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心理健康中心守护着学生的心理健康,这里的老师用专业的知识和无私的关心呵护着一位位学生的健康,托举着一个个小家庭的幸福。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心理健康中心主任李婷婷就是这样一位心理健康教育者,她保持着热情和初心,潜心耕耘在心理健康教育这块田地里,为学生的身心健康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光和热。
课堂上,李婷婷生动地传授着心理健康的知识。课堂外,她温柔耐心地帮助学生解决心中的困惑。为了不辜负学生对自己的热爱与尊重,她不断在心理教育工作中进行探索与思考,提高教学水平。
“学习焦虑,其实是每个学生都会经历的心理状态,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对待它。”对于学生常见的焦虑情绪,李婷婷表示,适度的焦虑并非坏事,反倒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使他们更专注于学习。然而,如果对焦虑的存在感到过分焦虑,反而会形成对焦虑的二次焦虑。
“我经常对学生说,焦虑的存在是正常的。适度焦虑表明你在意学习,要学会接纳它。”李婷婷说,应当学会觉察自己的焦虑程度,比如通过自我打分来判断焦虑是否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如果焦虑只是偶尔影响心情,那就不需要过度担心,但如果已经干扰到睡眠和专注力,就要引起重视。”
李婷婷不仅善倾听,更极具同理心,她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为学生着想、排忧解难。在她看来,与学生有效沟通的关键不是单纯讲道理,而是共情。
“现在的孩子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他们更需要的是平等对话而非已经看过、听过很多次的‘大道理’,老师直接讲道理,往往难以奏效。”她分享了一次班主任沙龙活动的经验,一位老师提到学生们不再轻易接受“说教”,这让李婷婷感触颇深。她认为,突破说理困境的第一步,是在情感上与学生建立更和谐、更亲密的联系,倾听并接纳他们的感受,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做一个梳理或许比直接评判更易于让学生接受。
多年来,李婷婷深耕心理健康教育领域,除了负责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和指导,还带领团队开发建设了一整套心理教育体系。
“我们的工作不止于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更要让他们掌握管理情绪、应对压力的能力。”在李婷婷的带领下,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心理健康中心推出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课程和活动,包括定制课堂、团体辅导、心理剧录制、心理画展览等。这些创新性举措使心理健康教育打破传统咨询室束缚,更加呵护每一位学生的校园生活。
近年来,李婷婷积极推动教师培训工作,帮助他们掌握心理学工具,提升与学生的互动质量。“班主任是和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人,如果他们能运用更多心理学方法,效果会更好。”李婷婷表示,学校计划在心理班会、教师心理健康课程等方面进一步拓展。“我们希望通过辐射式的心理教育,让更多教师掌握心理干预技能,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此外,李婷婷带领团队老师每年都围绕“5·25心理健康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心理剧、心理游园会等。去年,李婷婷和同事赵鹤岚带领的心理社团根据经典心理科普读物《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改编创作了同名心理科普剧,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幽默的表达,让学生们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该剧在太原市的心理主题活动中获得众多好评。
“心理教育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互动的。”李婷婷坚信,只有学校、家庭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帮助孩子们走出心理困境,健康成长。其中,家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婷婷介绍,很多来寻求帮助的学生其实是因为家庭沟通出现了问题。一些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其他方面的交流,导致孩子在家里缺乏情感支持。孩子渴望感受到父母不仅关注结果,更关心他们的付出和成长过程。有的学生说,在自己父母眼里,自己一无是处。这种自我价值感的缺失,极容易让孩子产生心理问题。
为此,李婷婷积极与家长沟通,希望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而不是只问学习情况,要更多地分享一些日常琐事,甚至是无关学习的“废话”。“孩子努力了,哪怕成绩暂时没有提升,也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正向反馈。”李婷婷建议家长这样去做。
在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积累过程中,李婷婷和她的团队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为他们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他们用爱与专业,为更多学生点亮了前行道路上的灯塔。
(本报记者 赵锟 薛映丰)
