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自从马克思精辟地指出科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伟大作用之后,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从夺取中国政权开始就始终不渝地遵循这一科学论断,并不断丰富与完善它,进而推动共和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回顾历史,可以更好地展望未来;借鉴经验,可以有利于今后工作。本文着重叙述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工作的历史,总结国外科技发展历史中的宝贵经验,找出科技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互促互进的规律,为党在未来科技工作中的决策部署提供参考支撑。
一、建国以来党领导的科技工作回顾
(一)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6)。由于长期的思想禁锢和闭关锁国政策,以及中国百年来的战乱,1949年建国时,中国的科学技术体系与同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差距较大。这一时期,在党的高度重视下,中国初步形成了由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国务院各部门研究单位、各地方科研单位、国防科研单位五路科研大军组成的科技体系。同时,新中国的独立吸引了大批留学国外的科学家回国。随着《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为数众多的苏联科技工作者也加入到新中国科技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以及建立工业基础的工作中来。在科学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经过几年的初期建设,科技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起一支科学研究队伍,初步形成科学技术体系,为国民经济建设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二)第一个科技规划时期(1956-1967)。这一时期,尽管经历了“反右倾”“大跃进”等政治运动,科技事业受到了一些干扰,但是成立了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制定出中国第一个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远规划,即《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确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指导方针,并在1964年政府工作报告上首次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同时,对全国科研体制、人才使用方针、科学研究机构设置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安排,形成了一批学科较齐全、设备较好的研究所,培养了一支水平较高、力量较强的科研队伍,奠定了科技工作的基础。
(三)文化大革命与两年徘徊时期(1967-1978)。以阶级斗争为主和政治生活为纲的年代,科技事业的地位大幅下降。虽然在党的一些主要领导人清醒的认识下,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重大科技项目得以坚持下来,但是,这场自上而下的政治运动,严重影响了刚刚建立起来的脆弱的科技体系。尽管如此,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还是取得了一系列的科技成就。1967年,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1968年,中国首艘自行设计建造的万吨级远洋船建成;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艘核潜艇下水;1976年,第一台原子钟研制成功,第一台激光手术刀研制成功,第一艘5万吨级油轮下水。同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四)改革开放到21世纪第一个十年(1978-2012)。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以来,科技事业迎来了春天。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主要目的是扩大科研机构的自主权,促进人才流通,建立和开发技术市场,促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政府科技体系迈向市场科技体系,大大加快了科技的发展步伐。九十年代,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在1997年,中国政府批准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方案,21世纪初又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把科技工作放在从未有过的高度。这三十年中,我国除了坚持独立自主发展科技的原则之外,主要依靠改革开放这一路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仿制消化国外最新成果,逐步赶上世界科技各个方面的最高水平,基本达到了“十五”科技规划指导方针提出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总体跟进、重点突破,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要求。中国基础研究投入从2008年的220.8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498.8亿元,年均增长22.6%;SCI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从2008年的11.7万篇增加到2011年的16.8万篇,科技事业在复杂环境中持续蓬勃发展。
(五)新时代以来的科技工作(2012年-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走得更加坚实有力。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达到3.3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R&D经费投入强度在世界上位列第12位,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4年的第11位。
