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瓶矿泉水,一个小药瓶,跟随表演者的“意念”,矿泉水中的小药瓶便时而上浮,时而下沉……这不是一场魔术表演,而是一堂科学课。3月31日,记者走进太原新力惠中学校科学实验课《浮沉子的秘密》,授课老师正是该校小学部科学教研组组长梁晓虎。在课堂上,奇妙的科学现象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梁晓虎带领学生们亲手制作浮沉子,并结合潜水艇、鱼漂等生活中的案例,探索浮力的原理。
对于多年来立志成为学生们“科学引路人”的梁晓虎而言,科学并非一门纸上谈兵的学科,只有让学生们亲自动手操作、探索,才能真正理解背后的科学原理。
坚守初心育桃李
梁晓虎从小就对科学充满了兴趣,那些奇妙的自然现象、有趣的科学实验,总是深深吸引着他。大学期间的理工科专业背景,也为他此后讲授科学课程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大学毕业后,梁晓虎便投身于小学科学教学工作。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好奇心最旺盛的时期,好奇心则是科学探索的源动力。青少年从来不缺乏好奇心,但好奇心可能转瞬即逝,需要来自外界的有效支持。
“我希望把自己对科学的热爱传递给学生,让他们也能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梁晓虎告诉记者。
从教7年来,从一名普通教师逐步成长为科学教研组长,梁晓虎一直深耕在科学教学一线,专注于科学教育及研究,积极钻研教学教法,认真研究学生学情,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同时,他还化身科学引路人,为学生们打开一扇通往科学世界的大门,引领他们在科学的海洋里自由遨游,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深耕教学促创新
“科学知识不应局限于课本、课堂。”梁晓虎希望把学习科学知识的空间和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们通过亲身实践、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并尝试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他花费大量时间去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关注点,并将其融入科学课程中,让科学课更贴近学生生活。比如,讲到生态系统时,他会提前准备好塑料瓶、水草、小鱼、沙石等材料,让学生们亲自动手制作生态瓶。并在制作完成后,组织学生们观察并记录小鱼、水草和水质的变化,让学生们亲眼见证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深刻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在教学上,梁晓虎还善于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紧密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比如,在执教“生态系统”一课时,他会引入语文中描写自然的文章,让学生们从文学角度感受生态之美。同时,结合美术课,让学生们绘制生态系统图,从而可以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生态系统。
积分兑换礼物,同样是梁晓虎创新探索的教学妙招。为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他引入积分制管理系统。在日常学习中,从笔记的一丝不苟到课堂的积极互动,再到科学小测验获得高分,都可以被量化为积分奖励。而学生们靠自己努力挣取的积分也能兑换成礼物,如小礼品券、校长合影券、班级群表扬券等。积分兑换礼物这一举措让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有了更强的动力。
引领团队共成长
作为科学教研组长,梁晓虎十分重视其所在教研组的建设和对年轻教师的培养。他积极组织并参与各类教研活动,带领团队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共同探索科学教育新路径。同时,鼓励科学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紧跟科学发展前沿,让课堂教学与时俱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对于小学科学学习的重要性,梁晓虎直言,小学科学是一门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为一体的综合学科,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课程之一。他希望,学生们学会运用科学思维去思考问题,遇到事情不再盲目猜测,而是尝试寻找科学依据。如开展“植物的一生”探究实践活动,他引导学生们通过亲自种植、细致观察、模拟实验等方式来探索植物的秘密,发现大自然的神奇。同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记录数据能力,从而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谈到未来的工作,梁晓虎表示,将进一步挖掘校内校外优质资源,塑造科学教育新动能。一方面,创新科学教学模式,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体验;优化科学课程体系,在现有的小科技兴趣课、编程课等基础上,加入创客活动、机器人活动等。另一方面,将探索家校协同育人新路径,积极开展校外科学实践活动,拓宽更多学生的科学视野。
