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 文章详情
为何把看得清楚叫“明察秋毫”?
来源:青少年创新科技网 时间:2024-12-12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形容一个人观察事物非常细致入微,经常会使用成语“明察秋毫”。那么,为什么把看得清楚叫“明察秋毫”?“秋毫”又是什么呢?

f6be78b1232d203e131bfb655315107.jpg

明察秋毫的由来

  “明察秋毫”这一成语源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齐宣王)曰:“否。”

  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说:假如有人对大王说,他的力量能举得起千斤的东西,却拿不起一根羽毛;他的视力能明察秋毫,却看不见眼前的一车柴草,大王会相信吗?齐宣王摇摇头:“我当然不信。”

  孟子通过这句话来阐述君王在治理国家时应当明辨是非,洞察细微,而不应被表面的假象所迷惑。

  后来,“明察秋毫”被引申为形容目光敏锐,能够洞察一切细微之处。这个成语不仅用于形容人的观察力,也常用于形容领导者或决策者的智慧和洞察力过人。

秋毫的含义

  “秋毫”一词,字面意思是秋天鸟兽新生的细毛。在古代,由于观察技术和工具的限制,人们往往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推测和判断。而秋天,是鸟兽换毛的季节,新生的细毛非常微小,难以察觉,因此成为考验一个人观察力的标准。

  “秋毫”不仅指具体的细毛,更是一个象征,象征着微小、难以察觉的事物。在成语“明察秋毫”中,“秋毫”作为被观察的对象,代表着一切细微之处,无论是自然界的微妙变化,还是社会生活中的细节问题。

  它提醒我们,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注重细节,把握住每一个细微之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国 学)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形容一个人观察事物非常细致入微,经常会使用成语“明察秋毫”。那么,为什么把看得清楚叫“明察秋毫”?“秋毫”又是什么呢?

f6be78b1232d203e131bfb655315107.jpg

明察秋毫的由来

  “明察秋毫”这一成语源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齐宣王)曰:“否。”

  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说:假如有人对大王说,他的力量能举得起千斤的东西,却拿不起一根羽毛;他的视力能明察秋毫,却看不见眼前的一车柴草,大王会相信吗?齐宣王摇摇头:“我当然不信。”

  孟子通过这句话来阐述君王在治理国家时应当明辨是非,洞察细微,而不应被表面的假象所迷惑。

  后来,“明察秋毫”被引申为形容目光敏锐,能够洞察一切细微之处。这个成语不仅用于形容人的观察力,也常用于形容领导者或决策者的智慧和洞察力过人。

秋毫的含义

  “秋毫”一词,字面意思是秋天鸟兽新生的细毛。在古代,由于观察技术和工具的限制,人们往往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推测和判断。而秋天,是鸟兽换毛的季节,新生的细毛非常微小,难以察觉,因此成为考验一个人观察力的标准。

  “秋毫”不仅指具体的细毛,更是一个象征,象征着微小、难以察觉的事物。在成语“明察秋毫”中,“秋毫”作为被观察的对象,代表着一切细微之处,无论是自然界的微妙变化,还是社会生活中的细节问题。

  它提醒我们,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注重细节,把握住每一个细微之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国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