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要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已经成为多数教师的共识,教师要在课堂上模拟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体的、形象的真实场景,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也能增强知识学习的趣味性,还能够让知识的实用价值凸显出来。
随着情境教学的普及和深入,各种情境教学的延伸研究也不断涌现出来,如多元情境创设、境脉创设、信息化情境创设等。近年来也有学者认为,情境教学应与大数据、元宇宙、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教学技术相结合,形成更加强大、更有感染力的情境,使教学效果更加突出。
有效的教学情境创设能把复杂的课程知识、技能投射到学生的生活中,与其生活经验发生关联,能够极大地提升教学效果和趣味性,因此不少教师都有了“无情境不设计”“无情境不教学”的观念,一定要在教学设计阶段为相关知识、技能创设出一个有感染力的情境才肯走进课堂。但这也逐渐有了另一种倾向,为了追求情境的感染力、丰富性、趣味性,很多教师的情境创设越来越复杂,很多情境已经独立出来,不少情境的创设已经逐渐远离了教学内容,甚至成为另一类教学内容,而不再只是教学手段,这时的情境教学就走上了歧途。
多媒体的运用极大提升了教学的现场感和感染力,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在多媒体加持的课堂上,学生不会走神开小差,不会打瞌睡,但多媒体也是过度情境化教学的“重灾区”。现在的很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都非常依赖多媒体教学,搜寻、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音频或图片成为他们备课时的重要工作,找不到形象化的多媒体资料,他们就无法上课。
情境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学要素,而是将课程知识与学生的认知经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有机融为一体的教育媒介,它既不构成教学目标,也不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优质的教学情境犹如化学反应中的酶,很可能只是极简的几句话,就能加速知识内化的进程。但过分精致、复杂的情境设置反而会剥夺学生的想象力,虽然充满趣味,但可能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带入与教学目标无关的方向,在主体教学内容之外横生了无谓的枝蔓,反而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随着多媒体的普及和先进教学技术的运用,比如AR辅助教学、大数据的运用,还有一些基于平板电脑的互动教学技术,都在为教师创设更为复杂的教学情境提供可能性,在课堂上教师能够更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各种情绪反应,视觉、听觉的丰富性,生生、师生互动的多样性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甚至一些人工智能现在都可以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情境,这极大地激励了教师要运用这些新技术创造新奇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欲望。比如,国外有教师运用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用语言发出几个指令就可以轻易地创作出一个数学速算闯关的电脑小游戏,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边进行四则运算边闯关:一只卡通动物在一条赛道上奔跑,迎面而来的数学题就是需要跨越的栏,选对得数就跨栏成功。这个游戏的实质是为提高学生的速算技能营造一个充满刺激的互动情境,运用得当就是有效的情境。
年轻教师更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他们也最愿意尝试新的教育技术。十多年前,新教师普遍是多媒体技术运用的先锋;在当今这个时代,他们更会对层出不穷的新教育技术跃跃欲试。这些新技术当然可以运用,但教师一定要时刻牢记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和初衷,偏离了教学目标的各种教学手段,越花哨、越有趣可能就越有害,很可能会造就一种过度情境化的教学。在过度情境化的教学现场中,课程知识极其容易沦为教学情境的附庸品,迷失了课程的目标,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情境,是联结学生既有经验与未知知识领域的桥梁。这种联结不是简单的场景移植,而是通过情境要激发出学生突破内在认知冲突的动力,任何类型的教学情境都必须经历教育价值的严格检视:是否真正服务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是否真正有助于学生对学科本质的把握。一般来说,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经历从情境感性到概念抽象、从具体操作到思维建模、从特定场景到迁移应用的三重跃迁,因此在教师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个过程中,情境只是起点而非终点,教师先要让学生陷入具体的情境,拥有切身的感受和体会,还要让学生逐渐走出情境,获得更宽广、更普适的知识、能力和见解,而后者才是教学的目标和核心素养的要求。(《人民教育》)
