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对于太阳的感情都因温度和环境而不断变化,“冬喜夏恶”,大致如此。但偏偏就有这样一个人,执着地“爱”太阳长达半个世纪,始终如一。在他眼中,无论是“黑子耀斑”还是“磁暴极光”,都是太阳偶尔迸发的“小情绪”,他极其乐于也擅于执笔将其转化为可读、可讲的科学道理。
他叫汪景琇,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他已经“追”太阳近一生。如今他年过耄耋,依然在太阳物理学的科普一线,笑意盈盈地告诉每位向他提出问题的人:太阳活动密切影响着人类家园。
笑眯眯的“电子爷爷”
“太阳常常在微笑,但偶尔也会烦闷、暴躁甚至狂怒。”“极光其实就像太阳打个了喷嚏。”……在社交平台上疯狂圈粉数十万,汪景琇十分擅长回答各类脑洞大开、奇奇怪怪的科学问题。即便是懵懂孩童向他提出诸如“太阳是不是个气球?太阳会呼吸吗?存在第二个太阳吗?太阳的寿命是多少?”之类的问题,这位科学巨匠也总是笑眯眯地在视频中作出深入浅出的科普和解答,并且会在视频封面亲切地标注上“答小朋友提问”几个字。
汪景琇成长于读书氛围浓厚的家庭,很小就展现出读书方面的天赋,且奋学笃行,以汲取知识为最大欢喜。1963年,19岁的汪景琇顺利考上了北京大学(简称“北大”),实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梦想。而彼时他想,“要当科学家”是第二个梦想。
汪景琇大学毕业后,在1970年3月被分配到了辽宁抚顺清原。此后长达8年的时间里,汪景琇先后在这里专心做一名农村中学教员和气象站观测员。1978年,汪景琇顺利考上了北京天文台的硕士研究生。此后,汪景琇又攻读了博士研究生,终顺利留在中国科学院当研究员,从小立下的“当科学家”的梦想终成现实。
“顶天立地”的中国学者
“银河中三千亿颗恒星,太阳只是极其普通的一个。但是越是普通,它越重要。为什么?因为研究了太阳之后就会知道恒星是什么样的。”在一次给学生的科普讲座中,汪景琇分享了太阳研究的意义。
而研究生时期的汪景琇,其实也就如太阳一般“普通”。首先,与太阳研究的结缘只是汪景琇凭直觉的一次选择。“考上硕士研究生之后,因为我对恒星、太阳、星系、宇宙学都不太了解,只觉得太阳离我们近一点,再加上之前在农村做过5年的气象员,觉得太阳跟天气、气候关系比较密切,所以就选了太阳物理。”
1983年,汪景琇决意开拓国际视野,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学。“其实当年我们国家的太阳物理学发展还是相对比较落后的,国际上传播的成果和数据也比较少,但我就憋着一口气,我想证明我们中国学者一点儿不比别人差!”汪院士说到也做到了。后来,他成功测量出了太阳表面最小可测磁元的磁通量,并和导师史忠先先生一起为加州理工学院的磁像仪做了定标,借助加州理工学院先进的观测设备观测太阳。访学结束后,汪景琇还进一步开展了“日不落的联测”等研究活动,且组织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专门学术会议,使中国的太阳物理研究逐渐走向国际前沿。
“没齿而无怨言”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汪景琇的白发与皱纹在一日日的观测、研究中悄然生长,转眼他也来到了“应该退休”的年纪。但科学没有终点,奋斗更无尽头。于是这位矍铄老者开始将目光投向了科普教育。
汪景琇不止一次提及,自己对科普工作的责任感多源自恩师王绶琯院士的影响。1999年,王绶琯倡议并联合60位著名科学家发起成立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致力于培养“明天杰出科学家”。“当我看到已经90多岁高龄的敬爱的导师,仍然参加青少年俱乐部‘科技实践’的评议活动和俱乐部委员会的会议,让我感到非常惭愧。”汪景琇如是说。此后在接到俱乐部评议活动的邀请时,哪怕是周末,哪怕要占用一整天,他也会如期到场。
“我希望中国新一代的年轻人是璀璨的,是闪耀的,是向阳而生的,是创造未来的。为达此愿,我没齿而无怨言。”
(科学人)