十二五规划时期,主要政策有:(1)党中央提出“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这一方针立足点是自主创新,既充分考虑保障长远发展的基础研究,又积极攻关重点的技术研究,最后也落脚在以开发研究为主的促进产业发展上面,全面地考虑到科技工作的规律。(2)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放在中心位置。创造民主开明的政治气氛,采用各种经济政策与法律制度促进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各方面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人才既是科技进步的基础又是科技进步的长久保障。实现人才强国,交流是保障人才先进性的必要条件,教育是提供人才的基本方法,两者的改革既要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保证党的领导和为我所用的目的。(3)统筹推进投入、研究、生产。既多方面改革投入体制,不仅仅依靠财政、也不仅仅依靠企业,还要依靠社会,这是国外各国的经验教训总结而来的。研究过程中,分工明确,但又互相配合,照顾到长、中、短期目标。明确科技工作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生产、服务民生。
十三五规划时期,主要政策有:(1)突出顶层设计,坚持有序推进。首次将“科技创新”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顶层规划,进一步确立了迈向创新型国家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2)优化发展布局,打造区域创新高地。针对各地区域发展不均衡,要素布局、创新能力相差大的实际,因地制宜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3)实施科技创新国际化战略,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主动参与到国际科技创新和交流活动中,保证新知识、新人才全方位流动,使得资源有效配置。(4)部署重大科技项目,发挥突出引领作用。部署的重大项目包括量子通信、脑科学、深空探测,以及大数据、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智能电网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实施的政策主要有:一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先后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五年科技创新规划、《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以及基础研究、新一代人工智能等专项规划,对这一战略进行了全方位的设计和谋划。二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部署了143项任务,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国家科技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完善。三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通过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产业共性基础技术研发、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等措施,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四是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系统推进人才培养、评价、激励、引进等改革,形成了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培养了一大批骨干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顶尖科学家和大量的高素质产业技术人员。截至2021年,我国研发人员总量由325万人年提高到572万人年,居世界首位。
二、近现代发达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经验
(一)英国的成与败。作为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产业革命最先在英国发生。这其实是一场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以技术研究为主导的革命。由于在纺织业、矿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的技术改革,英国一跃成为“世界工厂”。1870年,英国作为世界工厂和科技创新中心,其工业产量占全球比重为31.8%,美国为23.3%,德国为13.2%,法国为10%。回顾历史,工业革命之所以在英国首先发生,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英国最早建立起国内统一市场的国家,这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此外,不断扩大的海外殖民地也使英国获得了广阔的世界市场。其次,英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了相对的社会稳定,吸引了大量资金和生产技术,并通过直接掠夺、不平等贸易等积累了大量财富。此外,随着英格兰银行银行系统和商业信贷网逐渐形成,为许多企业解决了资金周转问题,提供了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可以满足多方面的融资需求。同时,宽容的社会环境吸引了大批科学家,相继出现了牛顿等科学先驱。
但英国从殖民地获取廉价资源,加工成成品后再销往殖民地,这种侧重于资源输入和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相结合的模式,让英国更习惯于依靠大规模的海外扩张积累财富,而企业对采纳新技术的积极性并不高,一定程度上让英国生产率的增长长期停滞不前。同时,加上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重大影响,“日不落”帝国在苏、德、美、日等国的赶超下沦为二流国家。
(二)德国的崛起。德国作为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利用后发优势,借助英、法、美等国的先进技术和装备,开展大规模投资建设和产业发展,并直接获取了巨大经济效益。同时,德国在引进英法美等国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基础上,大力进行技术创新,重视科技教育和人才储备,使之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除钢铁外,德国在电气、化学等领域发展迅速,并在全球取得优势地位。1870年,德国工业生产能力和GDP总量首次超过法国。1913年,德国超过英国,成为欧洲第一经济强国,以及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工业强国。
(三)美国的崛起。美国建国时是一个落后的殖民地国家,早期主要依靠引进欧洲的先进技术,加上丰富的资源,在较短时间内跟上世界发展的最新步伐。但是美国很快就发现依靠别人的局限性,于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发展自身科技事业。首先,建立完善的教育科研体系。其次,建立完善的民主法制体系保障科技的发展。再次,采用市场经济导向,激励社会各界投身科技事业。最后,把人才培养和对外交流放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上。随着两次世界大战以及苏联的解体,美国在自身力量不断加强的基础上,成为世界唯一的霸主。
