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文章详情
张哲侨:与科学共舞 与梦想同行
来源:青少年创新科技网 时间:2024-11-28

  张哲侨,山西省科技馆的一名资深辅导员。2017年6月,代表山西省科学技术馆参加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科技馆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五届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获东部赛区一等奖、决赛二等奖;2018年9月,在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联合主办的第四届科普场馆教育活动展评中获一等奖;2019年,他在第六届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中再次展现非凡实力,凭借个人赛项目的出色表现荣获金牌,并获得“全国科技馆金牌辅导员”的称号。然而,他并未因此停下脚步,而是不断挑战新的领域和科普形式。

639396263e64e575016b55009505ea5.jpg

张哲侨在“科技馆进校园”活动中为学生们进行科普讲解。

  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以下简称“大赛”)每两年举办一届,今年,山西省科技馆团队在第八届大赛上实现了“所有项目一等奖”的全胜佳绩。张哲侨与同事们带回了科学实验和科普剧两个项目的一等奖,实现了科普创新的重大突破。

  这次比赛成绩的突破源于张哲侨在工作中不断开拓新领域。从2021年起,他开始专注于科学实验和科普剧项目。

  尽管以往在个人展品辅导赛上屡获一等奖,但这一次,他决定跳出“舒适圈”,向自己过去不擅长的实验项目发起挑战。“作为文科生,我的理科知识相对薄弱,理解起来不如理科生轻松,但我一直在努力学习科学实验的设计创作与动手操作。”张哲侨坦言,他与团队共同探讨实验创意,力求将这些创意转化为舞台呈现效果强的实验表演。

  今年,张哲侨和同事凭借实验项目“隐之密”获得第八届大赛全国总决赛科学实验项目一等奖。该实验以柱镜光栅材料为基础,灵感源于2023年山西省一名高中老师在短视频平台展示的“隐身”实验。张哲侨与同事在此基础上加以改造,将实验现象放大至适合舞台展示的效果,增强了实验的趣味性和观赏性。

  科普剧是张哲侨探索的另一个新方向。他痴迷于演绎科学家故事,通过生动的表演向公众传递科学精神。今年,张哲侨与团队演绎的科普剧《要走的路》同样在第八届大赛中斩获一等奖。该剧以歌舞的形式再现赵忠尧、沈善炯等多位科学家的奋斗历程,还穿插了反派角色,情节跌宕起伏,触动观众心弦。他们特别邀请戏剧老师进行剧本改编和舞台排演,使得整部剧充满了艺术感染力。

  为了让表演更打动人心,张哲侨和团队不断根据观众的反馈调整剧本细节,优化情节和实验现象的呈现。张哲侨说:“我们演出后会回访观众,特别是孩子们。如果观众觉得某处难懂或不够有趣,我们就去改进,确保演出既有震撼力又能传达科学知识。”

  比赛只是检验工作的一个环节,作为一名科技馆辅导员,张哲侨最重要的是将科普精品带给更多人。多年来张哲侨积极参与“科技馆进校园”项目,常年深入偏远地区,将科学实验、科普剧和科学秀带到这些地方,为当地的孩子们打开科学世界的大门。他表示:“偏远地区的孩子很少有机会看到这样有趣的科学表演,我们希望让科学触手可及。”这些科普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校园生活,还让他们对科学充满了探索欲。与此同时,张哲侨也像学生一样,谦虚认真地学习其他科技馆的优秀作品,从中汲取经验和灵感,不断创新,为公众提供更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

  除了线下的科普教育,张哲侨和团队还开发了大量的线上科普课程。他们通过每个月的“居家小实验”和“科学阅读会”等主题内容,为公众提供精彩的线上科普课程。张哲侨是团队中第一个熟练运用剪辑工具制作课程视频的辅导员,他用实际行动带动团队一起完成课程开发。这些线上内容通过山西省科技馆的微信公众号对外发布,广受好评。张哲侨回忆:“有时我们甚至在家里的白墙前模拟科技馆展品的讲解,尽力将科学内容呈现得生动有趣。”

  近年来,张哲侨参与了“科学有约”系列活动,致力于推广科学家精神。他和同事开发了多种课程和讲解内容,如讲述“黄土恋人”刘东升和“北斗之父”杨长风的科学成就。他们还加入全国科技馆联合行动,前往青海等地进行科学家精神宣讲。

  此外,张哲侨和团队利用寒暑假和周末时间,在山西省科技馆多功能报告厅为观众带来科学实验和科普剧演出。这些演出不仅展示了他们在比赛中的成果,还为公众提供了难忘的科普体验。他说:“我们致力于将比赛内容打磨成精品,更好地服务于观众。”

  张哲侨始终秉持热爱钻研的精神,无论是实验现象的呈现,还是剧本的创作与演绎,他都力求做到最好。他将这些年积累的经验转化为科普动力,带领团队在科普创作和演出中不断突破。他说:“科普是一项需要不断创新和探索的事业,我们会持续努力,让科学变得更生动、更有趣,让更多人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本报记者 薛映丰 赵锟)