一整瓶矿泉水,一个小药瓶,跟随表演者的“意念”,矿泉水中的小药瓶便时而上浮,时而下沉……这不是一场魔术表演,而是一堂科学课。3月31日,记者走进太原新力惠中学校科学实验课《浮沉子的秘密》,授课老师正是该校小学部科学教研组组长梁晓虎。在课堂上,奇妙的科学现象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梁晓虎带领学生们亲手制作浮沉子,并结合潜水艇、鱼漂等生活中的案例,探索浮力的原理。
对于多年来立志成为学生们“科学引路人”的梁晓虎而言,科学并非一门纸上谈兵的学科,只有让学生们亲自动手操作、探索,才能真正理解背后的科学原理。
坚守初心育桃李
梁晓虎从小就对科学充满了兴趣,那些奇妙的自然现象、有趣的科学实验,总是深深吸引着他。大学期间的理工科专业背景,也为他此后讲授科学课程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大学毕业后,梁晓虎便投身于小学科学教学工作。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好奇心最旺盛的时期,好奇心则是科学探索的源动力。青少年从来不缺乏好奇心,但好奇心可能转瞬即逝,需要来自外界的有效支持。
“我希望把自己对科学的热爱传递给学生,让他们也能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梁晓虎告诉记者。
从教7年来,从一名普通教师逐步成长为科学教研组长,梁晓虎一直深耕在科学教学一线,专注于科学教育及研究,积极钻研教学教法,认真研究学生学情,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同时,他还化身科学引路人,为学生们打开一扇通往科学世界的大门,引领他们在科学的海洋里自由遨游,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深耕教学促创新
“科学知识不应局限于课本、课堂。”梁晓虎希望把学习科学知识的空间和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们通过亲身实践、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并尝试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他花费大量时间去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关注点,并将其融入科学课程中,让科学课更贴近学生生活。比如,讲到生态系统时,他会提前准备好塑料瓶、水草、小鱼、沙石等材料,让学生们亲自动手制作生态瓶。并在制作完成后,组织学生们观察并记录小鱼、水草和水质的变化,让学生们亲眼见证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深刻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在教学上,梁晓虎还善于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紧密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比如,在执教“生态系统”一课时,他会引入语文中描写自然的文章,让学生们从文学角度感受生态之美。同时,结合美术课,让学生们绘制生态系统图,从而可以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生态系统。
积分兑换礼物,同样是梁晓虎创新探索的教学妙招。为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他引入积分制管理系统。在日常学习中,从笔记的一丝不苟到课堂的积极互动,再到科学小测验获得高分,都可以被量化为积分奖励。而学生们靠自己努力挣取的积分也能兑换成礼物,如小礼品券、校长合影券、班级群表扬券等。积分兑换礼物这一举措让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有了更强的动力。
引领团队共成长
作为科学教研组长,梁晓虎十分重视其所在教研组的建设和对年轻教师的培养。他积极组织并参与各类教研活动,带领团队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共同探索科学教育新路径。同时,鼓励科学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紧跟科学发展前沿,让课堂教学与时俱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对于小学科学学习的重要性,梁晓虎直言,小学科学是一门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为一体的综合学科,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课程之一。他希望,学生们学会运用科学思维去思考问题,遇到事情不再盲目猜测,而是尝试寻找科学依据。如开展“植物的一生”探究实践活动,他引导学生们通过亲自种植、细致观察、模拟实验等方式来探索植物的秘密,发现大自然的神奇。同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记录数据能力,从而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谈到未来的工作,梁晓虎表示,将进一步挖掘校内校外优质资源,塑造科学教育新动能。一方面,创新科学教学模式,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体验;优化科学课程体系,在现有的小科技兴趣课、编程课等基础上,加入创客活动、机器人活动等。另一方面,将探索家校协同育人新路径,积极开展校外科学实践活动,拓宽更多学生的科学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