(四)日本的崛起。二战导致日本国家近乎崩溃,但是日本依靠战前遗留的较为完整的教育科研体系,在美国的支持下,大力采用以开发研究为主导的战略,一方面引进西方技术,积极将这些技术吸收,并使之产业化;另一方面主动输出,大量输出改进后的技术与含有技术的商品,使得日本很快占领世界贸易的制高点,得到的外汇又可以用来继续引进技术。虽然日本是资本主义国家,但日本建立起的科技体系也是以国家规划为主导的,而且它又注重社会的力量,全方位、多方面地鼓励科技进步。同时,日本也极为重视教育,把教育看成是一个终身的事,注重发展自身创新,重点发展一些高科技的自主创新,力图在世界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国外经验的几个启示:一是科技工作需要政府的引导与监管。科技工作往往是巨复杂系统,需要政府的前沿性统筹和强制性规划。同时,科技对社会的影响往往具有双面性,这就需要监管者,既要监管科技研发的风险,更要监管科技成果对社会的影响。二是科技工作需要市场的指导与调节,只有让市场指导和调节科技工作,才能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合理地调配各项稀缺地资源,激励富有冒险精神的科学家、企业家参与进来,把各种要素向企业聚集,使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三是科技工作需要社会的认可和参与,包括投资、研发、生产、分享各个环节。财政和风投基金的投入毕竟有限,必须营造出科技为社会所需、为社会所造、为社会所用的创新氛围和政治法制环境,让社会成为产生科技创新的不竭源泉。
三、发展科技工作的宝贵经验
(一)始终坚持党领导科技工作,党中央把科技工作放在极为重要的地位。科技工作受到党在各个时期中心思想的影响。建国初始,党中央实施计划经济,科技工作和体系就是以政府成立的科研机构与高等学校为主体;文革时期,科技工作被放在次要的地位,整个科技体系受到很大的破坏;改革开放30年中,我们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于中国本身科技体系的脆弱,除了坚持自主创新外,依靠市场大力引进外来技术,并加大和国外的人才交流力度;金融危机特别是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在新的国际竞争形势和国内经济发展要求下,党中央强调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自主创新的战略意义愈加凸显。总之,科技工作始终在党的领导下蓬勃发展地,必须把这一原则坚持下去,一以贯之。
(二)党中央始终支持重视科技人才的交流工作,既选派优秀学生赴外深造,也积极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各个发达国家都对先进技术的交流持限制态度,中国这样的欠发达国家,单纯依靠市场来交换先进技术是不现实的。科技这一生产力最重要的要素便是人才,而高层次的人才是可以交流培养的,这也是我党一贯坚持积极交流科技人才的主要原因。在人才交流过程中,党中央一贯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才为我用的方针,这是人才工作的基石。
(三)为了最大限度地解放科技生产力,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科技体制的逐步改变,以充分适应全球化和中国各时期的新要求。在一片废墟中建立科技体系,就不可避免的需要政府的强制计划,建立起产、学、研体系,提出重点攻关的方针;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之下,就不可避免的需要建立市场为指导的科技体系,积极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加入到科技事业中来,依法保护科技成果。制度是科技工作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不同时期的制度改革都是党对科技工作重视的体现。
(作者单位:山西省党风廉政教育基地)
庞岩磊
“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自从马克思精辟地指出科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伟大作用之后,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从夺取中国政权开始就始终不渝地遵循这一科学论断,并不断丰富与完善它,进而推动共和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回顾历史,可以更好地展望未来;借鉴经验,可以有利于今后工作。本文着重叙述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工作的历史,总结国外科技发展历史中的宝贵经验,找出科技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互促互进的规律,为党在未来科技工作中的决策部署提供参考支撑。
一、建国以来党领导的科技工作回顾
(一)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6)。由于长期的思想禁锢和闭关锁国政策,以及中国百年来的战乱,1949年建国时,中国的科学技术体系与同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差距较大。这一时期,在党的高度重视下,中国初步形成了由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国务院各部门研究单位、各地方科研单位、国防科研单位五路科研大军组成的科技体系。同时,新中国的独立吸引了大批留学国外的科学家回国。随着《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为数众多的苏联科技工作者也加入到新中国科技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以及建立工业基础的工作中来。在科学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经过几年的初期建设,科技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起一支科学研究队伍,初步形成科学技术体系,为国民经济建设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二)第一个科技规划时期(1956-1967)。这一时期,尽管经历了“反右倾”“大跃进”等政治运动,科技事业受到了一些干扰,但是成立了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制定出中国第一个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远规划,即《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确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指导方针,并在1964年政府工作报告上首次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同时,对全国科研体制、人才使用方针、科学研究机构设置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安排,形成了一批学科较齐全、设备较好的研究所,培养了一支水平较高、力量较强的科研队伍,奠定了科技工作的基础。
