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立信,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省句容县。他是中国共产党员、著名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其早期从事金霉素和有机硼化学研究;之后较长期从事科研管理工作;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研究兴趣在有机合成、金属有机化学,特别是金属有机化学的不对称合成。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著作有《有机化学战略研究调查报告》《有机合成化学进展》。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进步奖、中国化学会终身成就奖,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荣誉奖项。
戴立信在求学期间,经历多次避难和转学。从浙江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当过代课老师、钢铁厂助理工程师、矿冶局副科长。1953年,国家号召从事非专业所学工作人员“技术归队”,戴立信才如愿“归队”,于当年6月来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有机所”),并一直工作到人生的最后几年。
1958年,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将科学研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两弹一星”工程。上海有机所组织全所2/3的骨干投身其中,戴立信从这时起转向科技组织和管理工作。
在承担国防任务的过程中,在上海有机所先后完成了“开发研制导弹所用的高能燃料”“研制含氟润滑油”等工作。戴立信虽未进行具体的研究工作,但很好地协调了各方面的工作,而他的科研管理风格也在此过程中逐渐成形——既坚守原则又灵活多样,始终以“服务人员”的态度行事,为一线科研人员排忧解难。
更可贵的是,由于时刻关注学术界的前沿进展和研究趋势,戴立信总是能够从全局出发找到问题的关键破局点,为大家出谋划策。
1978年,戴立信被选为中国化学会副秘书长。此时,中国的学术界逐渐对外开放。他一直在思考,如何通过中国化学会这一学术交流平台,让中国的化学研究重新起航。
戴立信先后参与和组织了1980年、1982年、1984年的中日美三边金属有机化学讨论会。此外,戴立信协助中国化学会做了一系列学术交流工作,邀请国外著名专家为国内学者讲解国际研究动态。
可以说,戴立信的这些工作,让国内的化学研究者迅速了解国际学术前沿,也让世界开始了解中国。
1984年2月,已近花甲之年的戴立信辞去上海有机所的行政职务,与同事组建第十五研究室,担任副主任。
此时,戴立信已经脱离科研一线18年,因此,他经常戏称自己是“60岁学吹打”。他结合当时国际化学发展的动向,一头扎进金属催化不对称合成领域,成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并很快取得了系列成果。其中,“通过金属配位作用而实现的一些高选择性合成反应”“基于手性膦氮配体的不对称催化”这两项工作,分别于2002年和201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戴立信一直希望从事应用研究的科研工作者能走进企业、面向生产第一线。2000年以后,戴立信积极参加了一系列走进企业的活动,身体力行探寻产学研有机结合的路径。他总是毫无保留地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反复提醒重视自主创新能力。
在指导学生时,戴立信发扬了上海有机所传统的“三敢”和“三严”学风,即“敢想、敢说、敢做”以及“严格、严密、严肃”。他特别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沉下心找真问题,并在科研过程中逐步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室日常的管理中,戴立信给了学生极大的自由度。他并不赞成学生死读书,整天都守在实验室里,经常教导学生注意劳逸结合。
戴立信对年轻人的支持和关心,并不限于自己的学生。每当有即将毕业的学生找他写推荐信时,他总是欣然答应,然后认真了解被推荐人的具体情况,再花上半天时间亲自写好推荐信。久而久之,学生都愿意找这位看起来一点架子也没有、说话和和气气的老师写推荐信。
在学术会议上,戴立信身边总是围着一圈又一圈的年轻人。他总是认真听取年轻人的汇报,然后耐心给他们提出建议。
2010年前后,已过杖朝之年的戴立信,又将对化学学科发展的关切延伸到国际学术领域。他与时任上海有机所所长丁奎岭共同组织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化学家,对有机化学各领域近年来的突出成就进行回顾和展望,并编写成册。
2012年,这本英文著作顺利出版,不仅为拓展有机化学领域的专业深度提供了参考,而且给能源、教育、经济等领域的学者带来了启发,产生了跨学科影响。
同时,与国际一流的科学家交往,极大拓宽了戴立信的眼界。重回科研岗位后,他充分发挥管理才能,充当不同学科之间、基础科学和应用之间的“桥梁”。
(甘 科)
