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文章详情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楚汉 从客家围屋走出的水利专家
来源:青少年创新科技网 时间:2025-05-21

  生于烽火连天的1933年,如今已92岁的张楚汉院士仍然健步如飞、声音洪亮,全力“奔跑”在科研一线。

21e87512f0a0668884a08872dbeca75.jpg

  从20世纪行至今天,张楚汉院士的科研功绩,简短一句话便能概括——我国几乎所有高坝水电站的建设工程中,都曾出现他的身影。远到三峡、二滩、小湾、溪洛渡、向家坝、白鹤滩等世界级工程;近至南水北调、怒江保护与开发、唐家山堰塞湖整治、雄安新区生态水城建设、黄河水与工程方略等项目,都凝结着他的智慧。

  张楚汉从小渴望读书,也敬畏知识,物理、化学、数学都特别喜欢,小学到中学都是名列前茅。每当别人问起他的理想,他总是想也不想地脱口而出:当科学家!

  在19岁时,张楚汉终于凭一己之力一路“跑”进了清华园,如愿就读于水利系。体育文艺样样行,张楚汉一度是清华园里的“风云人物”。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研究生阶段师从我国水利水电领域泰斗级学者张光斗先生,他是被寄予厚望的“学术新锐”。偏偏优秀的人他还极肯“下苦工”,就因为导师的一句:“张楚汉,你必须好好地把数学和力学给我补起来。”他就一边教学,一边跑到数学力学系、工程物理系“偷师”,把数学物理方程、复变函数论、代数、积分方程,力学方面的弹性力学、结构动力学,这些大学本科接触不到的科研地基狠狠凿实了一遍。

  也是因此,开始参与科研的张楚汉无论是理论还是计算,门门出色、样样拔尖,唯独英语,横在他面前,像座大山。“我1973年出国去参加世界大坝会议,到了那里简单地聊几句还可以,一到美国人英国人讲的英文,就听不懂。”张楚汉说。

  学霸的含金量不容挑战!于是,张楚汉痛下决心,天天找英文广播来听,“磨耳朵”、练口语。但一时有一时的难处,那时候随意听英文广播要挨批判。没办法,他就只能守着中国广播电台的英文听,一直听到1978年。彼时我国学术界重新竖起开放的大旗,恢复了高考,也逢中美正式建交前夕,当许多人还在为是否重新选择高考而苦恼时,张楚汉已凭借多年培养出的英文水平,成了国家选拔的第一批赴美留学人员。

  然而没想到,“开眼看世界”的打击才是难以忍受的,站在水利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张楚汉发现“美国当时已经完全数字化了,我们做的工作还主要是模型实验。差距之大不是一星半点,而是大概30年。”为了加速追赶,年过45岁的张楚汉沉下心去,把自己重新变成一张白纸,一块拼命吸纳知识的海绵。1981年,他重新回归故土,胸怀万卷。留学期间不是没人劝说他留在美国,但他始终坚定“根在中国,回去才是心安”。

  从理论到实践的距离,唯有双脚才能丈量。初试身手,张楚汉便认准了四川西南部雅砻江下游的二滩水电站,这也是20世纪我国建成的最大水电站。

  “我出国之前都还没有开始搞200米级的高坝,就从我回来以后,二滩开始,第一个高坝,240米。那么高的坝我们没有建过,没有修过。特别是三峡,那么大的水,你怎么修?怎么截流?大坝混凝土怎么浇筑?怎么防止裂缝?300米高的坝怎么能够抗震?有一点闪失的话不得了,百亿的库容,你想想,下游的城市,那灾害是无法设想的。”张楚汉说。但这一个个问题,最终都被张楚汉带队一一破解。而后,从二滩到三峡到白鹤滩,从雅砻江到澜沧江到金沙江,我国几乎所有高坝水电站,都留下了他瘦削的身影。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亟待解决,高坝水电站最怕地震,而西南地区又恰是我国地震活跃地带。”面对这一世界级工程难题,张楚汉立即带领课题组展开攻关,跋涉在悬崖峭壁与湍流险滩之间,他俯身勘察,仰头丈量,最终为每一道坝体都量身定制了抗震安全方案。

  “也有过困难。最揪心的一次就是2008年‘5·12’大地震后的汶川。”张楚汉至今心有戚戚。据他回忆,当时的汶川到处是堆积的滑坡体,公路也不断堵塞,“有一次车开过去之后,后边那个石头就滚下来……”千钧一发,巨大的堰塞湖在那时如达摩克利斯之剑般高悬,北川、绵阳等城市面临的危机都是难以预料且危害巨大的。张楚汉作为专家组成员,短时间内先后5次前往震区,和团队夙兴夜寐计算预测着溃堰洪水过程。余震不断,山石滚落,他数次立于危岩之上,任由江风拂过已经花白的鬓边,75岁的张楚汉完全无暇顾及自己的安危,因为他的心早已被维系人民安全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填满。

  “老当益壮”的豪情,被张楚汉充分诠释到今天。近20年,他与王光谦院士一起,通过中国科学院学部向国家提交了十多项咨询报告,为国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作报告、看文献、站讲台、盯实验,张楚汉一个也没落下。他总说:“工作使人年轻。”用脚步丈量世界、用好奇探索未知的精神,张楚汉从来不减当年。他的学生对其又敬又爱又怕,敬其学识,爱其人品,怕其标准。他却坦然,一生将“勤学多思,溯源探异,律已助人,求实尚美”作为座右铭。

