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 文章详情
杭州一学校倡议“16岁前远离社交媒体”引热议
来源:青少年创新科技网 时间:2024-12-25

  近日,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向全体师生发出了一封《关于合理使用社交媒体倡议书》,建议学生们在16周岁之前,尽量远离社交媒体,不注册社交账号。这条倡议,很快就引起了大量讨论。

  学校倡议——重在体验没有手机的美好

  学校相关负责老师,“不光是成年人,社交媒体在未成年人的生活中使用也很普遍,它在带来便利与乐趣的同时,也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诸多隐患。”老师们坦言,大量不良言语、行为和扭曲的价值观,通过社交媒体侵蚀孩子的心灵。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价值观逐渐成型的关键时期,社交平台上复杂的信息极易干扰他们的判断,误导语言表达,诱发错误行为。没有社交媒体的干扰,他们将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知识学习、兴趣发展、身体锻炼之中,去探索现实世界的奇妙,与身边的人建立更真挚的情感。

  11月底,澳大利亚联邦议会参议院就已投票通过法案,禁止该国16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根据这一法案,如果社交媒体平台未能系统性地阻止16岁以下人群拥有账号,将面临最高5000万澳元的罚款。

  综合这些情况,学校就拟定了这份倡议书。

  不过,从倡议发出到具体落实,并不是靠短短几句话就能实现,而是需要制定一些可行的举措。“倡议相当于一个界限,把规矩定下来,不建议同学做这件事,给他们划一条红线,但真要落实,还是重在体验,让他们感受没有手机的美好,自发形成习惯。”为此,学校初步设定每个月第二周的周六上午,为无手机时段,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戒断手机,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导师,放下手机跟孩子一起阅读、散步,做一些亲子活动,体验一种没有手机的生活状态,进行总结和复盘,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惯性,养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在老师们看来,当家长放下手机,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倾听他们的心声,与他们一同玩乐、学习,见证他们成长的每一个瞬间,这必将有助于孩子们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价值观。

  现状调查——从一只智能手表开启低龄社交

  在小学生中,社交媒体账号,可能从一只智能手表开始。“手表可以加好友、加群聊天,随着年级升高,完成一些作业还需要接触到手机、平板电脑。”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六年级班主任朴老师观察过班里孩子的社交媒体使用情况,女生会聊天追星,男生会聊游戏看视频,“非常现实的情况是,最终能否健康合理使用,与孩子自身约束能力和家庭管理息息相关。”

  “现在带班的一个明显感受,是孩子说脏话的现象更严重了。”杭州一所学校初二班主任叶老师说,当眼前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说出一句句不堪入耳的脏话时,巨大的反差感总让她心焦,“不仅下课说,上课也会说,有些已经养成了习惯,自己都是无意识的。”

  另一所初中的黄老师则担忧的是关于饭圈文化。“年龄太小,在社交媒体上太容易被带歪,尤其饭圈文化涉及到网暴、极端,小孩子很难辨别。”有老师说,网络隐藏了使用者的信息,给足了安全感,但也滋生了煽风点火、肆意发泄的情绪,“觉得网络上可以随便乱说话,反正不用负责任,这些不正确的言论和三观,都会对未成年人产生不良引导。”

  陈春巧老师在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任初一班主任,在陈老师看来,社交媒体的发达为孩子们打开了一片更广阔的天地,但也让他们面临社交陷阱,“青少年缺乏筛选信息的能力,更容易被一些不好的文字、照片、视频影响,受到暴力、诱导性消费等误导,网络社交还会给人一种虚假的得到感。”

  观点碰撞——告诉孩子“不要这么做”,可以这样做

  有家长说,孩子爱看搞笑类短视频、短剧和一些网络小说,感觉很上瘾,有时候以完成作业为“挡箭牌”要走手机,一不留神就刷起了短视频。“到了小学五六年级,班里就有女生写网络小说,而传递的价值观都不是我们主流推崇的,很担心她三观不正。”

  还有家长坦言,社交媒体并没有进行内容分级,有些短视频里血腥暴力,有的穿着暴露,担心会教坏孩子。

  也有网友有不同看法——社交媒体低龄化,确实加大了让孩子们形成错误价值观的风险,但利用得好,同样可以开阔孩子们的视野。

  “学校发出倡议,是表明一种态度,往大了说,是如何辩证地看待电子产品和网络媒体的使用,让孩子们未满16岁不注册社交媒体账号,是一种价值引导,而不是强制杜绝。”朴老师说,学校发出倡议后,六年级正在策划组织一场关于社交媒体使用的探讨活动,“让孩子们不要使用社交媒体,同时也通过家庭会议,班级公约等形式引导孩子们‘远离’后该怎么做,可以做什么。”

  陈春巧说,不可否认,社交媒体上也有一些优质的内容输出,比如科普类、文化类的视频等,一些书本上的知识,通过更加丰富生动的方式呈现,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索欲望,让他们更能学习和接受。

  “未成年的孩子缺乏辨别能力,他们不注册账号,老师、家长可以帮助进行内容的把关筛选后,再推荐给他们。”比如追星,陈老师坦言,相比“一刀切”的反对,其实追什么样的“星”才是关键,“我们初一年级上到革命单元,就会建议孩子跟父母一起观看相关电影,追该追的星,也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粟 瑶)


