昂贵的器材,只有随处可见的日常物品。他用生活现象引发好奇心,用简易实验揭示原理,再用创新应用点亮思维。让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触手可及。

  今年3月18日,高国斌的又一个实验视频爆火。视频中,阳光透过放在半盆水中的镜子,在一张白纸上投射出七彩光斑。“小斌老师举”着镜子幽默的讲解:“实验器材:水是山西的水,镜子是山西的镜子,关键是阳光,山西的效果真好!”这个用5元成本完成的实验,让网友纷纷玩梗,笑问“不是山西的水能不能做这个实验呀?”这样幽默的互动,让更多的人一边娱乐一边理解彩虹形成的色散现象,而且看着“小斌老师”的讲解揭秘,大家也能轻松在家中复现这个简单的小实验。

  事实上,高国斌做这些实验的创意大多源于课本和生活:“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往往需要专业器材,我就琢磨着用塑料瓶、吸管、硬币替代,让每个家庭都能低成本复现。”

  当然,创意落地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拍摄“火焰掌”实验时,其实很容易会被火苗灼伤,高国斌通过多次尝试、不停改进过程和细节,才找到最安全的丁烷与洗洁精混合比例和更加安全的操作方式;“有次做小孔成像实验,纸箱突然着火,我还在专注讲解,直到学生大喊‘老师,冒烟了!’” 回忆起这段插曲,他笑着说,“尴尬是真的,但也让我意识到,真实的实验意外,反而能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 原来老师也会‘翻车’,科学需要反复试错。”他引用自己的座右铭 “人生十之八九不如意,平常心,再来一次”,强调科学教育的核心是 “让孩子在试错中感受成就感”,正如他在视频中反复演示的:哪怕实验失败,调整方法再来一次,就是最好的科学启蒙。

  在高国斌的工作台上,常摆着两本笔记本。一本记录着抖音网友的高频提问(如 “为什么烧水时壶盖会跳?”“彩虹能人工制造吗?”),另一本则画满了未来计划的草图 —— 开发让小学家长在家随时能做的实验,让家长能用生活用品带孩子探索浮力、摩擦力,让科学启蒙摆脱地域和器材限制。“我的长远愿景,就是让小学生和家长能通过亲自做实验,发现物理的魅力。” 他解释道,“当孩子们亲手吹过吸管乐器、看过火焰颜色变化、试过用磁铁‘隔空移物’,到了初中再学理论时,那些公式就不再是抽象符号,而是曾经触摸过的‘老朋友’。”

  对于家长,他建议:“不必追求高大上的器材,一杯水、一枚硬币、一张纸就能做实验。关键是让孩子在‘纸锅为什么能烧水?’‘夏天从冰箱拿饮料瓶表面为什么有水滴’的追问中,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 他的学生留言说:“以前觉得物理公式像‘外星文’,现在看到吸管就想试试能不能做乐器。” 也有学生家长私信他:“跟着视频做了‘浮沉子’,孩子追着问‘为什么挤压瓶子时浮沉子会下沉,松开后又上浮’,这是他第一次主动思考物理问题。”

流量时代的讲台坚守

  当粉丝突破百万,高国斌的生活悄然变化——走在街头常被认出,家长们主动添加微信请教实验问题,甚至有外校教师带着手机来课堂录制他的演示。但他最看重的,是课堂上的细微转变,“以前讲‘惯性’,学生只会背‘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现在他们会说‘就像您视频里急刹车时孩子撞在车座上的样子’。” 孩子们都说:“物理课是每天最期待的‘魔术时间’。”

  这种影响也在教师群体中扩散。多位同事受他启发,开始在短视频平台分享化学、生物实验,物理组老师之间也有了更多的教研,展开头脑风暴,创新更多实验。“学校鼓励我们‘把实验室搬回家’,鼓励孩子在家多做实验。这比任何奖项都更让我感动。”

  面对 “网红教师” 的标签,高国斌始终保持清醒:“我从不觉得自己是‘网红’,只是恰好找到了传统课堂的补充方式。短视频能让知识突破围墙,但真正的教育,总是发生在师生眼神交汇的课堂上,在学生亲手摆弄器材时的皱眉与惊喜中。”

  从三尺讲台到百万屏幕,高国斌的十年探索,折射出中国科学教育的转型之路:当教师不再是知识的 “灌输者”,而是生活与科学的 “翻译官”,当课堂从 “刷题工厂” 变为 “探索实验室”,教育才能真正回归本质 —— 激发好奇心,培养探究力,让每个孩子眼中都闪烁着 “原来如此” 的光芒。

