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原市永乐苑阳光双语小学,有这样一位特别的老师,他用自己的热情和智慧,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学世界的大门。他就是张华,一个从汉语言专业转行到科学教育,却在科学教育领域大放异彩的优秀教师。
从2009年开始,张华就踏上了科学从教之路。虽然专业不对口,但因为热爱,所以干劲十足。为了能够带给学生更专业更先进的知识,他花费大量时间去自学。“书是最好的老师,我看的书比较多,有《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的书籍,还有和青少年发明创新相关的杂志。”张华说,除了书之外,抖音、百度、还有一些官方网站,都是很好的教辅资源。他不仅自己看,还推荐给学生看。
“学习科学,不仅仅是学书本上的知识,更要学习创新的思维,在生活中发现科学,用科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张华常常这样说。据他介绍,该校的科学课程比其他学校的课时要多,其中多出来的一节课,就是专门给学生讲发明创新。不仅如此,他和学校9名科学老师还分别负责一个校队,带领孩子们进行发明创造。
提起自己所带的校队,张华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我那个校队里有30多个孩子,基本上以四、五、六年级的孩子为主。每个周二的下午,我们利用有70分钟的一个大课间活动,专门给孩子们讲发明创新课,围绕发明创新的方法给学生授课,如焦点法、辐射法、附加法、头脑风暴法等,运用以上这些方法,再结合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让孩子们去思考如何进行发明创造。之前学校很多申请了国家专利的作品都是科技创新校队里的孩子发明的。”
高嘉君,一个让张华引以为豪的学生,就是在这个校队里找到了自己的创新之路。他发明的带凸起的讲台,从盲道和交通信号灯中获得灵感,用触觉和视觉双重标识提醒教师已经走到讲台边缘。这一发明,不仅解决了老师们在讲台上书写时可能掉落讲台的问题,还荣获了国家专利,并在多项比赛中获奖。
除了高嘉君,还有许许多多像他一样在科技创新道路上不断探索的学生,他们的名字和作品,张华如数家珍。甚至连他们发明的过程和作品的细节,张华都能记忆犹新。可开合的共享单车座位、一种测拉力鱼竿、带救生绳索的救生书包、不会破损的薯片包装……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学生们的智慧和汗水,也见证着张华对科学教育的执着追求。
“之前166班的李世博发明了一种防冰雹的充气式车衣,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张华介绍,那个孩子看见特大冰雹把汽车都砸坏了,就把发现的这个问题带到课上讨论。在张华的引导下,李世博意识到气囊可以对车体起到保护作用,就设计了一种专门保护汽车的充气式车衣。车衣是双层充气的,结实耐用、缓冲效果好,对石子、高空坠物、冰雹等都能起到有效防护。不需要的时候,还可以抽掉空气,将车衣折起来放在后备箱。除了防冰雹,这款车衣还衍生出了其他功能。因为车衣可以隔温,汽车内部就不会出现夏天太热、冬天太冷的问题。
张华课上经常对学生说:“要细心发现生活中不方便、不顺手、不科学、不合理、不安全的地方。”他认为,教师应该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们在校队学习了发明创新的方法后,要在生活当中积极实践,就发现问题开展广泛的讨论,讨论之后查阅资料,并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有时候发明创造需要灵感和时间的积累,即使暂时解决不了问题,也可以先存着,等灵感来临时再解决。”张华讲述了一个孩子设计了底部易撕条的洗发水瓶的过程。这个孩子发现了洗发水用到快完的时候就不好倒出来的问题,和同学们讨论了很久都没有找到解决方案,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他偶然看到爸爸撕烟盒的包装时,突然有了灵感,设计了底部易撕条的洗发水瓶。这个设计使得洗发水瓶在用到不多的时候,可以从底部一撕,整个盖子就打开了,想怎么倒就怎么倒,一点儿也不浪费。这个创意后来甚至被应用到了牙膏上,解决了牙膏最后挤不干净浪费的问题。
十年磨一剑,从2014年到2024年,他的学生已经取得60项国家专利,其中4项发明、4项外观设计、50多项实用新型。学校也一路高歌猛进被授予“全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山西省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示范学校”。学生还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科技类的比赛,如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学校内部的校级比赛等,均获奖项。张华也两次被评为太原市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优秀辅导教师。
面对荣誉,张华不骄不躁,继续深耕科学教育,寻找学生存在的不足,帮助学生取得更大进步。“学生的动脑能力已经比较强了,但是动手能力还不是很强。”张华举例,有学生设计了一个作品——单向行驶的减速带,正常行驶的车辆经过时,减速带就会被压下去,逆向行驶的车辆遇到减速带就会被卡住,无法过去。做模型时,学生选用的材料是皮筋,但张华觉得换一种材料效果会更好。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张华带领学生们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然而,科技创新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国家知识产权申报更加严格打击学生创新积极性的问题,以及部分家长的不理解,张华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坚定的态度。他鼓励孩子们:“参加比赛,最重要的是过程,是那份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他也积极与家长沟通,努力让他们理解科技创新对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话,也是张华最喜欢的一句话。每次课程结束,他都会用这句话给孩子们传递“发明无处不在”的思想,勉励孩子们要时刻保持对生活的敏感和好奇心,善于从日常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方案。多年来,张华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者——不仅传授知识,更点燃梦想;不仅关注当下,更引领未来。
(常雅丽)