  近日,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向全体师生发出了一封《关于合理使用社交媒体倡议书》,建议学生们在16周岁之前,尽量远离社交媒体,不注册社交账号。这条倡议,很快就引起了大量讨论。

  学校倡议——重在体验没有手机的美好

  学校相关负责老师,“不光是成年人,社交媒体在未成年人的生活中使用也很普遍,它在带来便利与乐趣的同时,也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诸多隐患。”老师们坦言,大量不良言语、行为和扭曲的价值观,通过社交媒体侵蚀孩子的心灵。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价值观逐渐成型的关键时期,社交平台上复杂的信息极易干扰他们的判断,误导语言表达,诱发错误行为。没有社交媒体的干扰,他们将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知识学习、兴趣发展、身体锻炼之中,去探索现实世界的奇妙,与身边的人建立更真挚的情感。

  11月底,澳大利亚联邦议会参议院就已投票通过法案,禁止该国16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根据这一法案,如果社交媒体平台未能系统性地阻止16岁以下人群拥有账号,将面临最高5000万澳元的罚款。

  综合这些情况,学校就拟定了这份倡议书。

  不过,从倡议发出到具体落实,并不是靠短短几句话就能实现,而是需要制定一些可行的举措。“倡议相当于一个界限,把规矩定下来,不建议同学做这件事,给他们划一条红线,但真要落实,还是重在体验,让他们感受没有手机的美好,自发形成习惯。”为此,学校初步设定每个月第二周的周六上午,为无手机时段,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戒断手机,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导师,放下手机跟孩子一起阅读、散步,做一些亲子活动,体验一种没有手机的生活状态,进行总结和复盘,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惯性,养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在老师们看来,当家长放下手机,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倾听他们的心声,与他们一同玩乐、学习,见证他们成长的每一个瞬间,这必将有助于孩子们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价值观。

  现状调查——从一只智能手表开启低龄社交

  在小学生中,社交媒体账号,可能从一只智能手表开始。“手表可以加好友、加群聊天,随着年级升高,完成一些作业还需要接触到手机、平板电脑。”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六年级班主任朴老师观察过班里孩子的社交媒体使用情况,女生会聊天追星,男生会聊游戏看视频,“非常现实的情况是,最终能否健康合理使用,与孩子自身约束能力和家庭管理息息相关。”

  “现在带班的一个明显感受,是孩子说脏话的现象更严重了。”杭州一所学校初二班主任叶老师说,当眼前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说出一句句不堪入耳的脏话时,巨大的反差感总让她心焦,“不仅下课说,上课也会说,有些已经养成了习惯,自己都是无意识的。”

  另一所初中的黄老师则担忧的是关于饭圈文化。“年龄太小,在社交媒体上太容易被带歪,尤其饭圈文化涉及到网暴、极端,小孩子很难辨别。”有老师说,网络隐藏了使用者的信息,给足了安全感,但也滋生了煽风点火、肆意发泄的情绪,“觉得网络上可以随便乱说话,反正不用负责任,这些不正确的言论和三观,都会对未成年人产生不良引导。”

  陈春巧老师在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任初一班主任,在陈老师看来,社交媒体的发达为孩子们打开了一片更广阔的天地,但也让他们面临社交陷阱,“青少年缺乏筛选信息的能力,更容易被一些不好的文字、照片、视频影响,受到暴力、诱导性消费等误导,网络社交还会给人一种虚假的得到感。”

  观点碰撞——告诉孩子“不要这么做”,可以这样做

  有家长说,孩子爱看搞笑类短视频、短剧和一些网络小说,感觉很上瘾,有时候以完成作业为“挡箭牌”要走手机,一不留神就刷起了短视频。“到了小学五六年级,班里就有女生写网络小说,而传递的价值观都不是我们主流推崇的,很担心她三观不正。”

  还有家长坦言,社交媒体并没有进行内容分级,有些短视频里血腥暴力,有的穿着暴露,担心会教坏孩子。

  也有网友有不同看法——社交媒体低龄化,确实加大了让孩子们形成错误价值观的风险,但利用得好,同样可以开阔孩子们的视野。

  “学校发出倡议,是表明一种态度,往大了说,是如何辩证地看待电子产品和网络媒体的使用,让孩子们未满16岁不注册社交媒体账号,是一种价值引导,而不是强制杜绝。”朴老师说,学校发出倡议后,六年级正在策划组织一场关于社交媒体使用的探讨活动,“让孩子们不要使用社交媒体,同时也通过家庭会议,班级公约等形式引导孩子们‘远离’后该怎么做,可以做什么。”

  陈春巧说,不可否认,社交媒体上也有一些优质的内容输出,比如科普类、文化类的视频等,一些书本上的知识,通过更加丰富生动的方式呈现,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索欲望,让他们更能学习和接受。

  “未成年的孩子缺乏辨别能力,他们不注册账号,老师、家长可以帮助进行内容的把关筛选后,再推荐给他们。”比如追星,陈老师坦言,相比“一刀切”的反对,其实追什么样的“星”才是关键,“我们初一年级上到革命单元,就会建议孩子跟父母一起观看相关电影,追该追的星,也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粟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