  正如他经常说的,“物理不是考试科目,是理解世界的方式。” 在这个短视频赋能教育的时代,高国斌用一个个接地气的实验证明,最好的科学教育,始于一次动手尝试,成于持续的热爱,而他愿做那个永远举着实验器材说 “来,试试看” 的引路人。

  (薛梓桐)


  在抖音平台搜索“物理实验”,一个操着山西口音的男教师总会跃入眼帘:他用塑料瓶和药瓶子制作“浮沉子”,用吸管和棉花吹奏“空气琴”,甚至用一盆清水在家就能“造”出彩虹……视频中,孩子们频频惊呼,听取“哇”声一片,这一个个有趣的短视频让无数网友直呼“想重学物理”。他就是运城市一线物理教师高国斌,也是拥有180多万粉丝的抖音短视频博主“小斌说物理”。近日,本报记者对这位“把实验室搬进生活”的物理教师进行了专访。透过他十年如一日的教学探索,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教育者的创新智慧,更是一份“让物理回归生活本真”的执着初心。

微信图片_20250611141105.png

从三尺讲台到百万流量

  在运城格致中学的物理实验室里,曾摆满了高国斌自制的教具:用吸管串成的排箫、缠着铜线的电磁炮模型、装着彩色溶液的 “彩虹瓶”…… 从 2014 年到 2024 年,整整十年,他扎根于此,在初中物理教育的讲台上默默耕耘。

  高国斌的 “生活即实验室” 理念萌芽于早年教学困境。多年的课堂学习和授课经验让他发现“传统课堂像罐头,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很多学生因缺乏专业器材,对抽象物理概念理解困难。 2018 年,高国斌尝试在课堂上演示 “神奇乒乓球”实验时,学生们眼中的光芒让他意识到,物理的魅力不在公式推导,而在现象本身。他开始将实验融入教学,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将晦涩的物理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抽象的原理。为了让实验更贴近生活,他常常利用身边常见的塑料瓶、吸管、蜡烛等日常物品制作教具,让物理不再是课本上冰冷的公式和概念,而是变得触手可及。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总是充满热情,积极参与实验,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的喜悦。

  课堂上的实验创新让高国斌尝到甜头,但他很快发现,45 分钟的课堂演示难以覆盖所有学生。“一次课后,有学生追着问‘能不能把实验带回家’,这句话点醒了我。”2021 年,当他看到身边家长沉迷于抖音时,突然意识到,“短视频不就是‘移动实验室’吗?” 这条思路,让他从 “三尺讲台” 走向 “百万屏幕”,也开启了 “家庭科学启蒙” 的新场景。短视频不仅能通过慢镜头、特写和反复播放,让每个细节都清晰可见。更重要的是,“如果家长能跟着视频陪孩子在家做实验,就能形成‘家庭科学启蒙’的闭环。”2021年9月11日,高国斌上传了自己的第一条抖音视频,最初的视频画质粗糙,但 “乒乓球能量从何而来” 这条解释能量转化的视频,发布仅仅四天就爆火网络,至今点赞已突破84万,这彻底点燃了他的创作热情。

  视频发布后,评论区挤满了家长的留言:“原来物理不是公式,是能玩的游戏!”甚至全网学生都集体“催更”,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小斌老师”。此后四年,他带着学生用薯片筒研究小孔成像,用气球演示反冲原理,甚至推着自己的小孩出去散步,都能用婴儿车急刹车来解释惯性。为平衡教学与短视频创作,高国斌养成 “碎片化工作” 习惯——课间用手机剪辑 1 分钟实验片段,午休时录制解说音频,周末边带孩子边 “开发” 新实验。

  “有次为拍‘虹吸现象’,我在阳台蹲守 3 小时调整角度,妻子笑我‘走火入魔’。” 这种近乎 “偏执” 的坚持,让他在 4 年间产出 300 多个实验视频,逐渐积累起180多万粉丝,更让“小斌说物理”成为家长圈内口口相传的“带娃神器”。

让物理课走出实验室

  “物理不是实验室里的高精尖,而是餐桌上的吸管、厨房里的鸡蛋。”在高国斌的实验清单里,没有昂贵的器材,只有随处可见的日常物品。他用生活现象引发好奇心,用简易实验揭示原理,再用创新应用点亮思维。让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触手可及。

