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心声> 文章详情
请冷静,别做情绪的奴隶
来源:青少年创新科技网 时间:2025-07-09

  “虎毒不食子”,比喻爱子之心,人皆有之。可是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虽然爱孩子,但仍然会“伤害”孩子。媒体上就曾报道过南京一位单亲父亲重重地暴打了晚上迟归的女儿。事后,父亲十分后悔,情绪激动且不停地自责:“我为什么下手这么重呢?”报道中还提到,这位父亲儿女心很重,十分疼爱自己的女儿,无论怎样都会做好孩子的饮食起居工作,还专门送女儿上学,甚至还辞掉了工作在家专心辅导女儿。可见,这位父亲是发自内心地爱自己的女儿。可是为什么还会做出这种伤害的行为呢?与这位父亲的极端情绪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所谓情绪,是指个体对环境中的某种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态度的身心体验,它与个体的需要紧密相连,也是对人生成功具有显著影响的非智力因素。从情绪的动力性来看,它有增力和减力两极。一般来说,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的积极情绪是增力的,可提高个体的活力;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消极情绪是减力的,会降低个体的活动能力。比如,父母期望孩子成才,一旦孩子表现有出息,如父母所愿,他们就会产生积极的、肯定的态度体验,为孩子再苦也觉得幸福;一旦孩子不争气,不如父母所愿,他们必然产生消极的、否定的态度体验,常常因为孩子而忧心忡忡。

  从情绪的组织功能来看,情绪具有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当个体处在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时,容易注意事物美好的一方面,愿意接纳、包容一切;当个体处于消极情绪状态时,容易失望、悲观,放弃自己的愿望,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正如上文提到的那位父亲,一直处于消极情绪之中:离婚后一个人抚育孩子,与自己的父母兄弟关系不和,更主要的是他孩子“不省心”。所以,当天自己做好晚饭等待孩子回家吃饭,孩子却“无缘无故”地晚归,这对于一个心境极差的男人来说,极端情绪的“引爆点”终于出现了——对孩子大打出手。

  情绪不同于情感。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而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爱”是一种情感,而训斥、教训甚至体罚则是情绪的反应,尽管包含了父母的“爱”。所以,一旦父母把爱偏狭地理解为“我授你受”模式时,心中必然想着“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这样,孩子已经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性、自主性和独立性了,父母和孩子都生活在沉重的“爱”的漩涡中。爱孩子,一定要让孩子亲身感受到、体验到,而不仅仅是苍白无力的“告知”或是毫无真情的“灌输”。如果那样,孩子根本不会感恩父母。

  父母虽然爱孩子,却常常受到自己消极情绪的影响,结果造成不良的教育效果甚至令人遗憾的结局。那么,作为父母,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呢?

  勇敢面对成长中“犯错”的孩子。一个盛怒中的人,他的内心有脆弱、无助和害怕的一面。现如今,还有许多父母还常常把孩子犯错当成是丢了自己的“面子”,伤了自己的那点“脆弱的自尊”。这使他们不敢面对孩子犯错,其实,不容许孩子犯错的父母,他自己就在犯错。在孩子犯错时,父母要能勇敢面对,自我调整情绪,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并重新信任自己的孩子,全家“相伴而行”来共同帮孩子度过人生的各种关卡。父母也要把孩子当成自己人生导师之一,因为孩子也经常给父母提出许多需要敢于面对和解决的难题。所以,父母要敢于和孩子共同成长。

  努力找到自己的情绪“原点”。情绪“原点”是指影响一个人情绪的最主要状态。它往往与一个人的原生家庭、成长经历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每个人都有些情绪“原点”,不管这些情绪“原点”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会对一个人一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作为父母,有时需要静下心来反思孩子的情绪和行为是否是受到自己的影响所致。比如,那位父亲不理解“不省心”的女儿,其实他应反思一下自己:他就是自己父母“不省心”的儿子。如果这样去省思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也许就能理解自己的女儿了。

  力求不在极端情绪下处理孩子的“问题”。不少父母在自己情绪不好的时候对孩子指手画脚,甚至训斥怒吼;情绪好的时候则拼命补偿孩子。这让孩子无所适从。在“爱”的成长道路上,每天可以用实际行动多爱自己一点,建立信心,停止自责和责备别人的情绪表达模式。比如,对孩子的问题要就事论事,不要把问题扩大化。容易动怒的人,能否在出口或出手之前,暂离现场,并问自己:“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或者自己要转移或调整即将爆发的情绪,如听一首音乐、做一个运动、和好友聊一下天等。一定要记住:请冷静,别做情绪的奴隶。

