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昆,著名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7年加入九三学社。曾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85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获得1995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6年陈嘉庚数理科学奖、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物理“剑客” 扬名欧洲
1919年,黄昆出生于北京。1937年,黄昆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系,1941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42年,黄昆到西南联大任助教,并考取了西南联大理论物理研究生。
在西南联大期间,黄昆与杨振宁、张守廉三人关系甚好,经常一起激烈讨论各种问题,被称为西南联大“三剑客”。
1944年,黄昆于西南联大获得物理学硕士学位,并考取“庚子赔款”留英公费生;次年赴布里斯托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于1948年获得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博士学位。在此期间,黄昆完成了“稀固溶体的X光漫散射”研究,提出了国际上以其姓氏命名的“黄漫散射”,开始在固体物理领域初露锋芒。
博士毕业前,黄昆到英国爱丁堡大学物理系,与当代物理学大师、诺贝尔奖获得者M·玻恩(Born)合作,共同撰写《晶格动力学理论》专著,成为该领域的第一部权威专著和标准参考文献。
1948年,黄昆在利物浦大学理论物理系任博士后研究员。这一时期的黄昆在科研活动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黄昆提出了“黄方程”和“声子极化激元”的概念,又与李爱扶共同提出多声子的辐射和无辐射跃迁的量子理论,被称为“黄—里斯理论”。这些开拓性成果推动了新分支学科的诞生,奠定了黄昆在固体物理学领域举足轻重的地位。
报国“书生” 培育人才
20世纪40年代末,黄昆在欧洲物理学界声名鹊起,而他却更关注身为“书生”如何报国。1951年10月,黄昆回到祖国,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全身心投入基础物理教学研究中,潜心培养中国新一代物理学人才。
在北京大学执教的二十余年,黄昆桃李满天下。他亲自指导培养的一批研究生和助手如今已是我国固体物理学的学科带头人。1956年暑期,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和吉林大学五校,在北京大学联合开办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业,黄昆任主任,谢希德为副主任。先后开设了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实验、半导体材料、晶体管电路、半导体器件等全面的半导体专业课程,并于1957年和1958年培养出200多名首批半导体专业毕业生。这些学生成为我国新兴半导体事业的第一批骨干,对我国从无到有、建立和发展半导体科学技术工业体系起了重要作用。随后,全国许多高校纷纷开设了半导体专业,还建立了研究所和生产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的车间,使我国半导体学科和半导体技术独立自主地发展起来。
为了给祖国建设事业培养急需的科技人才,黄昆不惜中断自己已进行多年且卓有成就的研究工作,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晚年时有人问他,全身心投入教学而放弃了科学研究工作,是不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他淡然回答道:“回国后全力以赴搞教学工作是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是个人服从国家大局的问题。这也并非事业上的牺牲,而是从另一方面增长才干,实现自身的价值。”
殊荣无数 影响深远
1977年,邓小平亲自点名,让黄昆担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黄昆担任所长期间,调整半导体科研方向、重新组织科研队伍,还加强和建立了半导体物理研究队伍。同时,他也迎来了自己科研事业的“第二春”。黄昆针对国际上在多声子无辐射跃迁理论中出现的疑难问题,重新开展了研究。
1985年,黄昆与合作者朱邦芬院士推出了“黄—朱模型”,提出并发展了关于半导体超晶格光学振动的理论,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际上第一个系统的多量子阱和超晶格中光学声子拉曼散射微观理论。曾有人评价黄昆:“他好比现代的凤凰涅槃,从灰烬中飞起,又成为世界领头的固体物理学家。”
2001年,黄昆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给黄昆的颁奖辞这样写道:他一生都在科学的世界里探求真谛,一生都在默默地传递着知识的薪火,面对名利的起落,他处之淡然。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科学的领域里为人类的进步作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
(李 筱)
黄昆,著名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7年加入九三学社。曾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85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获得1995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6年陈嘉庚数理科学奖、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物理“剑客” 扬名欧洲
1919年,黄昆出生于北京。1937年,黄昆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系,1941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42年,黄昆到西南联大任助教,并考取了西南联大理论物理研究生。
在西南联大期间,黄昆与杨振宁、张守廉三人关系甚好,经常一起激烈讨论各种问题,被称为西南联大“三剑客”。
1944年,黄昆于西南联大获得物理学硕士学位,并考取“庚子赔款”留英公费生;次年赴布里斯托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于1948年获得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博士学位。在此期间,黄昆完成了“稀固溶体的X光漫散射”研究,提出了国际上以其姓氏命名的“黄漫散射”,开始在固体物理领域初露锋芒。
博士毕业前,黄昆到英国爱丁堡大学物理系,与当代物理学大师、诺贝尔奖获得者M·玻恩(Born)合作,共同撰写《晶格动力学理论》专著,成为该领域的第一部权威专著和标准参考文献。
1948年,黄昆在利物浦大学理论物理系任博士后研究员。这一时期的黄昆在科研活动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黄昆提出了“黄方程”和“声子极化激元”的概念,又与李爱扶共同提出多声子的辐射和无辐射跃迁的量子理论,被称为“黄—里斯理论”。这些开拓性成果推动了新分支学科的诞生,奠定了黄昆在固体物理学领域举足轻重的地位。
报国“书生” 培育人才
20世纪40年代末,黄昆在欧洲物理学界声名鹊起,而他却更关注身为“书生”如何报国。1951年10月,黄昆回到祖国,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全身心投入基础物理教学研究中,潜心培养中国新一代物理学人才。
在北京大学执教的二十余年,黄昆桃李满天下。他亲自指导培养的一批研究生和助手如今已是我国固体物理学的学科带头人。1956年暑期,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和吉林大学五校,在北京大学联合开办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业,黄昆任主任,谢希德为副主任。先后开设了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实验、半导体材料、晶体管电路、半导体器件等全面的半导体专业课程,并于1957年和1958年培养出200多名首批半导体专业毕业生。这些学生成为我国新兴半导体事业的第一批骨干,对我国从无到有、建立和发展半导体科学技术工业体系起了重要作用。随后,全国许多高校纷纷开设了半导体专业,还建立了研究所和生产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的车间,使我国半导体学科和半导体技术独立自主地发展起来。
为了给祖国建设事业培养急需的科技人才,黄昆不惜中断自己已进行多年且卓有成就的研究工作,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晚年时有人问他,全身心投入教学而放弃了科学研究工作,是不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他淡然回答道:“回国后全力以赴搞教学工作是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是个人服从国家大局的问题。这也并非事业上的牺牲,而是从另一方面增长才干,实现自身的价值。”
殊荣无数 影响深远
1977年,邓小平亲自点名,让黄昆担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黄昆担任所长期间,调整半导体科研方向、重新组织科研队伍,还加强和建立了半导体物理研究队伍。同时,他也迎来了自己科研事业的“第二春”。黄昆针对国际上在多声子无辐射跃迁理论中出现的疑难问题,重新开展了研究。
1985年,黄昆与合作者朱邦芬院士推出了“黄—朱模型”,提出并发展了关于半导体超晶格光学振动的理论,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际上第一个系统的多量子阱和超晶格中光学声子拉曼散射微观理论。曾有人评价黄昆:“他好比现代的凤凰涅槃,从灰烬中飞起,又成为世界领头的固体物理学家。”
2001年,黄昆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给黄昆的颁奖辞这样写道:他一生都在科学的世界里探求真谛,一生都在默默地传递着知识的薪火,面对名利的起落,他处之淡然。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科学的领域里为人类的进步作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
(李 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