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文章详情
郭清:深耕气象科普的“行者”
来源:青少年创新科技网 时间:2024-12-18

  在科技日新月异、对自然探索不断深入的当代社会,气象科学作为一门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且对地球生态系统有着深远影响的学科,其科普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太原市实验小学科学教师郭清自2015年创立太原市实验小学红领巾气象站起,便以坚定的决心踏上了十年的气象科普传播之路,专注于在小学生群体中播撒气象科学的种子,致力于培育学生对气象知识的热爱与探索精神,意义深远。

IMG_20241010_103623.jpg

  根基稳固方能枝繁叶茂,气象知识科普乃是整个小学生气象科普教育大厦的基石。郭清在开启这一教育征程时,精准锁定基础知识传授这一关键环节。课堂上,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直观的图表以及趣味盎然的动画演示,深入浅出地讲解大气环流、气象要素变化等复杂内容。同时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定期带领学生们走进气象站。在气象站内,学生们亲眼目睹并亲手操作各类气象观测仪器,如百叶箱中的温度计、湿度计,感受气温与湿度的微妙变化;转动风向标,直观理解风向的测定原理;用量筒承接雨水,记录降水量数据。通过这样一次次的亲身体验,学生们不仅牢牢掌握了气象观测的基本技能,更在实践中深刻领悟了气象知识的内涵与应用价值,为他们进一步深入探索气象科学世界筑牢了根基。

  教育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的动态过程,郭清积极投身于气象自主课程的研发与推广工作。深入研究小学教育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大纲,紧密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与兴趣特点,精心设计出一套独具特色的气象自主课程。低年级课程侧重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常见气象现象,如彩虹的形成、风霜雨雪的特征等,激发他们对气象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高年级课程则逐步深入到气象科学的核心领域,如气象灾害的成因与防御、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应对策略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采用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案例分析等多元化教学手段。

  为充分利用假期时间,打破学习的时空局限,郭清开创性地推出了《假期气象网络15分钟课程》。在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线上教育资源日益丰富的时代背景下,这一创新举措为小学生气象科普教育开辟了新的路径。每节课程的时长虽然仅有15分钟,但内容却涵盖了气象科学的各个领域。课程既有对气象热点事件的深度解读,如台风的形成与路径预测、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极端天气现象分析等,帮助学生们了解气象科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又有对气象科学前沿研究成果的通俗介绍。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假期安排学习进度,自由灵活地选择课程学习时间与内容,通过电脑、平板或手机等随时随地开启气象知识学习之旅。这种便捷高效、寓教于乐的网络课程学习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在假期中对气象科学的学习热情与自主探索的动力,使气象科普教育在假期得以延续与深化,实现了学习时间与空间的无缝衔接。

  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路径,郭清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气象活动。在校内,定期举办气象观测大赛,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学生们运用在气象站所学的观测技能,在规定时间内对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进行精确测量与记录,并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绘制气象要素变化图表,撰写观测报告。在郭清悉心指导与学生们的积极努力下,学校在气象科普教育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与荣誉。在中国气象学会组织的校园气象科学展评活动和山西省气象学会组织的“三维时空杯”山西气象科普作品创作大赛“浅海杯”气象科普讲解大赛等各类评选与竞赛活动中,郭清带领的团队凭借出色的气象科普教育工作成效,让学校荣获全国优秀基地校、山西省优秀基地校称号,郭清也多次被评为全国优秀辅导教师和山西省优秀科技辅导员。学生们更是在这些活动中崭露头角,其中三十余名学生在中国气象学会组织的竞赛中斩获一等奖、二等奖、优秀奖,百余名学生的文章频繁发表在《气象知识》《少年发明与创造》《我们爱科学》等专业杂志上,这些发表的文章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星星,在气象科普教育的星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吸引着更多的小学生关注气象科学、热爱气象科学。