多数人对于太阳的感情都因温度和环境而不断变化,“冬喜夏恶”,大致如此。但偏偏就有这样一个人,执着地“爱”太阳长达半个世纪,始终如一。在他眼中,无论是“黑子耀斑”还是“磁暴极光”,都是太阳偶尔迸发的“小情绪”,他极其乐于也擅于执笔将其转化为可读、可讲的科学道理。
他叫汪景琇,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他已经“追”太阳近一生。如今他年过耄耋,依然在太阳物理学的科普一线,笑意盈盈地告诉每位向他提出问题的人:太阳活动密切影响着人类家园。
笑眯眯的“电子爷爷”
“太阳常常在微笑,但偶尔也会烦闷、暴躁甚至狂怒。”“极光其实就像太阳打个了喷嚏。”……在社交平台上疯狂圈粉数十万,汪景琇十分擅长回答各类脑洞大开、奇奇怪怪的科学问题。即便是懵懂孩童向他提出诸如“太阳是不是个气球?太阳会呼吸吗?存在第二个太阳吗?太阳的寿命是多少?”之类的问题,这位科学巨匠也总是笑眯眯地在视频中作出深入浅出的科普和解答,并且会在视频封面亲切地标注上“答小朋友提问”几个字。
汪景琇成长于读书氛围浓厚的家庭,很小就展现出读书方面的天赋,且奋学笃行,以汲取知识为最大欢喜。1963年,19岁的汪景琇顺利考上了北京大学(简称“北大”),实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梦想。而彼时他想,“要当科学家”是第二个梦想。
汪景琇大学毕业后,在1970年3月被分配到了辽宁抚顺清原。此后长达8年的时间里,汪景琇先后在这里专心做一名农村中学教员和气象站观测员。1978年,汪景琇顺利考上了北京天文台的硕士研究生。此后,汪景琇又攻读了博士研究生,终顺利留在中国科学院当研究员,从小立下的“当科学家”的梦想终成现实。
“顶天立地”的中国学者
“银河中三千亿颗恒星,太阳只是极其普通的一个。但是越是普通,它越重要。为什么?因为研究了太阳之后就会知道恒星是什么样的。”在一次给学生的科普讲座中,汪景琇分享了太阳研究的意义。
而研究生时期的汪景琇,其实也就如太阳一般“普通”。首先,与太阳研究的结缘只是汪景琇凭直觉的一次选择。“考上硕士研究生之后,因为我对恒星、太阳、星系、宇宙学都不太了解,只觉得太阳离我们近一点,再加上之前在农村做过5年的气象员,觉得太阳跟天气、气候关系比较密切,所以就选了太阳物理。”
1983年,汪景琇决意开拓国际视野,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学。“其实当年我们国家的太阳物理学发展还是相对比较落后的,国际上传播的成果和数据也比较少,但我就憋着一口气,我想证明我们中国学者一点儿不比别人差!”汪院士说到也做到了。后来,他成功测量出了太阳表面最小可测磁元的磁通量,并和导师史忠先先生一起为加州理工学院的磁像仪做了定标,借助加州理工学院先进的观测设备观测太阳。访学结束后,汪景琇还进一步开展了“日不落的联测”等研究活动,且组织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专门学术会议,使中国的太阳物理研究逐渐走向国际前沿。
“没齿而无怨言”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汪景琇的白发与皱纹在一日日的观测、研究中悄然生长,转眼他也来到了“应该退休”的年纪。但科学没有终点,奋斗更无尽头。于是这位矍铄老者开始将目光投向了科普教育。
汪景琇不止一次提及,自己对科普工作的责任感多源自恩师王绶琯院士的影响。1999年,王绶琯倡议并联合60位著名科学家发起成立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致力于培养“明天杰出科学家”。“当我看到已经90多岁高龄的敬爱的导师,仍然参加青少年俱乐部‘科技实践’的评议活动和俱乐部委员会的会议,让我感到非常惭愧。”汪景琇如是说。此后在接到俱乐部评议活动的邀请时,哪怕是周末,哪怕要占用一整天,他也会如期到场。
“我希望中国新一代的年轻人是璀璨的,是闪耀的,是向阳而生的,是创造未来的。为达此愿,我没齿而无怨言。”
(科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