戴立信,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省句容县。他是中国共产党员、著名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其早期从事金霉素和有机硼化学研究;之后较长期从事科研管理工作;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研究兴趣在有机合成、金属有机化学,特别是金属有机化学的不对称合成。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著作有《有机化学战略研究调查报告》《有机合成化学进展》。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进步奖、中国化学会终身成就奖,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荣誉奖项。
戴立信在求学期间,经历多次避难和转学。从浙江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当过代课老师、钢铁厂助理工程师、矿冶局副科长。1953年,国家号召从事非专业所学工作人员“技术归队”,戴立信才如愿“归队”,于当年6月来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有机所”),并一直工作到人生的最后几年。
1958年,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将科学研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两弹一星”工程。上海有机所组织全所2/3的骨干投身其中,戴立信从这时起转向科技组织和管理工作。
在承担国防任务的过程中,在上海有机所先后完成了“开发研制导弹所用的高能燃料”“研制含氟润滑油”等工作。戴立信虽未进行具体的研究工作,但很好地协调了各方面的工作,而他的科研管理风格也在此过程中逐渐成形——既坚守原则又灵活多样,始终以“服务人员”的态度行事,为一线科研人员排忧解难。
更可贵的是,由于时刻关注学术界的前沿进展和研究趋势,戴立信总是能够从全局出发找到问题的关键破局点,为大家出谋划策。
1978年,戴立信被选为中国化学会副秘书长。此时,中国的学术界逐渐对外开放。他一直在思考,如何通过中国化学会这一学术交流平台,让中国的化学研究重新起航。
戴立信先后参与和组织了1980年、1982年、1984年的中日美三边金属有机化学讨论会。此外,戴立信协助中国化学会做了一系列学术交流工作,邀请国外著名专家为国内学者讲解国际研究动态。
可以说,戴立信的这些工作,让国内的化学研究者迅速了解国际学术前沿,也让世界开始了解中国。
1984年2月,已近花甲之年的戴立信辞去上海有机所的行政职务,与同事组建第十五研究室,担任副主任。
此时,戴立信已经脱离科研一线18年,因此,他经常戏称自己是“60岁学吹打”。他结合当时国际化学发展的动向,一头扎进金属催化不对称合成领域,成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并很快取得了系列成果。其中,“通过金属配位作用而实现的一些高选择性合成反应”“基于手性膦氮配体的不对称催化”这两项工作,分别于2002年和201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戴立信一直希望从事应用研究的科研工作者能走进企业、面向生产第一线。2000年以后,戴立信积极参加了一系列走进企业的活动,身体力行探寻产学研有机结合的路径。他总是毫无保留地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反复提醒重视自主创新能力。
在指导学生时,戴立信发扬了上海有机所传统的“三敢”和“三严”学风,即“敢想、敢说、敢做”以及“严格、严密、严肃”。他特别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沉下心找真问题,并在科研过程中逐步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室日常的管理中,戴立信给了学生极大的自由度。他并不赞成学生死读书,整天都守在实验室里,经常教导学生注意劳逸结合。
戴立信对年轻人的支持和关心,并不限于自己的学生。每当有即将毕业的学生找他写推荐信时,他总是欣然答应,然后认真了解被推荐人的具体情况,再花上半天时间亲自写好推荐信。久而久之,学生都愿意找这位看起来一点架子也没有、说话和和气气的老师写推荐信。
在学术会议上,戴立信身边总是围着一圈又一圈的年轻人。他总是认真听取年轻人的汇报,然后耐心给他们提出建议。
2010年前后,已过杖朝之年的戴立信,又将对化学学科发展的关切延伸到国际学术领域。他与时任上海有机所所长丁奎岭共同组织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化学家,对有机化学各领域近年来的突出成就进行回顾和展望,并编写成册。
2012年,这本英文著作顺利出版,不仅为拓展有机化学领域的专业深度提供了参考,而且给能源、教育、经济等领域的学者带来了启发,产生了跨学科影响。
同时,与国际一流的科学家交往,极大拓宽了戴立信的眼界。重回科研岗位后,他充分发挥管理才能,充当不同学科之间、基础科学和应用之间的“桥梁”。
(甘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