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文章详情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 隐姓埋名三十载,一生逐梦核潜艇
来源:青少年创新科技网 时间:2025-02-18

  黄旭华,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原所长、党委书记(代理)、名誉所长。核动力潜艇专家,主要从事核动力潜艇研究。

  1994年,黄旭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4年2月10日,当选“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9年9月29日,获颁“共和国勋章”。2020年1月10日,获颁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26年,黄旭华院士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少年时代的耳濡目染,让黄旭华院士立下了救死扶伤的从医志向。但他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处于国家最动荡最危难的年代。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后,他给自己改名“旭华”,祝福中华民族如旭日东升一般崛起,而自己将倾尽一生之力,为中华民族的强大作出贡献。

  1945年,黄旭华院士考入国立交通大学造船系。课余时间,他积极参加各种爱国学生运动,在运动中探寻革命的真理,随后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在白色恐怖中,黄旭华院士坚持斗争,展现出政治才华和惊人的意志品质,这也成为他后来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完成核潜艇研制任务的重要精神力量。

  1958年,中国启动核潜艇研制工程。大学造船系毕业、参与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的黄旭华院士成为其中一员,是最早研制核潜艇的29人之一。

  支部书记同他谈话,说了三点:一是“你被选中,说明党和国家信任你”;二是“这项工作保密性强,这个工作领域进去了就出不来,犯了错误也出不来,出来了就泄密了”;三是“一辈子出不了名,当无名英雄”。

  领导对他说,你能接受这种工作吗?黄旭华院士毫不犹豫回答,“能适应,而且是自然适应”。

  此后30年时间,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父亲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见他一面。

  2020年,获得“共和国勋章”时,他谦虚地说:“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我和我的同事们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

  用最“土”的办法解决最尖端的技术问题

  上世纪60年代,核潜艇研制之难,难在这项工作几乎是从零起步。黄旭华院士面对的不仅是技术难题,更是从何下手,从哪打开工作局面的方法问题。

  “当时,我们只搞过几年苏式仿制潜艇,核潜艇和潜艇有着根本区别,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对内部结构更是一无所知。”黄旭华院士曾说。

  用最“土”的办法来解决最尖端的技术问题,是黄旭华院士和他的团队克难攻坚的法宝。

  ——模型玩具做参考。黄旭华院士及其同事零零碎碎地找到国外资料,集中分析计算,最后算出了核潜艇的样子,但又不敢肯定是否和美国的核潜艇一样。这时,有人从国外带回两个美国“华盛顿”号核潜艇的儿童模型玩具。拆解后发现,玩具里密密麻麻的设备与他们构思的核潜艇图纸基本一样,验证了方向和思路的正确。

  ——算盘算核心数据。黄旭华院士一直珍藏着一个“前进”牌算盘。在没有现代化计算手段的年代里,首艘核潜艇几万个数据的取得,都是通过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来的。为了保证数据准确,常常是两组一起算,直到结果一致。

  ——磅秤称设备。为确保核潜艇的重心稳定,要求所有上艇的设备都要“称”,边角余料也不例外。“斤斤计较”后,核潜艇下水后的定重测试值和设计值几乎完全吻合。

  黄旭华院士曾说,他和同事们正是用这种土办法解决了许多尖端技术问题,突破了核潜艇中最为关键、最为重大的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艇体、艇体结构、人工大气环境、水下通讯、惯性导航系统、发射装置7项技术,也就是“七朵金花”。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当这个庞然大物从水中浮起时,黄旭华院士激动得泪流满面。

  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

  至此,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使得中国具备了二次核反击的能力,茫茫海疆成为阻隔外敌的海上长城。

  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深潜试验追求的是极限下潜,将下潜到设计的极限深度,这个深度预示着危险。试验前,核潜艇总体建造厂为参试同志拍了“生死照”,以防万一失败后做个“最后的留念”。参试的年轻艇员满腔热血,有的甚至写好了遗书。

  看到这个情况,年过花甲的黄旭华院士立即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亲自参与深潜!

  核潜艇的总设计师亲自参与深潜,这在世界上尚无先例。单位领导得知后,劝黄旭华院士不要亲自深潜,但黄旭华院士却坚持参加。他说:“深潜不是冒险,我对它有信心。而且,万一还有哪个环节疏漏了,我在下面可以及时协助艇长判断和处置。”

  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核潜艇不断向极限深度下潜。海水挤压着艇体,舱内不时发出“咔嗒、咔嗒”的巨大声响,黄旭华院士沉着应对,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数据。

  “每一秒都惊心动魄!”当核潜艇浮出水面时,现场沸腾了,人们握手、拥抱、泪流满面。中国核潜艇史上首个深潜纪录诞生了。

  在试验艇起浮的过程中,艇上的《快报》请黄旭华院士题字,心情澎湃的他一挥而就:“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希望更多人关注、关心、支持科研、教育和科普事业

  2021年,黄旭华院士向中国船舶719所捐赠1100万元个人所获奖金。中国船舶719所遵照黄旭华本人意愿设立“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该奖励基金每两年评选一次,用于奖励为推动装备研制事业创新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科研人员。

  据悉,黄旭华院士先后将个人所获得的各级各类奖项的奖金约2000万元几乎全部捐献,用于国家的科研、教育及科普事业。他曾说,“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希望通过我的捐赠让更多人关注、关心、支持科研、教育和科普事业。”

  即便后来年事已高,他仍会利用做报告、接受采访的机会,“苦口婆心”地讲故事,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年轻人。