(三)文化大革命与两年徘徊时期(1967-1978)。以阶级斗争为主和政治生活为纲的年代,科技事业的地位大幅下降。虽然在党的一些主要领导人清醒的认识下,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重大科技项目得以坚持下来,但是,这场自上而下的政治运动,严重影响了刚刚建立起来的脆弱的科技体系。尽管如此,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还是取得了一系列的科技成就。1967年,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1968年,中国首艘自行设计建造的万吨级远洋船建成;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艘核潜艇下水;1976年,第一台原子钟研制成功,第一台激光手术刀研制成功,第一艘5万吨级油轮下水。同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四)改革开放到21世纪第一个十年(1978-2012)。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以来,科技事业迎来了春天。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主要目的是扩大科研机构的自主权,促进人才流通,建立和开发技术市场,促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政府科技体系迈向市场科技体系,大大加快了科技的发展步伐。九十年代,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在1997年,中国政府批准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方案,21世纪初又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把科技工作放在从未有过的高度。这三十年中,我国除了坚持独立自主发展科技的原则之外,主要依靠改革开放这一路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仿制消化国外最新成果,逐步赶上世界科技各个方面的最高水平,基本达到了“十五”科技规划指导方针提出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总体跟进、重点突破,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要求。中国基础研究投入从2008年的220.8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498.8亿元,年均增长22.6%;SCI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从2008年的11.7万篇增加到2011年的16.8万篇,科技事业在复杂环境中持续蓬勃发展。
(五)新时代以来的科技工作(2012年-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走得更加坚实有力。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达到3.3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R&D经费投入强度在世界上位列第12位,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4年的第11位。
十二五规划时期,主要政策有:(1)党中央提出“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这一方针立足点是自主创新,既充分考虑保障长远发展的基础研究,又积极攻关重点的技术研究,最后也落脚在以开发研究为主的促进产业发展上面,全面地考虑到科技工作的规律。(2)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放在中心位置。创造民主开明的政治气氛,采用各种经济政策与法律制度促进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各方面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人才既是科技进步的基础又是科技进步的长久保障。实现人才强国,交流是保障人才先进性的必要条件,教育是提供人才的基本方法,两者的改革既要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保证党的领导和为我所用的目的。(3)统筹推进投入、研究、生产。既多方面改革投入体制,不仅仅依靠财政、也不仅仅依靠企业,还要依靠社会,这是国外各国的经验教训总结而来的。研究过程中,分工明确,但又互相配合,照顾到长、中、短期目标。明确科技工作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生产、服务民生。
十三五规划时期,主要政策有:(1)突出顶层设计,坚持有序推进。首次将“科技创新”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顶层规划,进一步确立了迈向创新型国家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2)优化发展布局,打造区域创新高地。针对各地区域发展不均衡,要素布局、创新能力相差大的实际,因地制宜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3)实施科技创新国际化战略,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主动参与到国际科技创新和交流活动中,保证新知识、新人才全方位流动,使得资源有效配置。(4)部署重大科技项目,发挥突出引领作用。部署的重大项目包括量子通信、脑科学、深空探测,以及大数据、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智能电网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实施的政策主要有:一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先后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五年科技创新规划、《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以及基础研究、新一代人工智能等专项规划,对这一战略进行了全方位的设计和谋划。二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部署了143项任务,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国家科技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完善。三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通过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产业共性基础技术研发、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等措施,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四是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系统推进人才培养、评价、激励、引进等改革,形成了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培养了一大批骨干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顶尖科学家和大量的高素质产业技术人员。截至2021年,我国研发人员总量由325万人年提高到572万人年,居世界首位。
二、近现代发达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经验
