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文章详情
科创筑梦人 | 郭允昭:逐梦科学教育 点亮童“芯”未来
来源:青少年创新科技网 时间:2025-06-24

  在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凤凰双语小学的校园里,有这样一个忙碌的身影,他每天穿梭于实验室与教室之间,用智慧与热情为孩子们打开科学世界的大门。他就是科学教师郭允昭,自2021年踏上教育岗位,便在小学科学教育的沃土上深耕细作,以赤诚之心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育人篇章。

c5d12937dd7cb2c66ff88037004df70.jpg

科学启蒙:一颗“糖葫芦”串起的教育初心

  郭允昭与科学教育的不解之缘,早在初中时期就已悄然结下。“初中地理老师用‘颜色’串起中国土地分布的课,是我教育启蒙的第一颗‘糖’。”郭允昭一直都记得初中时期,那位用“穿糖葫芦”比喻教学的地理老师,让他印象深刻。当他的地理老师讲到黑土地时,提到了五常大米;说到黄土地时,联想到了黄土高原;提到红土地时,就用“黄金电线导电性更强”的故事引发惊叹。这种将抽象知识与生活案例串联的教学法,让他第一次意识到,“知识不该是散落的山楂,而要用一根主线串成美味的整体。”

  进入大学后,郭允昭对科学探究的热忱进一步深化。他辅修了教育技术学,这段学习经历使他系统掌握了科学理论与方法,同时深入理解了教育教学规律,为日后的科学教育工作筑牢了根基。在实践课堂上,郭允昭积极参与教学模拟活动;在寒暑假期间,主动前往地方学校实习,指导小学生开展科学小实验。这些宝贵经历不仅让他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更让他深刻体会到科学教育的独特魅力与重要价值,从而坚定了投身科学教育事业的决心。带着这份热爱与信念,他踏上小学科学教育的讲台,开启了教育征程。

深耕课堂:趣味实验点亮科学探索之路

  初登讲台,郭允昭便凭借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创新的教育理念脱颖而出。在日常教学中,他深知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传授,更应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与实践,因此他始终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进行教学。

  在课程设计上,郭允昭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巧妙引入趣味实验。比如,讲解光学原理时,他会带领学生制作简易小孔成像装置;学习力学知识时,他指导学生利用身边材料搭建桥梁模型。这些动手操作活动,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了科学原理,也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他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精美课件和动画,将抽象科学概念直观呈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一步提升了课堂的趣味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

  “任何发明创造都不是凭空出现的,也许灵感就会在某个不经意间迸发。”这是郭允昭的教学之道,也是他的实践感悟。

  除课堂教学外,郭允昭积极搭建实践平台,带领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2024年,他指导学生张晋赫参加第二十三届太原市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暨太原市第九届“创新未来”中小学生机器人竞赛的经历让他印象深刻。起因是在一次课间闲聊中,学生说:“现在汽车加油太贵了,要是有更环保的能源就好了。”这让郭允昭敏锐捕捉到灵感,随后以解决汽车能源问题为切入点,他带领学生开启了磁力炮小车的设计制作。面对编程难题、结构设计不合理等挑战,郭允昭始终陪伴在学生身边,一起查阅资料、反复试验。

  最终,他们的作品凭借创新性与实用性,在众多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市级三等奖。这次经历不仅让学生收获了荣誉,更培养了其勇于探索、不惧失败的科研精神。

育人坚守:探索创新培育时代科学少年

  在推进科学教育过程中,郭允昭面临诸多挑战。学生动手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家长则对科学教育重视不足,简单地认为科学课程是副科,这些都给郭允昭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

  为增强学生动手能力,郭允昭在课堂上增加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尝试;面对家长误解,他积极沟通,争取家长支持配合。同时,他丰富作业形式,布置趣味性、实践性强的科学小任务,让学生课后也能感受科学魅力。

  学校对科学教育的重视,则为郭允昭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学校对科学老师提出了掌握扎实知识、具备良好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以及富有科研和创新意识等要求,定期组织专业培训,邀请专家开展讲座、开设工作坊,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建立科学教育教研组,促进教师经验分享与共同成长。还鼓励教师走出去学习,郭允昭多次参加科技馆、航天基地参观活动,参与社区科普宣传与共建活动,拓宽视野,为教学注入新活力。

  在小学科学教育的创新浪潮中,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教学迎来全新变革。郭允昭以“植物的一生”为大单元主题,打破传统碎片化教学模式,构建起系统连贯的知识体系。“植物的生长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你都观察到了哪些不一样的地方?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它的变化?”这些问题像一个个探索的起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他们带着问题投身实践探究。在观察记录、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们主动寻找答案,逐步揭开植物生长的神秘面纱。

  “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在实际学习中更多地去关注科学上的人文因素,科学不是冰冷的数字公式,更是服务人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途径与方法。”教学探索之路上的郭允昭,一直以“学无止境,为人师表”为座右铭,始终保持学习热情,提升专业素养与教学水平;他坚守教育初心,不断为学生创造机会,只为了“让每个孩子都有更多的可能”。