在太原市永乐苑阳光双语小学,有这样一位特别的老师,他用自己的热情和智慧,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学世界的大门。他就是张华,一个从汉语言专业转行到科学教育,却在科学教育领域大放异彩的优秀教师。
从2009年开始,张华就踏上了科学从教之路。虽然专业不对口,但因为热爱,所以干劲十足。为了能够带给学生更专业更先进的知识,他花费大量时间去自学。“书是最好的老师,我看的书比较多,有《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的书籍,还有和青少年发明创新相关的杂志。”张华说,除了书之外,抖音、百度、还有一些官方网站,都是很好的教辅资源。他不仅自己看,还推荐给学生看。
“学习科学,不仅仅是学书本上的知识,更要学习创新的思维,在生活中发现科学,用科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张华常常这样说。据他介绍,该校的科学课程比其他学校的课时要多,其中多出来的一节课,就是专门给学生讲发明创新。不仅如此,他和学校9名科学老师还分别负责一个校队,带领孩子们进行发明创造。
提起自己所带的校队,张华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我那个校队里有30多个孩子,基本上以四、五、六年级的孩子为主。每个周二的下午,我们利用有70分钟的一个大课间活动,专门给孩子们讲发明创新课,围绕发明创新的方法给学生授课,如焦点法、辐射法、附加法、头脑风暴法等,运用以上这些方法,再结合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让孩子们去思考如何进行发明创造。之前学校很多申请了国家专利的作品都是科技创新校队里的孩子发明的。”
高嘉君,一个让张华引以为豪的学生,就是在这个校队里找到了自己的创新之路。他发明的带凸起的讲台,从盲道和交通信号灯中获得灵感,用触觉和视觉双重标识提醒教师已经走到讲台边缘。这一发明,不仅解决了老师们在讲台上书写时可能掉落讲台的问题,还荣获了国家专利,并在多项比赛中获奖。
除了高嘉君,还有许许多多像他一样在科技创新道路上不断探索的学生,他们的名字和作品,张华如数家珍。甚至连他们发明的过程和作品的细节,张华都能记忆犹新。可开合的共享单车座位、一种测拉力鱼竿、带救生绳索的救生书包、不会破损的薯片包装……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学生们的智慧和汗水,也见证着张华对科学教育的执着追求。
“之前166班的李世博发明了一种防冰雹的充气式车衣,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张华介绍,那个孩子看见特大冰雹把汽车都砸坏了,就把发现的这个问题带到课上讨论。在张华的引导下,李世博意识到气囊可以对车体起到保护作用,就设计了一种专门保护汽车的充气式车衣。车衣是双层充气的,结实耐用、缓冲效果好,对石子、高空坠物、冰雹等都能起到有效防护。不需要的时候,还可以抽掉空气,将车衣折起来放在后备箱。除了防冰雹,这款车衣还衍生出了其他功能。因为车衣可以隔温,汽车内部就不会出现夏天太热、冬天太冷的问题。
张华课上经常对学生说:“要细心发现生活中不方便、不顺手、不科学、不合理、不安全的地方。”他认为,教师应该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们在校队学习了发明创新的方法后,要在生活当中积极实践,就发现问题开展广泛的讨论,讨论之后查阅资料,并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有时候发明创造需要灵感和时间的积累,即使暂时解决不了问题,也可以先存着,等灵感来临时再解决。”张华讲述了一个孩子设计了底部易撕条的洗发水瓶的过程。这个孩子发现了洗发水用到快完的时候就不好倒出来的问题,和同学们讨论了很久都没有找到解决方案,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他偶然看到爸爸撕烟盒的包装时,突然有了灵感,设计了底部易撕条的洗发水瓶。这个设计使得洗发水瓶在用到不多的时候,可以从底部一撕,整个盖子就打开了,想怎么倒就怎么倒,一点儿也不浪费。这个创意后来甚至被应用到了牙膏上,解决了牙膏最后挤不干净浪费的问题。
十年磨一剑,从2014年到2024年,他的学生已经取得60项国家专利,其中4项发明、4项外观设计、50多项实用新型。学校也一路高歌猛进被授予“全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山西省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示范学校”。学生还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科技类的比赛,如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学校内部的校级比赛等,均获奖项。张华也两次被评为太原市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优秀辅导教师。
面对荣誉,张华不骄不躁,继续深耕科学教育,寻找学生存在的不足,帮助学生取得更大进步。“学生的动脑能力已经比较强了,但是动手能力还不是很强。”张华举例,有学生设计了一个作品——单向行驶的减速带,正常行驶的车辆经过时,减速带就会被压下去,逆向行驶的车辆遇到减速带就会被卡住,无法过去。做模型时,学生选用的材料是皮筋,但张华觉得换一种材料效果会更好。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张华带领学生们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然而,科技创新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国家知识产权申报更加严格打击学生创新积极性的问题,以及部分家长的不理解,张华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坚定的态度。他鼓励孩子们:“参加比赛,最重要的是过程,是那份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他也积极与家长沟通,努力让他们理解科技创新对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话,也是张华最喜欢的一句话。每次课程结束,他都会用这句话给孩子们传递“发明无处不在”的思想,勉励孩子们要时刻保持对生活的敏感和好奇心,善于从日常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方案。多年来,张华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者——不仅传授知识,更点燃梦想;不仅关注当下,更引领未来。
(常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