(科 中)


  生于烽火连天的1933年,如今已92岁的张楚汉院士仍然健步如飞、声音洪亮,全力“奔跑”在科研一线。

21e87512f0a0668884a08872dbeca75.jpg

  从20世纪行至今天,张楚汉院士的科研功绩,简短一句话便能概括——我国几乎所有高坝水电站的建设工程中,都曾出现他的身影。远到三峡、二滩、小湾、溪洛渡、向家坝、白鹤滩等世界级工程;近至南水北调、怒江保护与开发、唐家山堰塞湖整治、雄安新区生态水城建设、黄河水与工程方略等项目,都凝结着他的智慧。

  张楚汉从小渴望读书,也敬畏知识,物理、化学、数学都特别喜欢,小学到中学都是名列前茅。每当别人问起他的理想,他总是想也不想地脱口而出:当科学家!

  在19岁时,张楚汉终于凭一己之力一路“跑”进了清华园,如愿就读于水利系。体育文艺样样行,张楚汉一度是清华园里的“风云人物”。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研究生阶段师从我国水利水电领域泰斗级学者张光斗先生,他是被寄予厚望的“学术新锐”。偏偏优秀的人他还极肯“下苦工”,就因为导师的一句:“张楚汉,你必须好好地把数学和力学给我补起来。”他就一边教学,一边跑到数学力学系、工程物理系“偷师”,把数学物理方程、复变函数论、代数、积分方程,力学方面的弹性力学、结构动力学,这些大学本科接触不到的科研地基狠狠凿实了一遍。

  也是因此,开始参与科研的张楚汉无论是理论还是计算,门门出色、样样拔尖,唯独英语,横在他面前,像座大山。“我1973年出国去参加世界大坝会议,到了那里简单地聊几句还可以,一到美国人英国人讲的英文,就听不懂。”张楚汉说。

  学霸的含金量不容挑战!于是,张楚汉痛下决心,天天找英文广播来听,“磨耳朵”、练口语。但一时有一时的难处,那时候随意听英文广播要挨批判。没办法,他就只能守着中国广播电台的英文听,一直听到1978年。彼时我国学术界重新竖起开放的大旗,恢复了高考,也逢中美正式建交前夕,当许多人还在为是否重新选择高考而苦恼时,张楚汉已凭借多年培养出的英文水平,成了国家选拔的第一批赴美留学人员。

  然而没想到,“开眼看世界”的打击才是难以忍受的,站在水利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张楚汉发现“美国当时已经完全数字化了,我们做的工作还主要是模型实验。差距之大不是一星半点,而是大概30年。”为了加速追赶,年过45岁的张楚汉沉下心去,把自己重新变成一张白纸,一块拼命吸纳知识的海绵。1981年,他重新回归故土,胸怀万卷。留学期间不是没人劝说他留在美国,但他始终坚定“根在中国,回去才是心安”。

  从理论到实践的距离,唯有双脚才能丈量。初试身手,张楚汉便认准了四川西南部雅砻江下游的二滩水电站,这也是20世纪我国建成的最大水电站。

  “我出国之前都还没有开始搞200米级的高坝,就从我回来以后,二滩开始,第一个高坝,240米。那么高的坝我们没有建过,没有修过。特别是三峡,那么大的水,你怎么修?怎么截流?大坝混凝土怎么浇筑?怎么防止裂缝?300米高的坝怎么能够抗震?有一点闪失的话不得了,百亿的库容,你想想,下游的城市,那灾害是无法设想的。”张楚汉说。但这一个个问题,最终都被张楚汉带队一一破解。而后,从二滩到三峡到白鹤滩,从雅砻江到澜沧江到金沙江,我国几乎所有高坝水电站,都留下了他瘦削的身影。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亟待解决,高坝水电站最怕地震,而西南地区又恰是我国地震活跃地带。”面对这一世界级工程难题,张楚汉立即带领课题组展开攻关,跋涉在悬崖峭壁与湍流险滩之间,他俯身勘察,仰头丈量,最终为每一道坝体都量身定制了抗震安全方案。

  “也有过困难。最揪心的一次就是2008年‘5·12’大地震后的汶川。”张楚汉至今心有戚戚。据他回忆,当时的汶川到处是堆积的滑坡体,公路也不断堵塞,“有一次车开过去之后,后边那个石头就滚下来……”千钧一发,巨大的堰塞湖在那时如达摩克利斯之剑般高悬,北川、绵阳等城市面临的危机都是难以预料且危害巨大的。张楚汉作为专家组成员,短时间内先后5次前往震区,和团队夙兴夜寐计算预测着溃堰洪水过程。余震不断,山石滚落,他数次立于危岩之上,任由江风拂过已经花白的鬓边,75岁的张楚汉完全无暇顾及自己的安危,因为他的心早已被维系人民安全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填满。

  “老当益壮”的豪情,被张楚汉充分诠释到今天。近20年,他与王光谦院士一起,通过中国科学院学部向国家提交了十多项咨询报告,为国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作报告、看文献、站讲台、盯实验,张楚汉一个也没落下。他总说:“工作使人年轻。”用脚步丈量世界、用好奇探索未知的精神,张楚汉从来不减当年。他的学生对其又敬又爱又怕,敬其学识,爱其人品,怕其标准。他却坦然,一生将“勤学多思,溯源探异,律已助人,求实尚美”作为座右铭。

(科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