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吴光辉在湖北武汉出生。1977年,他高中毕业下乡,成为了武汉市蔡甸的一名知青。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他每天都要干农活,还在公路、排灌站上当过民工。即便在准备高考复习期间,他也没有中断过农活,甚至在高考的前一天都还在地里劳作。凭借着在中学打下的坚实基础,他成功考入了南京航空学院。
从南航毕业后,吴光辉被分配到了西安远郊的航空工业部603所担任技术员。当时国家的航空业发展不景气,603所的科研、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很多人选择了离开。然而,吴光辉却淡然地说:“因为我们一直有型号任务,忙了也想不到别的,总觉得自己有事儿可做,很幸福了。”
在603所,吴光辉踏实肯干、刻苦钻研,逐渐显现出了在专业领域的优势。在某型号飞机的研制过程中,他负责计算整机的运算、燃油消耗等造成的飞机重心变化的一系列数据。他全力投入,测算出了飞机的15种典型状态,并亲自绘制出了飞机重心的变化曲线。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时603所正在开展气动力项目,涉及到一些关键技术攻关。凭着良好的技术积累,吴光辉完成了某型号整机关于重量部分的计算。他的这一研究成果很快被应用于项目中,成为了他第一个通过计算机完全独立做出的研究成果。
正是这份“沉”得下去的精神,让吴光辉在航空事业中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从2006年起,他先后担任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原603所)的院长等重要职务,并参与了多个型号军、民飞机的设计工作。其中,他作为中国首款喷气支线客机的总设计师,为ARJ21的成功研制作出了重要贡献。40多年来,吴光辉一直坚守在飞机设计与研发的第一线,用他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着中国航空事业的辉煌篇章。
对吴光辉而言,与航空结缘是一种乐趣,投身航空是一种责任,而振兴航空则是一种使命。
2007年,C919大型客机项目立项,次年,吴光辉受命担任C919大型客机总设计师。他深知这一任务的艰巨与重要,也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与使命。经过十余年攻坚克难,C919大型客机终于在2022年9月29日获得了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
在C919的研制过程中,研发团队面临了无数挑战,但吴光辉和他的团队始终坚守初心,潜心钻研。他们攻克了大型客机气动、结构、新材料应用等关键技术难题,建立了民机正向设计体系,走出了一条完全自主的民机研制正向设计之路。吴光辉常说:“要想设计好飞机,设计师就应该学会开飞机。”因此,从2013年开始,已经53岁的他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的时间去学开飞机,最终获得了飞行驾照和商用驾驶员飞机执照。
2017年5月5日,C919大型客机在上海浦东机场圆满完成第一趟蓝天之旅。那一刻,吴光辉的心与飞机紧紧相连。他回忆说:“当时大家还在找飞机在哪里,我已经看到了。”这不仅仅是一种心灵感应,更是他对C919每一个细节的深深烙印。
成功的背后,是无尽的付出与坚持。在C919首飞前的半年时间,吴光辉每天工作到凌晨已是常态,他与其他科研人员一同住在了倒班宿舍。大飞机研发团队有一个“611”工作模式,即一个星期工作6天,每天工作11小时。在关键工作上,更是7天24小时运转,工作人员进行倒班。这种高强度的工作模式,确保了C919研制的顺利进行。吴光辉说:“起飞那一瞬间,我才觉得有点累了。但我的愿望是,要让C919越飞越好,让更多的乘客选择乘坐我们的大飞机。”
2024年9月19,CZ3539航班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腾空而起,标志着中国南方航空的首架C919飞机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至此,中国三大航空公司已悉数开启国产大飞机的商业运营新篇章。截至2024年10月,已有9架C919飞机交付客户,累计安全运营1万小时,通航5座城市,载客超过50万人次,平均客座率高达86%。
吴光辉透露,在C919的研发制造过程中,国内共有24个省市、1000余家企事业单位、近30万人参与攻关,全球23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家供应商参与协作。
“大飞机不仅带动了国内的航空工业发展,也促进了全球航空工业的繁荣。”吴光辉表示。C919的研发和运行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典型探索,未来20年世界客机交付量将超过4.2万架,中国将成为新机交付的最大市场,预计交付量达9000余架,占全球的22%。这一趋势无疑将继续延续下去。
谈及国产大飞机的未来研发,吴光辉表示,中国商飞十多年的发展历程铸就了“航空强国、四个长期(长期奋斗、长期攻关、长期吃苦、长期奉献)、永不放弃”的大飞机创业精神。他强调,高新技术是讨不来、要不来的,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研工作是一项艰辛的事业,需要不断发扬大飞机创业精神,在新时代大飞机事业的新长征路上持续奋进。
(周南雪)