  张哲侨,山西省科技馆的一名资深辅导员。2017年6月,代表山西省科学技术馆参加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科技馆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五届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获东部赛区一等奖、决赛二等奖;2018年9月,在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联合主办的第四届科普场馆教育活动展评中获一等奖;2019年,他在第六届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中再次展现非凡实力,凭借个人赛项目的出色表现荣获金牌,并获得“全国科技馆金牌辅导员”的称号。然而,他并未因此停下脚步,而是不断挑战新的领域和科普形式。

639396263e64e575016b55009505ea5.jpg

张哲侨在“科技馆进校园”活动中为学生们进行科普讲解。

  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以下简称“大赛”)每两年举办一届,今年,山西省科技馆团队在第八届大赛上实现了“所有项目一等奖”的全胜佳绩。张哲侨与同事们带回了科学实验和科普剧两个项目的一等奖,实现了科普创新的重大突破。

  这次比赛成绩的突破源于张哲侨在工作中不断开拓新领域。从2021年起,他开始专注于科学实验和科普剧项目。

  尽管以往在个人展品辅导赛上屡获一等奖,但这一次,他决定跳出“舒适圈”,向自己过去不擅长的实验项目发起挑战。“作为文科生,我的理科知识相对薄弱,理解起来不如理科生轻松,但我一直在努力学习科学实验的设计创作与动手操作。”张哲侨坦言,他与团队共同探讨实验创意,力求将这些创意转化为舞台呈现效果强的实验表演。

  今年,张哲侨和同事凭借实验项目“隐之密”获得第八届大赛全国总决赛科学实验项目一等奖。该实验以柱镜光栅材料为基础,灵感源于2023年山西省一名高中老师在短视频平台展示的“隐身”实验。张哲侨与同事在此基础上加以改造,将实验现象放大至适合舞台展示的效果,增强了实验的趣味性和观赏性。

  科普剧是张哲侨探索的另一个新方向。他痴迷于演绎科学家故事,通过生动的表演向公众传递科学精神。今年,张哲侨与团队演绎的科普剧《要走的路》同样在第八届大赛中斩获一等奖。该剧以歌舞的形式再现赵忠尧、沈善炯等多位科学家的奋斗历程,还穿插了反派角色,情节跌宕起伏,触动观众心弦。他们特别邀请戏剧老师进行剧本改编和舞台排演,使得整部剧充满了艺术感染力。

  为了让表演更打动人心,张哲侨和团队不断根据观众的反馈调整剧本细节,优化情节和实验现象的呈现。张哲侨说:“我们演出后会回访观众,特别是孩子们。如果观众觉得某处难懂或不够有趣,我们就去改进,确保演出既有震撼力又能传达科学知识。”

  比赛只是检验工作的一个环节,作为一名科技馆辅导员,张哲侨最重要的是将科普精品带给更多人。多年来张哲侨积极参与“科技馆进校园”项目,常年深入偏远地区,将科学实验、科普剧和科学秀带到这些地方,为当地的孩子们打开科学世界的大门。他表示:“偏远地区的孩子很少有机会看到这样有趣的科学表演,我们希望让科学触手可及。”这些科普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校园生活,还让他们对科学充满了探索欲。与此同时,张哲侨也像学生一样,谦虚认真地学习其他科技馆的优秀作品,从中汲取经验和灵感,不断创新,为公众提供更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

  除了线下的科普教育,张哲侨和团队还开发了大量的线上科普课程。他们通过每个月的“居家小实验”和“科学阅读会”等主题内容,为公众提供精彩的线上科普课程。张哲侨是团队中第一个熟练运用剪辑工具制作课程视频的辅导员,他用实际行动带动团队一起完成课程开发。这些线上内容通过山西省科技馆的微信公众号对外发布,广受好评。张哲侨回忆:“有时我们甚至在家里的白墙前模拟科技馆展品的讲解,尽力将科学内容呈现得生动有趣。”

  近年来,张哲侨参与了“科学有约”系列活动,致力于推广科学家精神。他和同事开发了多种课程和讲解内容,如讲述“黄土恋人”刘东升和“北斗之父”杨长风的科学成就。他们还加入全国科技馆联合行动,前往青海等地进行科学家精神宣讲。

  此外,张哲侨和团队利用寒暑假和周末时间,在山西省科技馆多功能报告厅为观众带来科学实验和科普剧演出。这些演出不仅展示了他们在比赛中的成果,还为公众提供了难忘的科普体验。他说:“我们致力于将比赛内容打磨成精品,更好地服务于观众。”

  张哲侨始终秉持热爱钻研的精神,无论是实验现象的呈现,还是剧本的创作与演绎,他都力求做到最好。他将这些年积累的经验转化为科普动力,带领团队在科普创作和演出中不断突破。他说:“科普是一项需要不断创新和探索的事业,我们会持续努力,让科学变得更生动、更有趣,让更多人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本报记者 薛映丰 赵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