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文章详情
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子计算机专家夏培肃 甘当人梯的“中国计算机之母”
来源:青少年创新科技网 时间:2025-04-27

  夏培肃(1923年—2014年)四川江津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子计算机专家,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曾参与筹建中国首个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在我国计算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发展的各个阶段,她用智慧、决心和前瞻性眼光,解决了一个个棘手问题,让我国计算机发展紧跟上世界前沿。

177dbaa68d23c8d4eb2a5e708c246d6.jpg

  从零开始研究计算机

  高中毕业后,夏培肃就去了中央大学电机系。躲避日军空袭,是夏培肃对那段动荡岁月的深刻记忆。“为什么日本人欺负我们,就是因为国家不富强!所以上电机系,要工业救国。”

  后来去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夏培肃继续研读电机,对电子电路了解得很深入。

  1951年,夏培肃和爱人、物理学家杨立铭回国,被安排到清华大学电讯网络研究室工作。第二年,时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的华罗庚提出,要在中国研制电子计算机。他在清华大学电机系物色了3位科技人员,既懂电子、数学又好的夏培肃被选中了。

  3人小组先是在数学所工作。“可是数学所从来没搞过关于电的东西。没有器材,所有器材都要自己去跑、去弄;没有打印机、复印机,看资料都要用手抄。特别是国内没有能生产元器件的工厂,设备要去旧货市场上收集,连示波器都没有。”夏培肃曾回忆,叫采购员帮忙买个电表,他们不懂,结果买了个安培级的,但做研究必须用毫安级电表。

  当时,国内几乎没人懂电子计算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更别提了解电子计算机原理。就几个人,面对一个崭新的学科,没有经验,无人引路,连参考资料都难找。

  小组就这样开始了探索、尝试和创造之路。

  自主创新设计107机

  后来,计算机小组转到了钱三强领导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再后来,人多了些,图书资源也丰富了些。夏培肃进一步翻译资料并系统消化,还自行编写了讲义,在近代物理研究所举办培训班,介绍电子计算机原理。

  1960年,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我国自主设计研制的第一台通用(小型)计算机107机问世了。

  此前,从苏联买下图纸,按图纸加工的103机已经研制成功。而夏培肃带着团队,实践了另一条路径——自主创新。

  “我们做107计算机是全力以赴。从总体设计、图纸设计,到调试方案都是我设计的。”夏培肃说。

  触发器是电子计算机的主要元件之一。之前的103机,触发器就非常不稳定。在机房里,只要一开关电灯,机器就可能出问题。用机器做计算,每隔几分钟就要存一次结果。

  但107机在1960年通过开机运行考试时,就连续工作了20.5个小时,后来由人工停机。

  夏培肃为107机设计了非常稳定的触发器,充分考虑工作速度和可靠性的矛盾、可靠性与灵敏度的矛盾,使得设计的触发器能满足各项要求。

  而且,在107机的调试、运行、维修等各个环节,夏培肃也进行了科学合理地安排。在107机加工前,夏培肃让学生对其所用的电容和电阻进行了严格筛选和测试。当时人工焊接容易出现虚焊,夏培肃提出了单脉冲循环的检查方法,确保万无一失。她还编制了计算机电路、插件、部件和全机联调的调试手册,将步骤写得清清楚楚。

  107机执行了上百个领域的计算任务,包括原子反应堆射线能量分布、弹道、爆破波等,为各项科学研究提供了极大帮助与支持。

  独具前瞻性视野

  阵列处理机,是一种可以与计算机连接并大幅提高计算机运算速度的机器。它可用于物理和数学仿真系统,在电力工程、石油勘探等领域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20世纪70年代末,阵列处理机技术在国际上已经成熟,但这些技术并不对中国开放。中国石油勘探迫切需要更高性能的计算机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石油开发需求。

  夏培肃再次承担了研制阵列处理机的任务,并于1981年圆满完成。150-AP机是高速浮点阵列处理机,性能优异,它与通用计算机150机相联,系统的运算速度从100万次/秒提升到1400万次/秒。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使国内外科技交流更加便捷,有人主张仿制国外计算机,夏培肃则认为还是应该自主创新。当时,夏培肃带领团队开始对并行处理技术展开深入研究,又成功研制BJ-01和BJ-1并行计算机。

  那时,夏培肃对计算机依然全情投入,她形容自己“一天到晚想的都是计算机”。对国际国内计算机发展情况,她了如指掌。只要有与计算机相关的最新期刊资料,她都要看一看。

  20世纪90年代,夏培肃敏锐地意识到了高性能计算机的重要性。90年代中期,夏培肃主持开展了“高性能计算机中若干关键技术问题的基础性研究”项目,为研制运行速度在万亿次及以上高性能计算机提供技术基础。1998年,夏培肃在第94次香山科学会议上作《高性能计算技术展望》报告,呼吁我国制定发展高性能计算机的战略规划。

  曾有人问夏培肃,您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吗?

