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认同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和保障。加强国家认同教育,对于青少年筑牢中国根基、恪守中国灵魂、传播中国智慧、维护中国利益和永续中国血脉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校长(书记)作为学校领头人,如何引领、组织和实施国家认同教育,我觉得需要提升以下几种能力。
突出核心价值——提升由博返约的能力。国家认同本质上是价值观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彰显了中国特色与人类价值的融合。中小学校长(书记)要具备由博返约的能力,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理解力、宣传力和执行力;把握国家认同文化内核,形成国家至上的学校使命和愿景,让师生入眼入耳、入脑入心,为学生“三观”的确立指明方向,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奠定生命底色。
遵循认知规律——提升由浅入深的能力。校长(书记)作为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的“设计师”,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提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和进阶设计的能力。基于不同年龄学生特点,提出相应的教育主题、具体要求和呈现方式,让学生的认知发展“从具体形象、符号象征过渡到对国家抽象形式的认同,情感动机从感官体验上升到理性对国家的信仰,行为实践由情感孕育走向价值澄清”。小学低年级阶段,“国家认同”概念开始萌芽,重在了解国旗、国徽等象征物,感受传统节日仪式感及保持对中国历史故事的喜爱;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可以扩展祖国历史文化、民族政治等知识,树立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中学阶段增强对国家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政治制度、党的领导的情感认同,形成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实践。
汲取先贤智慧——提升由小见大的能力。校长(书记)要具备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能力,引导师生在真知探究、品德修炼等方面增强个体自觉,以先贤为榜样,以小我为起点,设计“爱己—爱家—爱校—爱国—爱人类”的进阶教育内容,将个体与家庭、学校、社区和国家紧密联系,如开展生命教育、家乡史(城市史)教育、英模教育等。
辨析“优秀”标准——提升由表及里的能力。国家认同离不开文化传统认同,但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是优秀的。校长(书记)要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具备辨析优秀文化标准的能力。指导教师将国家认同教育特别是民族精神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和学科教学中,通过汉字、书法、戏曲、古诗词、古代神话、革命传统、历史事件等课程内容的学习,增进青少年崇尚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情感,体悟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髓,进而提高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注重“具身体验”——提升由虚向实的能力。“具身体验”强调身体力行,意味着重视受教育者的生命体验与生活感悟,注重与个体生活之间的互动性、情境性和体验性;突出亲历性、情感性和意义性,以身践行,国家认同的价值才能直抵心灵深处。校长(书记)要具备由虚向实的能力,就是要跳出国家认同教育知识理论的窠臼,走向实践与运用。以青少年经验为中心,围绕认识自我、认识家庭、认识学校、认识社区来建构活动方案,如为家乡代言、制作非遗作品和职业体验等;以社会生活为中心,如开展问题调查、公益服务、模拟法庭等项目活动,加深对国家现状的体验。
优化协同思维——提升由内兼外的能力。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上下结合、内外联动。校长(书记)要以学校为主阵地,不断向外拓展,整合学校、家长、社区、公益组织等功能,优化协同思维,共同构建国家认同教育体系,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主体一体化行动,时时、处处、人人接受国家认同教育。通过家庭读书会等活动分享中华文化蕴含的伟大智慧;整合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资源,与学校建立国家认同教育机制;联动社区,发挥居住其中的各类专业人才优势,组建社区教育共同体;依托共青团、工会等群团组织,利用节假日开展国家认同教育。
(中国教师报)
国家认同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和保障。加强国家认同教育,对于青少年筑牢中国根基、恪守中国灵魂、传播中国智慧、维护中国利益和永续中国血脉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校长(书记)作为学校领头人,如何引领、组织和实施国家认同教育,我觉得需要提升以下几种能力。
突出核心价值——提升由博返约的能力。国家认同本质上是价值观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彰显了中国特色与人类价值的融合。中小学校长(书记)要具备由博返约的能力,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理解力、宣传力和执行力;把握国家认同文化内核,形成国家至上的学校使命和愿景,让师生入眼入耳、入脑入心,为学生“三观”的确立指明方向,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奠定生命底色。
遵循认知规律——提升由浅入深的能力。校长(书记)作为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的“设计师”,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提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和进阶设计的能力。基于不同年龄学生特点,提出相应的教育主题、具体要求和呈现方式,让学生的认知发展“从具体形象、符号象征过渡到对国家抽象形式的认同,情感动机从感官体验上升到理性对国家的信仰,行为实践由情感孕育走向价值澄清”。小学低年级阶段,“国家认同”概念开始萌芽,重在了解国旗、国徽等象征物,感受传统节日仪式感及保持对中国历史故事的喜爱;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可以扩展祖国历史文化、民族政治等知识,树立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中学阶段增强对国家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政治制度、党的领导的情感认同,形成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实践。
汲取先贤智慧——提升由小见大的能力。校长(书记)要具备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能力,引导师生在真知探究、品德修炼等方面增强个体自觉,以先贤为榜样,以小我为起点,设计“爱己—爱家—爱校—爱国—爱人类”的进阶教育内容,将个体与家庭、学校、社区和国家紧密联系,如开展生命教育、家乡史(城市史)教育、英模教育等。
辨析“优秀”标准——提升由表及里的能力。国家认同离不开文化传统认同,但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是优秀的。校长(书记)要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具备辨析优秀文化标准的能力。指导教师将国家认同教育特别是民族精神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和学科教学中,通过汉字、书法、戏曲、古诗词、古代神话、革命传统、历史事件等课程内容的学习,增进青少年崇尚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情感,体悟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髓,进而提高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注重“具身体验”——提升由虚向实的能力。“具身体验”强调身体力行,意味着重视受教育者的生命体验与生活感悟,注重与个体生活之间的互动性、情境性和体验性;突出亲历性、情感性和意义性,以身践行,国家认同的价值才能直抵心灵深处。校长(书记)要具备由虚向实的能力,就是要跳出国家认同教育知识理论的窠臼,走向实践与运用。以青少年经验为中心,围绕认识自我、认识家庭、认识学校、认识社区来建构活动方案,如为家乡代言、制作非遗作品和职业体验等;以社会生活为中心,如开展问题调查、公益服务、模拟法庭等项目活动,加深对国家现状的体验。
优化协同思维——提升由内兼外的能力。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上下结合、内外联动。校长(书记)要以学校为主阵地,不断向外拓展,整合学校、家长、社区、公益组织等功能,优化协同思维,共同构建国家认同教育体系,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主体一体化行动,时时、处处、人人接受国家认同教育。通过家庭读书会等活动分享中华文化蕴含的伟大智慧;整合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资源,与学校建立国家认同教育机制;联动社区,发挥居住其中的各类专业人才优势,组建社区教育共同体;依托共青团、工会等群团组织,利用节假日开展国家认同教育。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