(一)英国的成与败。作为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产业革命最先在英国发生。这其实是一场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以技术研究为主导的革命。由于在纺织业、矿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的技术改革,英国一跃成为“世界工厂”。1870年,英国作为世界工厂和科技创新中心,其工业产量占全球比重为31.8%,美国为23.3%,德国为13.2%,法国为10%。回顾历史,工业革命之所以在英国首先发生,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英国最早建立起国内统一市场的国家,这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此外,不断扩大的海外殖民地也使英国获得了广阔的世界市场。其次,英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了相对的社会稳定,吸引了大量资金和生产技术,并通过直接掠夺、不平等贸易等积累了大量财富。此外,随着英格兰银行银行系统和商业信贷网逐渐形成,为许多企业解决了资金周转问题,提供了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可以满足多方面的融资需求。同时,宽容的社会环境吸引了大批科学家,相继出现了牛顿等科学先驱。
但英国从殖民地获取廉价资源,加工成成品后再销往殖民地,这种侧重于资源输入和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相结合的模式,让英国更习惯于依靠大规模的海外扩张积累财富,而企业对采纳新技术的积极性并不高,一定程度上让英国生产率的增长长期停滞不前。同时,加上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重大影响,“日不落”帝国在苏、德、美、日等国的赶超下沦为二流国家。
(二)德国的崛起。德国作为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利用后发优势,借助英、法、美等国的先进技术和装备,开展大规模投资建设和产业发展,并直接获取了巨大经济效益。同时,德国在引进英法美等国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基础上,大力进行技术创新,重视科技教育和人才储备,使之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除钢铁外,德国在电气、化学等领域发展迅速,并在全球取得优势地位。1870年,德国工业生产能力和GDP总量首次超过法国。1913年,德国超过英国,成为欧洲第一经济强国,以及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工业强国。
(三)美国的崛起。美国建国时是一个落后的殖民地国家,早期主要依靠引进欧洲的先进技术,加上丰富的资源,在较短时间内跟上世界发展的最新步伐。但是美国很快就发现依靠别人的局限性,于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发展自身科技事业。首先,建立完善的教育科研体系。其次,建立完善的民主法制体系保障科技的发展。再次,采用市场经济导向,激励社会各界投身科技事业。最后,把人才培养和对外交流放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上。随着两次世界大战以及苏联的解体,美国在自身力量不断加强的基础上,成为世界唯一的霸主。
(四)日本的崛起。二战导致日本国家近乎崩溃,但是日本依靠战前遗留的较为完整的教育科研体系,在美国的支持下,大力采用以开发研究为主导的战略,一方面引进西方技术,积极将这些技术吸收,并使之产业化;另一方面主动输出,大量输出改进后的技术与含有技术的商品,使得日本很快占领世界贸易的制高点,得到的外汇又可以用来继续引进技术。虽然日本是资本主义国家,但日本建立起的科技体系也是以国家规划为主导的,而且它又注重社会的力量,全方位、多方面地鼓励科技进步。同时,日本也极为重视教育,把教育看成是一个终身的事,注重发展自身创新,重点发展一些高科技的自主创新,力图在世界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国外经验的几个启示:一是科技工作需要政府的引导与监管。科技工作往往是巨复杂系统,需要政府的前沿性统筹和强制性规划。同时,科技对社会的影响往往具有双面性,这就需要监管者,既要监管科技研发的风险,更要监管科技成果对社会的影响。二是科技工作需要市场的指导与调节,只有让市场指导和调节科技工作,才能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合理地调配各项稀缺地资源,激励富有冒险精神的科学家、企业家参与进来,把各种要素向企业聚集,使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三是科技工作需要社会的认可和参与,包括投资、研发、生产、分享各个环节。财政和风投基金的投入毕竟有限,必须营造出科技为社会所需、为社会所造、为社会所用的创新氛围和政治法制环境,让社会成为产生科技创新的不竭源泉。
三、发展科技工作的宝贵经验
(一)始终坚持党领导科技工作,党中央把科技工作放在极为重要的地位。科技工作受到党在各个时期中心思想的影响。建国初始,党中央实施计划经济,科技工作和体系就是以政府成立的科研机构与高等学校为主体;文革时期,科技工作被放在次要的地位,整个科技体系受到很大的破坏;改革开放30年中,我们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于中国本身科技体系的脆弱,除了坚持自主创新外,依靠市场大力引进外来技术,并加大和国外的人才交流力度;金融危机特别是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在新的国际竞争形势和国内经济发展要求下,党中央强调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自主创新的战略意义愈加凸显。总之,科技工作始终在党的领导下蓬勃发展地,必须把这一原则坚持下去,一以贯之。
(二)党中央始终支持重视科技人才的交流工作,既选派优秀学生赴外深造,也积极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各个发达国家都对先进技术的交流持限制态度,中国这样的欠发达国家,单纯依靠市场来交换先进技术是不现实的。科技这一生产力最重要的要素便是人才,而高层次的人才是可以交流培养的,这也是我党一贯坚持积极交流科技人才的主要原因。在人才交流过程中,党中央一贯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才为我用的方针,这是人才工作的基石。
(三)为了最大限度地解放科技生产力,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科技体制的逐步改变,以充分适应全球化和中国各时期的新要求。在一片废墟中建立科技体系,就不可避免的需要政府的强制计划,建立起产、学、研体系,提出重点攻关的方针;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之下,就不可避免的需要建立市场为指导的科技体系,积极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加入到科技事业中来,依法保护科技成果。制度是科技工作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不同时期的制度改革都是党对科技工作重视的体现。
(作者单位:山西省党风廉政教育基地)
庞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