  (任其平)


  “虎毒不食子”,比喻爱子之心,人皆有之。可是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虽然爱孩子,但仍然会“伤害”孩子。媒体上就曾报道过南京一位单亲父亲重重地暴打了晚上迟归的女儿。事后,父亲十分后悔,情绪激动且不停地自责:“我为什么下手这么重呢?”报道中还提到,这位父亲儿女心很重,十分疼爱自己的女儿,无论怎样都会做好孩子的饮食起居工作,还专门送女儿上学,甚至还辞掉了工作在家专心辅导女儿。可见,这位父亲是发自内心地爱自己的女儿。可是为什么还会做出这种伤害的行为呢?与这位父亲的极端情绪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所谓情绪,是指个体对环境中的某种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态度的身心体验,它与个体的需要紧密相连,也是对人生成功具有显著影响的非智力因素。从情绪的动力性来看,它有增力和减力两极。一般来说,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的积极情绪是增力的,可提高个体的活力;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消极情绪是减力的,会降低个体的活动能力。比如,父母期望孩子成才,一旦孩子表现有出息,如父母所愿,他们就会产生积极的、肯定的态度体验,为孩子再苦也觉得幸福;一旦孩子不争气,不如父母所愿,他们必然产生消极的、否定的态度体验,常常因为孩子而忧心忡忡。

  从情绪的组织功能来看,情绪具有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当个体处在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时,容易注意事物美好的一方面,愿意接纳、包容一切;当个体处于消极情绪状态时,容易失望、悲观,放弃自己的愿望,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正如上文提到的那位父亲,一直处于消极情绪之中:离婚后一个人抚育孩子,与自己的父母兄弟关系不和,更主要的是他孩子“不省心”。所以,当天自己做好晚饭等待孩子回家吃饭,孩子却“无缘无故”地晚归,这对于一个心境极差的男人来说,极端情绪的“引爆点”终于出现了——对孩子大打出手。

  情绪不同于情感。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而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爱”是一种情感,而训斥、教训甚至体罚则是情绪的反应,尽管包含了父母的“爱”。所以,一旦父母把爱偏狭地理解为“我授你受”模式时,心中必然想着“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这样,孩子已经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性、自主性和独立性了,父母和孩子都生活在沉重的“爱”的漩涡中。爱孩子,一定要让孩子亲身感受到、体验到,而不仅仅是苍白无力的“告知”或是毫无真情的“灌输”。如果那样,孩子根本不会感恩父母。

  父母虽然爱孩子,却常常受到自己消极情绪的影响,结果造成不良的教育效果甚至令人遗憾的结局。那么,作为父母,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呢?

  勇敢面对成长中“犯错”的孩子。一个盛怒中的人,他的内心有脆弱、无助和害怕的一面。现如今,还有许多父母还常常把孩子犯错当成是丢了自己的“面子”,伤了自己的那点“脆弱的自尊”。这使他们不敢面对孩子犯错,其实,不容许孩子犯错的父母,他自己就在犯错。在孩子犯错时,父母要能勇敢面对,自我调整情绪,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并重新信任自己的孩子,全家“相伴而行”来共同帮孩子度过人生的各种关卡。父母也要把孩子当成自己人生导师之一,因为孩子也经常给父母提出许多需要敢于面对和解决的难题。所以,父母要敢于和孩子共同成长。

  努力找到自己的情绪“原点”。情绪“原点”是指影响一个人情绪的最主要状态。它往往与一个人的原生家庭、成长经历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每个人都有些情绪“原点”,不管这些情绪“原点”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会对一个人一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作为父母,有时需要静下心来反思孩子的情绪和行为是否是受到自己的影响所致。比如,那位父亲不理解“不省心”的女儿,其实他应反思一下自己:他就是自己父母“不省心”的儿子。如果这样去省思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也许就能理解自己的女儿了。

  力求不在极端情绪下处理孩子的“问题”。不少父母在自己情绪不好的时候对孩子指手画脚,甚至训斥怒吼;情绪好的时候则拼命补偿孩子。这让孩子无所适从。在“爱”的成长道路上,每天可以用实际行动多爱自己一点,建立信心,停止自责和责备别人的情绪表达模式。比如,对孩子的问题要就事论事,不要把问题扩大化。容易动怒的人,能否在出口或出手之前,暂离现场,并问自己:“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或者自己要转移或调整即将爆发的情绪,如听一首音乐、做一个运动、和好友聊一下天等。一定要记住:请冷静,别做情绪的奴隶。

  (任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