  今年3月18日,高国斌的又一个实验视频爆火。视频中,阳光透过放在半盆水中的镜子,在一张白纸上投射出七彩光斑。“小斌老师举”着镜子幽默的讲解:“实验器材:水是山西的水,镜子是山西的镜子,关键是阳光,山西的效果真好!”这个用5元成本完成的实验,让网友纷纷玩梗,笑问“不是山西的水能不能做这个实验呀?”这样幽默的互动,让更多的人一边娱乐一边理解彩虹形成的色散现象,而且看着“小斌老师”的讲解揭秘,大家也能轻松在家中复现这个简单的小实验。

  事实上,高国斌做这些实验的创意大多源于课本和生活:“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往往需要专业器材,我就琢磨着用塑料瓶、吸管、硬币替代,让每个家庭都能低成本复现。”

  当然,创意落地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拍摄“火焰掌”实验时,其实很容易会被火苗灼伤,高国斌通过多次尝试、不停改进过程和细节,才找到最安全的丁烷与洗洁精混合比例和更加安全的操作方式;“有次做小孔成像实验,纸箱突然着火,我还在专注讲解,直到学生大喊‘老师,冒烟了!’” 回忆起这段插曲,他笑着说,“尴尬是真的,但也让我意识到,真实的实验意外,反而能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 原来老师也会‘翻车’,科学需要反复试错。”他引用自己的座右铭 “人生十之八九不如意,平常心,再来一次”,强调科学教育的核心是 “让孩子在试错中感受成就感”,正如他在视频中反复演示的:哪怕实验失败,调整方法再来一次,就是最好的科学启蒙。

  在高国斌的工作台上,常摆着两本笔记本。一本记录着抖音网友的高频提问(如 “为什么烧水时壶盖会跳?”“彩虹能人工制造吗?”),另一本则画满了未来计划的草图 —— 开发让小学家长在家随时能做的实验,让家长能用生活用品带孩子探索浮力、摩擦力,让科学启蒙摆脱地域和器材限制。“我的长远愿景,就是让小学生和家长能通过亲自做实验,发现物理的魅力。” 他解释道,“当孩子们亲手吹过吸管乐器、看过火焰颜色变化、试过用磁铁‘隔空移物’,到了初中再学理论时,那些公式就不再是抽象符号,而是曾经触摸过的‘老朋友’。”

  对于家长,他建议:“不必追求高大上的器材,一杯水、一枚硬币、一张纸就能做实验。关键是让孩子在‘纸锅为什么能烧水?’‘夏天从冰箱拿饮料瓶表面为什么有水滴’的追问中,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 他的学生留言说:“以前觉得物理公式像‘外星文’,现在看到吸管就想试试能不能做乐器。” 也有学生家长私信他:“跟着视频做了‘浮沉子’,孩子追着问‘为什么挤压瓶子时浮沉子会下沉,松开后又上浮’,这是他第一次主动思考物理问题。”

流量时代的讲台坚守

  当粉丝突破百万,高国斌的生活悄然变化——走在街头常被认出,家长们主动添加微信请教实验问题,甚至有外校教师带着手机来课堂录制他的演示。但他最看重的,是课堂上的细微转变,“以前讲‘惯性’,学生只会背‘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现在他们会说‘就像您视频里急刹车时孩子撞在车座上的样子’。” 孩子们都说:“物理课是每天最期待的‘魔术时间’。”

  这种影响也在教师群体中扩散。多位同事受他启发,开始在短视频平台分享化学、生物实验,物理组老师之间也有了更多的教研,展开头脑风暴,创新更多实验。“学校鼓励我们‘把实验室搬回家’,鼓励孩子在家多做实验。这比任何奖项都更让我感动。”

  面对 “网红教师” 的标签,高国斌始终保持清醒:“我从不觉得自己是‘网红’,只是恰好找到了传统课堂的补充方式。短视频能让知识突破围墙,但真正的教育,总是发生在师生眼神交汇的课堂上,在学生亲手摆弄器材时的皱眉与惊喜中。”

  从三尺讲台到百万屏幕,高国斌的十年探索,折射出中国科学教育的转型之路:当教师不再是知识的 “灌输者”,而是生活与科学的 “翻译官”,当课堂从 “刷题工厂” 变为 “探索实验室”,教育才能真正回归本质 —— 激发好奇心,培养探究力,让每个孩子眼中都闪烁着 “原来如此” 的光芒。

  正如他经常说的,“物理不是考试科目,是理解世界的方式。” 在这个短视频赋能教育的时代,高国斌用一个个接地气的实验证明,最好的科学教育,始于一次动手尝试,成于持续的热爱,而他愿做那个永远举着实验器材说 “来,试试看” 的引路人。

  (薛梓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