1960年,吴光辉在湖北武汉出生。1977年,他高中毕业下乡,成为了武汉市蔡甸的一名知青。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他每天都要干农活,还在公路、排灌站上当过民工。即便在准备高考复习期间,他也没有中断过农活,甚至在高考的前一天都还在地里劳作。凭借着在中学打下的坚实基础,他成功考入了南京航空学院。
从南航毕业后,吴光辉被分配到了西安远郊的航空工业部603所担任技术员。当时国家的航空业发展不景气,603所的科研、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很多人选择了离开。然而,吴光辉却淡然地说:“因为我们一直有型号任务,忙了也想不到别的,总觉得自己有事儿可做,很幸福了。”
在603所,吴光辉踏实肯干、刻苦钻研,逐渐显现出了在专业领域的优势。在某型号飞机的研制过程中,他负责计算整机的运算、燃油消耗等造成的飞机重心变化的一系列数据。他全力投入,测算出了飞机的15种典型状态,并亲自绘制出了飞机重心的变化曲线。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时603所正在开展气动力项目,涉及到一些关键技术攻关。凭着良好的技术积累,吴光辉完成了某型号整机关于重量部分的计算。他的这一研究成果很快被应用于项目中,成为了他第一个通过计算机完全独立做出的研究成果。
正是这份“沉”得下去的精神,让吴光辉在航空事业中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从2006年起,他先后担任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原603所)的院长等重要职务,并参与了多个型号军、民飞机的设计工作。其中,他作为中国首款喷气支线客机的总设计师,为ARJ21的成功研制作出了重要贡献。40多年来,吴光辉一直坚守在飞机设计与研发的第一线,用他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着中国航空事业的辉煌篇章。
对吴光辉而言,与航空结缘是一种乐趣,投身航空是一种责任,而振兴航空则是一种使命。
2007年,C919大型客机项目立项,次年,吴光辉受命担任C919大型客机总设计师。他深知这一任务的艰巨与重要,也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与使命。经过十余年攻坚克难,C919大型客机终于在2022年9月29日获得了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
在C919的研制过程中,研发团队面临了无数挑战,但吴光辉和他的团队始终坚守初心,潜心钻研。他们攻克了大型客机气动、结构、新材料应用等关键技术难题,建立了民机正向设计体系,走出了一条完全自主的民机研制正向设计之路。吴光辉常说:“要想设计好飞机,设计师就应该学会开飞机。”因此,从2013年开始,已经53岁的他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的时间去学开飞机,最终获得了飞行驾照和商用驾驶员飞机执照。
2017年5月5日,C919大型客机在上海浦东机场圆满完成第一趟蓝天之旅。那一刻,吴光辉的心与飞机紧紧相连。他回忆说:“当时大家还在找飞机在哪里,我已经看到了。”这不仅仅是一种心灵感应,更是他对C919每一个细节的深深烙印。
成功的背后,是无尽的付出与坚持。在C919首飞前的半年时间,吴光辉每天工作到凌晨已是常态,他与其他科研人员一同住在了倒班宿舍。大飞机研发团队有一个“611”工作模式,即一个星期工作6天,每天工作11小时。在关键工作上,更是7天24小时运转,工作人员进行倒班。这种高强度的工作模式,确保了C919研制的顺利进行。吴光辉说:“起飞那一瞬间,我才觉得有点累了。但我的愿望是,要让C919越飞越好,让更多的乘客选择乘坐我们的大飞机。”
2024年9月19,CZ3539航班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腾空而起,标志着中国南方航空的首架C919飞机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至此,中国三大航空公司已悉数开启国产大飞机的商业运营新篇章。截至2024年10月,已有9架C919飞机交付客户,累计安全运营1万小时,通航5座城市,载客超过50万人次,平均客座率高达86%。
吴光辉透露,在C919的研发制造过程中,国内共有24个省市、1000余家企事业单位、近30万人参与攻关,全球23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家供应商参与协作。
“大飞机不仅带动了国内的航空工业发展,也促进了全球航空工业的繁荣。”吴光辉表示。C919的研发和运行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典型探索,未来20年世界客机交付量将超过4.2万架,中国将成为新机交付的最大市场,预计交付量达9000余架,占全球的22%。这一趋势无疑将继续延续下去。
谈及国产大飞机的未来研发,吴光辉表示,中国商飞十多年的发展历程铸就了“航空强国、四个长期(长期奋斗、长期攻关、长期吃苦、长期奉献)、永不放弃”的大飞机创业精神。他强调,高新技术是讨不来、要不来的,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研工作是一项艰辛的事业,需要不断发扬大飞机创业精神,在新时代大飞机事业的新长征路上持续奋进。
(周南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