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文章详情
薛红盛:点亮科创梦想的引路人
来源:青少年创新科技网 时间:2025-06-18

  日前,在第20届山西省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人工智能编程)评选结果揭晓,晋中市博雅培文实验学校信息技术老师薛红盛指导的学生作品《“钢铁”智能存钱罐》荣获三等奖。

c748880757c3b67b49a880a4fede44f.jpg

  “此次获奖不仅是对我教学工作的肯定,更是激励我继续前行的动力。我将以此为契机,继续探索科技创新教育的新路径,为更多热爱科技创新的学子点亮追梦之路。”薛红盛坦言。

  精进专业 夯实根基

  自幼,薛红盛便对电子设备展现出浓厚兴趣。这份热爱如同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最终引领他选择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四年大学生涯,他不断汲取专业知识,为日后从事信息科技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学毕业后,他成为一名信息科技教师。他深知,科学教育不是将知识简单地灌入容器,而是要点燃学生内心对科学的渴望与好奇。从初登讲台的青涩,到如今在科学教育的沃土上深耕不辍,他用探索的足迹,编织着学生与星辰对话的桥梁。

  在信息科技教育领域,薛红盛始终保持着一颗持续学习的心。他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学术研讨和课题研究,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2024年8月,他参加了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指导教师培训,并获得了NOI指导教师认证。培训期间,他不仅系统学习了最新的科学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还通过观摩优秀示范课强化了课堂组织技巧。

  面对学校对科学老师的要求,他一方面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科创课和科学观察等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另一方面,他潜心钻研,紧跟前沿动态,将最新的技术理念融入课堂,为学生带来更加生动、高效的学习体验。科学组长董娇姣评价说:“薛老师为学校的科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创新教学 激发兴趣

  “信息科技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在于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为此,薛红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打开通往数字世界的大门。他将游戏化教学融入课堂,设计了“水果切切乐”“畅玩乒乓球”“保卫地球”等编程小游戏,让学生在规划角色动作、设计得分规则、加入语音提示的过程中,享受玩中学、学中玩的乐趣,真正爱上信息科技课。

  同时,他擅长运用情境教学,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探究的真实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思维;注重小组合作、分层教学,针对学生能力差异,设计阶梯式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提升。

  项目式学习也是薛红盛教学的一大亮点。以“密码锁”项目为例,他引导学生将整个项目分解为设置密码输入、验证密码、显示错误提示等多个子任务,并逐一解决。同时,结合实际应用场景,如模拟银行账户密码验证、电子设备解锁、密码的长度与安全性的关联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密码学的基本原理。项目完成后,他还会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讨论在项目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及改进方案。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提升了系统化思维能力,还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助力竞赛 屡创佳绩

  除了日常教学,薛红盛还带领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科创比赛,如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等。从比赛内容的指导到训练计划的制定,从技术难题的解决到心理压力的疏导,他倾注了大量心血。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学生们在科创比赛中屡获佳绩。

  备赛期间,他带领学生驻扎科创实验室,共同开展头脑风暴,查阅大量资料,经过无数次的调试、改进,找到最优解决方案。他的学生宋昊臻说:“备赛的那段日子是我最难忘的时光。虽然过程很艰辛,但看到作品成功运行的那一刻,所有的努力都值得。”

  “通过比赛,不仅提升了我们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耐心和永不言弃的精神。”他的学生王靖宇说。

  对于未来的教学方向,薛红盛有着清晰的规划。他计划强化跨学科整合,开发“科创+艺术”课程,如用3D打印设计生态模型,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优化资源开发,利用塑料瓶、橡皮筋等日常物品,设计家庭可操作的实验包,让学生在生活中也能进行科学探究。同时,还将深化评价改革,引入过程性评价工具,记录学生的探究轨迹并反馈个性化学习建议。

(李敏)


  日前,在第20届山西省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人工智能编程)评选结果揭晓,晋中市博雅培文实验学校信息技术老师薛红盛指导的学生作品《“钢铁”智能存钱罐》荣获三等奖。

c748880757c3b67b49a880a4fede44f.jpg

  “此次获奖不仅是对我教学工作的肯定,更是激励我继续前行的动力。我将以此为契机,继续探索科技创新教育的新路径,为更多热爱科技创新的学子点亮追梦之路。”薛红盛坦言。

  精进专业 夯实根基

  自幼,薛红盛便对电子设备展现出浓厚兴趣。这份热爱如同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最终引领他选择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四年大学生涯,他不断汲取专业知识,为日后从事信息科技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学毕业后,他成为一名信息科技教师。他深知,科学教育不是将知识简单地灌入容器,而是要点燃学生内心对科学的渴望与好奇。从初登讲台的青涩,到如今在科学教育的沃土上深耕不辍,他用探索的足迹,编织着学生与星辰对话的桥梁。

  在信息科技教育领域,薛红盛始终保持着一颗持续学习的心。他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学术研讨和课题研究,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2024年8月,他参加了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指导教师培训,并获得了NOI指导教师认证。培训期间,他不仅系统学习了最新的科学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还通过观摩优秀示范课强化了课堂组织技巧。

  面对学校对科学老师的要求,他一方面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科创课和科学观察等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另一方面,他潜心钻研,紧跟前沿动态,将最新的技术理念融入课堂,为学生带来更加生动、高效的学习体验。科学组长董娇姣评价说:“薛老师为学校的科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创新教学 激发兴趣

  “信息科技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在于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为此,薛红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打开通往数字世界的大门。他将游戏化教学融入课堂,设计了“水果切切乐”“畅玩乒乓球”“保卫地球”等编程小游戏,让学生在规划角色动作、设计得分规则、加入语音提示的过程中,享受玩中学、学中玩的乐趣,真正爱上信息科技课。

  同时,他擅长运用情境教学,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探究的真实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思维;注重小组合作、分层教学,针对学生能力差异,设计阶梯式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提升。

  项目式学习也是薛红盛教学的一大亮点。以“密码锁”项目为例,他引导学生将整个项目分解为设置密码输入、验证密码、显示错误提示等多个子任务,并逐一解决。同时,结合实际应用场景,如模拟银行账户密码验证、电子设备解锁、密码的长度与安全性的关联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密码学的基本原理。项目完成后,他还会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讨论在项目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及改进方案。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提升了系统化思维能力,还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助力竞赛 屡创佳绩

  除了日常教学,薛红盛还带领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科创比赛,如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等。从比赛内容的指导到训练计划的制定,从技术难题的解决到心理压力的疏导,他倾注了大量心血。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学生们在科创比赛中屡获佳绩。

  备赛期间,他带领学生驻扎科创实验室,共同开展头脑风暴,查阅大量资料,经过无数次的调试、改进,找到最优解决方案。他的学生宋昊臻说:“备赛的那段日子是我最难忘的时光。虽然过程很艰辛,但看到作品成功运行的那一刻,所有的努力都值得。”

  “通过比赛,不仅提升了我们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耐心和永不言弃的精神。”他的学生王靖宇说。

  对于未来的教学方向,薛红盛有着清晰的规划。他计划强化跨学科整合,开发“科创+艺术”课程,如用3D打印设计生态模型,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优化资源开发,利用塑料瓶、橡皮筋等日常物品,设计家庭可操作的实验包,让学生在生活中也能进行科学探究。同时,还将深化评价改革,引入过程性评价工具,记录学生的探究轨迹并反馈个性化学习建议。

(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