  已经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并获得诸多荣誉的夏培肃却说,不满意。“我觉得自己应该做得更多一些,做得更好一些。”

(甘 科)


  夏培肃(1923年—2014年)四川江津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子计算机专家,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曾参与筹建中国首个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在我国计算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发展的各个阶段,她用智慧、决心和前瞻性眼光,解决了一个个棘手问题,让我国计算机发展紧跟上世界前沿。

177dbaa68d23c8d4eb2a5e708c246d6.jpg

  从零开始研究计算机

  高中毕业后,夏培肃就去了中央大学电机系。躲避日军空袭,是夏培肃对那段动荡岁月的深刻记忆。“为什么日本人欺负我们,就是因为国家不富强!所以上电机系,要工业救国。”

  后来去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夏培肃继续研读电机,对电子电路了解得很深入。

  1951年,夏培肃和爱人、物理学家杨立铭回国,被安排到清华大学电讯网络研究室工作。第二年,时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的华罗庚提出,要在中国研制电子计算机。他在清华大学电机系物色了3位科技人员,既懂电子、数学又好的夏培肃被选中了。

  3人小组先是在数学所工作。“可是数学所从来没搞过关于电的东西。没有器材,所有器材都要自己去跑、去弄;没有打印机、复印机,看资料都要用手抄。特别是国内没有能生产元器件的工厂,设备要去旧货市场上收集,连示波器都没有。”夏培肃曾回忆,叫采购员帮忙买个电表,他们不懂,结果买了个安培级的,但做研究必须用毫安级电表。

  当时,国内几乎没人懂电子计算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更别提了解电子计算机原理。就几个人,面对一个崭新的学科,没有经验,无人引路,连参考资料都难找。

  小组就这样开始了探索、尝试和创造之路。

  自主创新设计107机

  后来,计算机小组转到了钱三强领导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再后来,人多了些,图书资源也丰富了些。夏培肃进一步翻译资料并系统消化,还自行编写了讲义,在近代物理研究所举办培训班,介绍电子计算机原理。

  1960年,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我国自主设计研制的第一台通用(小型)计算机107机问世了。

  此前,从苏联买下图纸,按图纸加工的103机已经研制成功。而夏培肃带着团队,实践了另一条路径——自主创新。

  “我们做107计算机是全力以赴。从总体设计、图纸设计,到调试方案都是我设计的。”夏培肃说。

  触发器是电子计算机的主要元件之一。之前的103机,触发器就非常不稳定。在机房里,只要一开关电灯,机器就可能出问题。用机器做计算,每隔几分钟就要存一次结果。

  但107机在1960年通过开机运行考试时,就连续工作了20.5个小时,后来由人工停机。

  夏培肃为107机设计了非常稳定的触发器,充分考虑工作速度和可靠性的矛盾、可靠性与灵敏度的矛盾,使得设计的触发器能满足各项要求。

  而且,在107机的调试、运行、维修等各个环节,夏培肃也进行了科学合理地安排。在107机加工前,夏培肃让学生对其所用的电容和电阻进行了严格筛选和测试。当时人工焊接容易出现虚焊,夏培肃提出了单脉冲循环的检查方法,确保万无一失。她还编制了计算机电路、插件、部件和全机联调的调试手册,将步骤写得清清楚楚。

  107机执行了上百个领域的计算任务,包括原子反应堆射线能量分布、弹道、爆破波等,为各项科学研究提供了极大帮助与支持。

  独具前瞻性视野

  阵列处理机,是一种可以与计算机连接并大幅提高计算机运算速度的机器。它可用于物理和数学仿真系统,在电力工程、石油勘探等领域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20世纪70年代末,阵列处理机技术在国际上已经成熟,但这些技术并不对中国开放。中国石油勘探迫切需要更高性能的计算机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石油开发需求。

  夏培肃再次承担了研制阵列处理机的任务,并于1981年圆满完成。150-AP机是高速浮点阵列处理机,性能优异,它与通用计算机150机相联,系统的运算速度从100万次/秒提升到1400万次/秒。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使国内外科技交流更加便捷,有人主张仿制国外计算机,夏培肃则认为还是应该自主创新。当时,夏培肃带领团队开始对并行处理技术展开深入研究,又成功研制BJ-01和BJ-1并行计算机。

  那时,夏培肃对计算机依然全情投入,她形容自己“一天到晚想的都是计算机”。对国际国内计算机发展情况,她了如指掌。只要有与计算机相关的最新期刊资料,她都要看一看。

  20世纪90年代,夏培肃敏锐地意识到了高性能计算机的重要性。90年代中期,夏培肃主持开展了“高性能计算机中若干关键技术问题的基础性研究”项目,为研制运行速度在万亿次及以上高性能计算机提供技术基础。1998年,夏培肃在第94次香山科学会议上作《高性能计算技术展望》报告,呼吁我国制定发展高性能计算机的战略规划。

  曾有人问夏培肃,您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吗?

  已经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并获得诸多荣誉的夏培肃却说,不满意。“我觉得自己应该做得更多一些,做得更好一些。”

(甘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