  校园内的实验田是郭清开展气象科普教育的又一宝藏资源。她精心打造了《二十四节气校园农业田实验课》,从播种时节对土壤温度、湿度的监测与调控,到作物生长期间对光照、降水等气象要素的记录与分析,再到收获季节对气象因素影响农作物产量与品质的总结与反思,学生们全程参与其中。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将气象知识学以致用,更培养了他们的劳动意识、实践能力与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实现了气象科学与农业科学的跨学科融合,拓宽了学生们知识视野与综合素质的培养途径。

  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感受气象科学的博大精深与广泛应用,郭清积极联动全省各大场馆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气象活动。与中国气象学会、山西省气象学会紧密合作,邀请知名气象专家学者走进校园,举办气象科普讲座与学术交流活动。专家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案例,为学生们讲解气象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前沿技术应用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同时,组织学生们走出校园,前往山西省科技馆、山西博物院、山西自然博物馆、太原博物馆等省内知名场馆进行实地参观学习。这些场馆联动活动,整合了全省优质的科普教育资源,为学生们搭建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气象科普学习平台,让他们在不同的文化与科学场景中,深刻感受气象科学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与重要价值,从而更加坚定地投身于气象科学的探索与学习之中。

  郭清在深耕本校气象科普教育的同时,还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成为山西省气象学会的气象科普宣传员。她充分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不辞辛劳地为其他团体和单位义务提供气象讲解服务。郭清的这一行为,不仅展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高尚师德与社会责任感,更扩大了气象科普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带动了更多的社会力量关注与支持气象科普事业。

  郭清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构建了涵盖气象知识科普、自主课程开发、网络课程创新、气象活动开展、实验田课程融合以及场馆联动拓展等多个维度的气象科普教育体系,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推动气象科普教育的社会化传播,为小学生们开启了一扇通往气象科学广阔天地的大门。在未来的教育征程中,郭清将以身作则,照亮更多教育工作者前行的道路,激励他们投身于气象科普教育事业,为培育具有科学素养、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青少年而不懈努力,让气象科学的种子在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推动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与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报记者 常雅丽)

  在科技日新月异、对自然探索不断深入的当代社会,气象科学作为一门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且对地球生态系统有着深远影响的学科,其科普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太原市实验小学科学教师郭清自2015年创立太原市实验小学红领巾气象站起,便以坚定的决心踏上了十年的气象科普传播之路,专注于在小学生群体中播撒气象科学的种子,致力于培育学生对气象知识的热爱与探索精神,意义深远。

IMG_20241010_103623.jpg

  根基稳固方能枝繁叶茂,气象知识科普乃是整个小学生气象科普教育大厦的基石。郭清在开启这一教育征程时,精准锁定基础知识传授这一关键环节。课堂上,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直观的图表以及趣味盎然的动画演示,深入浅出地讲解大气环流、气象要素变化等复杂内容。同时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定期带领学生们走进气象站。在气象站内,学生们亲眼目睹并亲手操作各类气象观测仪器,如百叶箱中的温度计、湿度计,感受气温与湿度的微妙变化;转动风向标,直观理解风向的测定原理;用量筒承接雨水,记录降水量数据。通过这样一次次的亲身体验,学生们不仅牢牢掌握了气象观测的基本技能,更在实践中深刻领悟了气象知识的内涵与应用价值,为他们进一步深入探索气象科学世界筑牢了根基。

  教育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的动态过程,郭清积极投身于气象自主课程的研发与推广工作。深入研究小学教育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大纲,紧密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与兴趣特点,精心设计出一套独具特色的气象自主课程。低年级课程侧重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常见气象现象,如彩虹的形成、风霜雨雪的特征等,激发他们对气象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高年级课程则逐步深入到气象科学的核心领域,如气象灾害的成因与防御、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应对策略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采用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案例分析等多元化教学手段。