校园心理健康中心守护着学生的心理健康,这里的老师用专业的知识和无私的关心呵护着一位位学生的健康,托举着一个个小家庭的幸福。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心理健康中心主任李婷婷就是这样一位心理健康教育者,她保持着热情和初心,潜心耕耘在心理健康教育这块田地里,为学生的身心健康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光和热。
课堂上,李婷婷生动地传授着心理健康的知识。课堂外,她温柔耐心地帮助学生解决心中的困惑。为了不辜负学生对自己的热爱与尊重,她不断在心理教育工作中进行探索与思考,提高教学水平。
“学习焦虑,其实是每个学生都会经历的心理状态,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对待它。”对于学生常见的焦虑情绪,李婷婷表示,适度的焦虑并非坏事,反倒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使他们更专注于学习。然而,如果对焦虑的存在感到过分焦虑,反而会形成对焦虑的二次焦虑。
“我经常对学生说,焦虑的存在是正常的。适度焦虑表明你在意学习,要学会接纳它。”李婷婷说,应当学会觉察自己的焦虑程度,比如通过自我打分来判断焦虑是否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如果焦虑只是偶尔影响心情,那就不需要过度担心,但如果已经干扰到睡眠和专注力,就要引起重视。”
李婷婷不仅善倾听,更极具同理心,她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为学生着想、排忧解难。在她看来,与学生有效沟通的关键不是单纯讲道理,而是共情。
“现在的孩子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他们更需要的是平等对话而非已经看过、听过很多次的‘大道理’,老师直接讲道理,往往难以奏效。”她分享了一次班主任沙龙活动的经验,一位老师提到学生们不再轻易接受“说教”,这让李婷婷感触颇深。她认为,突破说理困境的第一步,是在情感上与学生建立更和谐、更亲密的联系,倾听并接纳他们的感受,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做一个梳理或许比直接评判更易于让学生接受。
多年来,李婷婷深耕心理健康教育领域,除了负责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和指导,还带领团队开发建设了一整套心理教育体系。
“我们的工作不止于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更要让他们掌握管理情绪、应对压力的能力。”在李婷婷的带领下,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心理健康中心推出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课程和活动,包括定制课堂、团体辅导、心理剧录制、心理画展览等。这些创新性举措使心理健康教育打破传统咨询室束缚,更加呵护每一位学生的校园生活。
近年来,李婷婷积极推动教师培训工作,帮助他们掌握心理学工具,提升与学生的互动质量。“班主任是和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人,如果他们能运用更多心理学方法,效果会更好。”李婷婷表示,学校计划在心理班会、教师心理健康课程等方面进一步拓展。“我们希望通过辐射式的心理教育,让更多教师掌握心理干预技能,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此外,李婷婷带领团队老师每年都围绕“5·25心理健康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心理剧、心理游园会等。去年,李婷婷和同事赵鹤岚带领的心理社团根据经典心理科普读物《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改编创作了同名心理科普剧,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幽默的表达,让学生们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该剧在太原市的心理主题活动中获得众多好评。
“心理教育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互动的。”李婷婷坚信,只有学校、家庭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帮助孩子们走出心理困境,健康成长。其中,家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婷婷介绍,很多来寻求帮助的学生其实是因为家庭沟通出现了问题。一些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其他方面的交流,导致孩子在家里缺乏情感支持。孩子渴望感受到父母不仅关注结果,更关心他们的付出和成长过程。有的学生说,在自己父母眼里,自己一无是处。这种自我价值感的缺失,极容易让孩子产生心理问题。
为此,李婷婷积极与家长沟通,希望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而不是只问学习情况,要更多地分享一些日常琐事,甚至是无关学习的“废话”。“孩子努力了,哪怕成绩暂时没有提升,也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正向反馈。”李婷婷建议家长这样去做。
在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积累过程中,李婷婷和她的团队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为他们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他们用爱与专业,为更多学生点亮了前行道路上的灯塔。
(本报记者 赵锟 薛映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