(杨志敏)


  在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凤凰双语小学的校园里,有这样一个忙碌的身影,他每天穿梭于实验室与教室之间,用智慧与热情为孩子们打开科学世界的大门。他就是科学教师郭允昭,自2021年踏上教育岗位,便在小学科学教育的沃土上深耕细作,以赤诚之心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育人篇章。

c5d12937dd7cb2c66ff88037004df70.jpg

科学启蒙:一颗“糖葫芦”串起的教育初心

  郭允昭与科学教育的不解之缘,早在初中时期就已悄然结下。“初中地理老师用‘颜色’串起中国土地分布的课,是我教育启蒙的第一颗‘糖’。”郭允昭一直都记得初中时期,那位用“穿糖葫芦”比喻教学的地理老师,让他印象深刻。当他的地理老师讲到黑土地时,提到了五常大米;说到黄土地时,联想到了黄土高原;提到红土地时,就用“黄金电线导电性更强”的故事引发惊叹。这种将抽象知识与生活案例串联的教学法,让他第一次意识到,“知识不该是散落的山楂,而要用一根主线串成美味的整体。”

  进入大学后,郭允昭对科学探究的热忱进一步深化。他辅修了教育技术学,这段学习经历使他系统掌握了科学理论与方法,同时深入理解了教育教学规律,为日后的科学教育工作筑牢了根基。在实践课堂上,郭允昭积极参与教学模拟活动;在寒暑假期间,主动前往地方学校实习,指导小学生开展科学小实验。这些宝贵经历不仅让他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更让他深刻体会到科学教育的独特魅力与重要价值,从而坚定了投身科学教育事业的决心。带着这份热爱与信念,他踏上小学科学教育的讲台,开启了教育征程。

深耕课堂:趣味实验点亮科学探索之路

  初登讲台,郭允昭便凭借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创新的教育理念脱颖而出。在日常教学中,他深知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传授,更应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与实践,因此他始终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进行教学。

  在课程设计上,郭允昭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巧妙引入趣味实验。比如,讲解光学原理时,他会带领学生制作简易小孔成像装置;学习力学知识时,他指导学生利用身边材料搭建桥梁模型。这些动手操作活动,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了科学原理,也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他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精美课件和动画,将抽象科学概念直观呈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一步提升了课堂的趣味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

  “任何发明创造都不是凭空出现的,也许灵感就会在某个不经意间迸发。”这是郭允昭的教学之道,也是他的实践感悟。

  除课堂教学外,郭允昭积极搭建实践平台,带领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2024年,他指导学生张晋赫参加第二十三届太原市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暨太原市第九届“创新未来”中小学生机器人竞赛的经历让他印象深刻。起因是在一次课间闲聊中,学生说:“现在汽车加油太贵了,要是有更环保的能源就好了。”这让郭允昭敏锐捕捉到灵感,随后以解决汽车能源问题为切入点,他带领学生开启了磁力炮小车的设计制作。面对编程难题、结构设计不合理等挑战,郭允昭始终陪伴在学生身边,一起查阅资料、反复试验。

  最终,他们的作品凭借创新性与实用性,在众多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市级三等奖。这次经历不仅让学生收获了荣誉,更培养了其勇于探索、不惧失败的科研精神。

育人坚守:探索创新培育时代科学少年

  在推进科学教育过程中,郭允昭面临诸多挑战。学生动手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家长则对科学教育重视不足,简单地认为科学课程是副科,这些都给郭允昭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

  为增强学生动手能力,郭允昭在课堂上增加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尝试;面对家长误解,他积极沟通,争取家长支持配合。同时,他丰富作业形式,布置趣味性、实践性强的科学小任务,让学生课后也能感受科学魅力。

  学校对科学教育的重视,则为郭允昭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学校对科学老师提出了掌握扎实知识、具备良好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以及富有科研和创新意识等要求,定期组织专业培训,邀请专家开展讲座、开设工作坊,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建立科学教育教研组,促进教师经验分享与共同成长。还鼓励教师走出去学习,郭允昭多次参加科技馆、航天基地参观活动,参与社区科普宣传与共建活动,拓宽视野,为教学注入新活力。

  在小学科学教育的创新浪潮中,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教学迎来全新变革。郭允昭以“植物的一生”为大单元主题,打破传统碎片化教学模式,构建起系统连贯的知识体系。“植物的生长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你都观察到了哪些不一样的地方?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它的变化?”这些问题像一个个探索的起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他们带着问题投身实践探究。在观察记录、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们主动寻找答案,逐步揭开植物生长的神秘面纱。

  “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在实际学习中更多地去关注科学上的人文因素,科学不是冰冷的数字公式,更是服务人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途径与方法。”教学探索之路上的郭允昭,一直以“学无止境,为人师表”为座右铭,始终保持学习热情,提升专业素养与教学水平;他坚守教育初心,不断为学生创造机会,只为了“让每个孩子都有更多的可能”。

(杨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