  (科学家)

  黄旭华,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原所长、党委书记(代理)、名誉所长。核动力潜艇专家,主要从事核动力潜艇研究。

  1994年,黄旭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4年2月10日,当选“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9年9月29日,获颁“共和国勋章”。2020年1月10日,获颁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26年,黄旭华院士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少年时代的耳濡目染,让黄旭华院士立下了救死扶伤的从医志向。但他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处于国家最动荡最危难的年代。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后,他给自己改名“旭华”,祝福中华民族如旭日东升一般崛起,而自己将倾尽一生之力,为中华民族的强大作出贡献。

  1945年,黄旭华院士考入国立交通大学造船系。课余时间,他积极参加各种爱国学生运动,在运动中探寻革命的真理,随后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在白色恐怖中,黄旭华院士坚持斗争,展现出政治才华和惊人的意志品质,这也成为他后来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完成核潜艇研制任务的重要精神力量。

  1958年,中国启动核潜艇研制工程。大学造船系毕业、参与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的黄旭华院士成为其中一员,是最早研制核潜艇的29人之一。

  支部书记同他谈话,说了三点:一是“你被选中,说明党和国家信任你”;二是“这项工作保密性强,这个工作领域进去了就出不来,犯了错误也出不来,出来了就泄密了”;三是“一辈子出不了名,当无名英雄”。

  领导对他说,你能接受这种工作吗?黄旭华院士毫不犹豫回答,“能适应,而且是自然适应”。

  此后30年时间,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父亲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见他一面。

  2020年,获得“共和国勋章”时,他谦虚地说:“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我和我的同事们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

  用最“土”的办法解决最尖端的技术问题

  上世纪60年代,核潜艇研制之难,难在这项工作几乎是从零起步。黄旭华院士面对的不仅是技术难题,更是从何下手,从哪打开工作局面的方法问题。

  “当时,我们只搞过几年苏式仿制潜艇,核潜艇和潜艇有着根本区别,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对内部结构更是一无所知。”黄旭华院士曾说。

  用最“土”的办法来解决最尖端的技术问题,是黄旭华院士和他的团队克难攻坚的法宝。

  ——模型玩具做参考。黄旭华院士及其同事零零碎碎地找到国外资料,集中分析计算,最后算出了核潜艇的样子,但又不敢肯定是否和美国的核潜艇一样。这时,有人从国外带回两个美国“华盛顿”号核潜艇的儿童模型玩具。拆解后发现,玩具里密密麻麻的设备与他们构思的核潜艇图纸基本一样,验证了方向和思路的正确。

  ——算盘算核心数据。黄旭华院士一直珍藏着一个“前进”牌算盘。在没有现代化计算手段的年代里,首艘核潜艇几万个数据的取得,都是通过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来的。为了保证数据准确,常常是两组一起算,直到结果一致。

  ——磅秤称设备。为确保核潜艇的重心稳定,要求所有上艇的设备都要“称”,边角余料也不例外。“斤斤计较”后,核潜艇下水后的定重测试值和设计值几乎完全吻合。

  黄旭华院士曾说,他和同事们正是用这种土办法解决了许多尖端技术问题,突破了核潜艇中最为关键、最为重大的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艇体、艇体结构、人工大气环境、水下通讯、惯性导航系统、发射装置7项技术,也就是“七朵金花”。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当这个庞然大物从水中浮起时,黄旭华院士激动得泪流满面。

  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

  至此,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使得中国具备了二次核反击的能力,茫茫海疆成为阻隔外敌的海上长城。

  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深潜试验追求的是极限下潜,将下潜到设计的极限深度,这个深度预示着危险。试验前,核潜艇总体建造厂为参试同志拍了“生死照”,以防万一失败后做个“最后的留念”。参试的年轻艇员满腔热血,有的甚至写好了遗书。

  看到这个情况,年过花甲的黄旭华院士立即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亲自参与深潜!

  核潜艇的总设计师亲自参与深潜,这在世界上尚无先例。单位领导得知后,劝黄旭华院士不要亲自深潜,但黄旭华院士却坚持参加。他说:“深潜不是冒险,我对它有信心。而且,万一还有哪个环节疏漏了,我在下面可以及时协助艇长判断和处置。”

  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核潜艇不断向极限深度下潜。海水挤压着艇体,舱内不时发出“咔嗒、咔嗒”的巨大声响,黄旭华院士沉着应对,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数据。

  “每一秒都惊心动魄!”当核潜艇浮出水面时,现场沸腾了,人们握手、拥抱、泪流满面。中国核潜艇史上首个深潜纪录诞生了。

  在试验艇起浮的过程中,艇上的《快报》请黄旭华院士题字,心情澎湃的他一挥而就:“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希望更多人关注、关心、支持科研、教育和科普事业

  2021年,黄旭华院士向中国船舶719所捐赠1100万元个人所获奖金。中国船舶719所遵照黄旭华本人意愿设立“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该奖励基金每两年评选一次,用于奖励为推动装备研制事业创新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科研人员。

  据悉,黄旭华院士先后将个人所获得的各级各类奖项的奖金约2000万元几乎全部捐献,用于国家的科研、教育及科普事业。他曾说,“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希望通过我的捐赠让更多人关注、关心、支持科研、教育和科普事业。”

  即便后来年事已高,他仍会利用做报告、接受采访的机会,“苦口婆心”地讲故事,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年轻人。

  (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