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为素胎,所以必须用黄、胭脂红等作地子,然后再绘制纹样。其画法也是从铜胎画珐琅移植而来。雍正时期解决了高度白色釉上着色绘画的问题,并有了更细腻多样的国产珐琅颜料,造型雅致,构图清丽,极具艺术感。康雍乾三朝珐琅瓷器的共同点就是工艺极其精致,颜色沉着鲜亮,造型规整疏朗。
作为清宫御用品,该杯从形制上就非同寻常。杯高4.5厘米,口径7.4厘米,足径2.8厘米,杯胎体轻薄,口沿外撇,盏腹弧形,圈足圆润,呈现出一种高贵气质,加之杯身的黄色底色,充分彰显出皇家的非同寻常。杯内素光无纹饰,外部尽显豪华装饰。杯身的黄色底绘上,一侧绘有花色艳丽的桃树,中间交叉有两枝梨花。桃花鲜红开得正盛,梨花雪白,在赭色枝干、嫩绿花叶的衬托下,更显妖娆美丽,把惊蛰之后百花争艳万物争春的景致描摹得十足。杯上,图案色彩鲜艳,笔触细腻,绘画技法熟练,可见画家功力之深。
如果杯上仅有花草也不足为奇,最独特的是花的另一侧,还题另一侧题写五言诗句。引首钤“佳丽”,句末钤“金成”、“旭映”红彩篆体闲章。圈足内施白釉。“蜡珠攒作蒂”一句,出自唐代诗人温庭筠的《海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惊蛰桃李不言,风雷相博的季后特点更加鲜明。
雍正珐琅彩的特点在白釉地上,以工笔重彩画描绘花鸟、山水、竹石等,并配以相应的题诗。既达到了雍正的“内廷恭造之式”排除“外造之式”的要求,又富有中国文化底蕴,符合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观念。
杯外底署蓝料彩楷书“雍正御制”双行四字款,外围蓝料彩双方栏,铁证了杯的制作年代。因为珐琅彩是一种舶来品,康熙晚期才将铜胎画珐琅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创烧出专供帝后玩赏的珐琅彩瓷器。雍正时期,清宫造办处才研制出珐琅料,并迅速发展,色种达20余类,比西方的还丰富。所以,此杯标志着中国的珐琅彩已由国外进口变为清宫自制。
由于雍正时期的瓷胎洁白轻薄,在其上用珐琅料直接绘画更能突出彩料的玻璃质感和鲜艳色调,因而雍正珐琅彩瓷大多绘于素白器上,只有少数袭用康熙时期色地装饰,此件器物系恰是沿袭了康熙珐琅彩色地的装饰风格。
(秦延安)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为素胎,所以必须用黄、胭脂红等作地子,然后再绘制纹样。其画法也是从铜胎画珐琅移植而来。雍正时期解决了高度白色釉上着色绘画的问题,并有了更细腻多样的国产珐琅颜料,造型雅致,构图清丽,极具艺术感。康雍乾三朝珐琅瓷器的共同点就是工艺极其精致,颜色沉着鲜亮,造型规整疏朗。
作为清宫御用品,该杯从形制上就非同寻常。杯高4.5厘米,口径7.4厘米,足径2.8厘米,杯胎体轻薄,口沿外撇,盏腹弧形,圈足圆润,呈现出一种高贵气质,加之杯身的黄色底色,充分彰显出皇家的非同寻常。杯内素光无纹饰,外部尽显豪华装饰。杯身的黄色底绘上,一侧绘有花色艳丽的桃树,中间交叉有两枝梨花。桃花鲜红开得正盛,梨花雪白,在赭色枝干、嫩绿花叶的衬托下,更显妖娆美丽,把惊蛰之后百花争艳万物争春的景致描摹得十足。杯上,图案色彩鲜艳,笔触细腻,绘画技法熟练,可见画家功力之深。
如果杯上仅有花草也不足为奇,最独特的是花的另一侧,还题另一侧题写五言诗句。引首钤“佳丽”,句末钤“金成”、“旭映”红彩篆体闲章。圈足内施白釉。“蜡珠攒作蒂”一句,出自唐代诗人温庭筠的《海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惊蛰桃李不言,风雷相博的季后特点更加鲜明。
雍正珐琅彩的特点在白釉地上,以工笔重彩画描绘花鸟、山水、竹石等,并配以相应的题诗。既达到了雍正的“内廷恭造之式”排除“外造之式”的要求,又富有中国文化底蕴,符合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观念。
杯外底署蓝料彩楷书“雍正御制”双行四字款,外围蓝料彩双方栏,铁证了杯的制作年代。因为珐琅彩是一种舶来品,康熙晚期才将铜胎画珐琅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创烧出专供帝后玩赏的珐琅彩瓷器。雍正时期,清宫造办处才研制出珐琅料,并迅速发展,色种达20余类,比西方的还丰富。所以,此杯标志着中国的珐琅彩已由国外进口变为清宫自制。
由于雍正时期的瓷胎洁白轻薄,在其上用珐琅料直接绘画更能突出彩料的玻璃质感和鲜艳色调,因而雍正珐琅彩瓷大多绘于素白器上,只有少数袭用康熙时期色地装饰,此件器物系恰是沿袭了康熙珐琅彩色地的装饰风格。
(秦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