当前,要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已经成为多数教师的共识,教师要在课堂上模拟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体的、形象的真实场景,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也能增强知识学习的趣味性,还能够让知识的实用价值凸显出来。
随着情境教学的普及和深入,各种情境教学的延伸研究也不断涌现出来,如多元情境创设、境脉创设、信息化情境创设等。近年来也有学者认为,情境教学应与大数据、元宇宙、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教学技术相结合,形成更加强大、更有感染力的情境,使教学效果更加突出。
有效的教学情境创设能把复杂的课程知识、技能投射到学生的生活中,与其生活经验发生关联,能够极大地提升教学效果和趣味性,因此不少教师都有了“无情境不设计”“无情境不教学”的观念,一定要在教学设计阶段为相关知识、技能创设出一个有感染力的情境才肯走进课堂。但这也逐渐有了另一种倾向,为了追求情境的感染力、丰富性、趣味性,很多教师的情境创设越来越复杂,很多情境已经独立出来,不少情境的创设已经逐渐远离了教学内容,甚至成为另一类教学内容,而不再只是教学手段,这时的情境教学就走上了歧途。
多媒体的运用极大提升了教学的现场感和感染力,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在多媒体加持的课堂上,学生不会走神开小差,不会打瞌睡,但多媒体也是过度情境化教学的“重灾区”。现在的很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都非常依赖多媒体教学,搜寻、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音频或图片成为他们备课时的重要工作,找不到形象化的多媒体资料,他们就无法上课。
情境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学要素,而是将课程知识与学生的认知经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有机融为一体的教育媒介,它既不构成教学目标,也不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优质的教学情境犹如化学反应中的酶,很可能只是极简的几句话,就能加速知识内化的进程。但过分精致、复杂的情境设置反而会剥夺学生的想象力,虽然充满趣味,但可能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带入与教学目标无关的方向,在主体教学内容之外横生了无谓的枝蔓,反而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随着多媒体的普及和先进教学技术的运用,比如AR辅助教学、大数据的运用,还有一些基于平板电脑的互动教学技术,都在为教师创设更为复杂的教学情境提供可能性,在课堂上教师能够更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各种情绪反应,视觉、听觉的丰富性,生生、师生互动的多样性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甚至一些人工智能现在都可以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情境,这极大地激励了教师要运用这些新技术创造新奇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欲望。比如,国外有教师运用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用语言发出几个指令就可以轻易地创作出一个数学速算闯关的电脑小游戏,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边进行四则运算边闯关:一只卡通动物在一条赛道上奔跑,迎面而来的数学题就是需要跨越的栏,选对得数就跨栏成功。这个游戏的实质是为提高学生的速算技能营造一个充满刺激的互动情境,运用得当就是有效的情境。
年轻教师更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他们也最愿意尝试新的教育技术。十多年前,新教师普遍是多媒体技术运用的先锋;在当今这个时代,他们更会对层出不穷的新教育技术跃跃欲试。这些新技术当然可以运用,但教师一定要时刻牢记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和初衷,偏离了教学目标的各种教学手段,越花哨、越有趣可能就越有害,很可能会造就一种过度情境化的教学。在过度情境化的教学现场中,课程知识极其容易沦为教学情境的附庸品,迷失了课程的目标,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情境,是联结学生既有经验与未知知识领域的桥梁。这种联结不是简单的场景移植,而是通过情境要激发出学生突破内在认知冲突的动力,任何类型的教学情境都必须经历教育价值的严格检视:是否真正服务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是否真正有助于学生对学科本质的把握。一般来说,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经历从情境感性到概念抽象、从具体操作到思维建模、从特定场景到迁移应用的三重跃迁,因此在教师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个过程中,情境只是起点而非终点,教师先要让学生陷入具体的情境,拥有切身的感受和体会,还要让学生逐渐走出情境,获得更宽广、更普适的知识、能力和见解,而后者才是教学的目标和核心素养的要求。(《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