  为充分利用假期时间,打破学习的时空局限,郭清开创性地推出了《假期气象网络15分钟课程》。在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线上教育资源日益丰富的时代背景下,这一创新举措为小学生气象科普教育开辟了新的路径。每节课程的时长虽然仅有15分钟,但内容却涵盖了气象科学的各个领域。课程既有对气象热点事件的深度解读,如台风的形成与路径预测、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极端天气现象分析等,帮助学生们了解气象科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又有对气象科学前沿研究成果的通俗介绍。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假期安排学习进度,自由灵活地选择课程学习时间与内容,通过电脑、平板或手机等随时随地开启气象知识学习之旅。这种便捷高效、寓教于乐的网络课程学习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在假期中对气象科学的学习热情与自主探索的动力,使气象科普教育在假期得以延续与深化,实现了学习时间与空间的无缝衔接。

  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路径,郭清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气象活动。在校内,定期举办气象观测大赛,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学生们运用在气象站所学的观测技能,在规定时间内对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进行精确测量与记录,并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绘制气象要素变化图表,撰写观测报告。在郭清悉心指导与学生们的积极努力下,学校在气象科普教育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与荣誉。在中国气象学会组织的校园气象科学展评活动和山西省气象学会组织的“三维时空杯”山西气象科普作品创作大赛“浅海杯”气象科普讲解大赛等各类评选与竞赛活动中,郭清带领的团队凭借出色的气象科普教育工作成效,让学校荣获全国优秀基地校、山西省优秀基地校称号,郭清也多次被评为全国优秀辅导教师和山西省优秀科技辅导员。学生们更是在这些活动中崭露头角,其中三十余名学生在中国气象学会组织的竞赛中斩获一等奖、二等奖、优秀奖,百余名学生的文章频繁发表在《气象知识》《少年发明与创造》《我们爱科学》等专业杂志上,这些发表的文章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星星,在气象科普教育的星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吸引着更多的小学生关注气象科学、热爱气象科学。

  校园内的实验田是郭清开展气象科普教育的又一宝藏资源。她精心打造了《二十四节气校园农业田实验课》,从播种时节对土壤温度、湿度的监测与调控,到作物生长期间对光照、降水等气象要素的记录与分析,再到收获季节对气象因素影响农作物产量与品质的总结与反思,学生们全程参与其中。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将气象知识学以致用,更培养了他们的劳动意识、实践能力与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实现了气象科学与农业科学的跨学科融合,拓宽了学生们知识视野与综合素质的培养途径。

  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感受气象科学的博大精深与广泛应用,郭清积极联动全省各大场馆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气象活动。与中国气象学会、山西省气象学会紧密合作,邀请知名气象专家学者走进校园,举办气象科普讲座与学术交流活动。专家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案例,为学生们讲解气象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前沿技术应用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同时,组织学生们走出校园,前往山西省科技馆、山西博物院、山西自然博物馆、太原博物馆等省内知名场馆进行实地参观学习。这些场馆联动活动,整合了全省优质的科普教育资源,为学生们搭建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气象科普学习平台,让他们在不同的文化与科学场景中,深刻感受气象科学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与重要价值,从而更加坚定地投身于气象科学的探索与学习之中。

  郭清在深耕本校气象科普教育的同时,还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成为山西省气象学会的气象科普宣传员。她充分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不辞辛劳地为其他团体和单位义务提供气象讲解服务。郭清的这一行为,不仅展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高尚师德与社会责任感,更扩大了气象科普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带动了更多的社会力量关注与支持气象科普事业。

  郭清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构建了涵盖气象知识科普、自主课程开发、网络课程创新、气象活动开展、实验田课程融合以及场馆联动拓展等多个维度的气象科普教育体系,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推动气象科普教育的社会化传播,为小学生们开启了一扇通往气象科学广阔天地的大门。在未来的教育征程中,郭清将以身作则,照亮更多教育工作者前行的道路,激励他们投身于气象科普教育事业,为培育具有科学素养、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青少年而不懈努力,让气象科学的种子在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推动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与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报记者 常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