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文章详情
科教风采 | 徐建章:用“破题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
来源:青少年创新科技网 时间:2025-02-25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第二初级中学社会学科教师徐建章扎根农村初中30余年,始终思索探解教育的元问题,创新“破题式”教学模式并在教育改革新背景下持续完善,破教学之课题而立育人之本义,引导学生培养问题意识和独立思维能力,使其在合作讨论与思考中,不断提高问题质量,探求问题的解决之法,让他们能够联系实际,在问题之上产生新问题,以人文关怀浸润学生心灵。

  打破传统教学桎梏

  “以课题激发学生提问,是育人这片活水的源头,也是教学改革的起点。”徐建章说。

  让学生来提问固然好,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由于农村学生知识基础较为薄弱、思维发散,他们会提出很多基础问题,徐建章在回应学生问题的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理解力。在徐建章看来,教学还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语言,让他们听得懂,才能使其理解和掌握知识,为后续进一步引导其提出高质量问题打好基础。

  让每个学生都提出问题,导致了问题多得“满天飞”。徐建章调整了策略,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提出一个问题。这一过程中,学生需思考问题质量并说服组员。团队协作与头脑风暴在课堂持续发生。起初,徐建章会忽略一些看似无关的问题,将学生写在黑板上的问题擦掉。但后来反思这种做法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于是他积极回应学生,在空闲时间,与学生一起探讨那些未解答的问题。

  “请君入瓮”让思维培养成为空谈

  慢慢地,徐建章感觉学生变化了,他们变得更积极主动,不论课上课下,习惯了发问,师生关系特别融洽。

  但培养问题意识仍只是起点,学生还必须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徐建章认为,在“破题式”教学课堂上,除了承担引导者的角色,教师也是与学生共同探究的合作者。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里,教师要警惕传统的惯性思维,牢记自己的身份定位。

  近年来,批判性思维等高阶思维培养成为教育改革中的热点话题。对此,徐建章有着自己的思考。“对于流行的东西,我有一种天然的警惕心理。”他认为,低阶思维与高阶思维的关系非常密切,“低阶思维是高阶思维的‘发动机’”。对于中国中小学生而言,他们往往缺乏高阶思维中的创造力、低阶思维中的理解力。在徐建章讲授道德与法治课时感到有一定难度。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其他主客观条件限制等因素,他们的知识与思维基础薄弱,非常缺乏社会实践机会和经验。徐建章认为教师应该维护学生的这种直觉,从而为低阶思维的“流淌”营造适宜的土壤。

  在问题中产生新的疑问

  2024年起,浙江省中考社会学科的卷面分值提高至100分,在过渡期后,全省统一改开卷为闭卷考试,同年起,中考社会学科类各科分值设置为道德与法治40分、历史40分、地理20分。教了25年九年级毕业班的徐建章,在2024年开始教七年级的历史和地理两门学科,初期感到了一定压力。在新形势要求下,他思索着破题式教学的创新之路。

  不留课后作业,徐建章坚持了16年,并仍然决定坚持下去。他认为,破解学生的刷题思维,首先在教师。

  徐建章坚持将习题全部消化在课堂上,与团队研究新课标、新考纲,精炼习题数量与质量,让习题能激发学生思考,切实增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中考改革、新课标、新教材的背景下,要继续发挥“破题式”教学优势,徐建章认为教师必须更加精心备课,扩大自身知识储备,预设问题以迎接来自学生提问的挑战。另外,教师一定要维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引导其尊重他人人格和提问的权利,这也是一种道德与人文教育。

  徐建章总结道:“‘破题式’教学的核心理念是打开、开放与民主。”这能让课堂更聚焦于对问题的思想交流,不断提高育人质量。

(教育家)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第二初级中学社会学科教师徐建章扎根农村初中30余年,始终思索探解教育的元问题,创新“破题式”教学模式并在教育改革新背景下持续完善,破教学之课题而立育人之本义,引导学生培养问题意识和独立思维能力,使其在合作讨论与思考中,不断提高问题质量,探求问题的解决之法,让他们能够联系实际,在问题之上产生新问题,以人文关怀浸润学生心灵。

  打破传统教学桎梏

  “以课题激发学生提问,是育人这片活水的源头,也是教学改革的起点。”徐建章说。

  让学生来提问固然好,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由于农村学生知识基础较为薄弱、思维发散,他们会提出很多基础问题,徐建章在回应学生问题的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理解力。在徐建章看来,教学还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语言,让他们听得懂,才能使其理解和掌握知识,为后续进一步引导其提出高质量问题打好基础。

  让每个学生都提出问题,导致了问题多得“满天飞”。徐建章调整了策略,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提出一个问题。这一过程中,学生需思考问题质量并说服组员。团队协作与头脑风暴在课堂持续发生。起初,徐建章会忽略一些看似无关的问题,将学生写在黑板上的问题擦掉。但后来反思这种做法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于是他积极回应学生,在空闲时间,与学生一起探讨那些未解答的问题。

  “请君入瓮”让思维培养成为空谈

  慢慢地,徐建章感觉学生变化了,他们变得更积极主动,不论课上课下,习惯了发问,师生关系特别融洽。

  但培养问题意识仍只是起点,学生还必须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徐建章认为,在“破题式”教学课堂上,除了承担引导者的角色,教师也是与学生共同探究的合作者。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里,教师要警惕传统的惯性思维,牢记自己的身份定位。

  近年来,批判性思维等高阶思维培养成为教育改革中的热点话题。对此,徐建章有着自己的思考。“对于流行的东西,我有一种天然的警惕心理。”他认为,低阶思维与高阶思维的关系非常密切,“低阶思维是高阶思维的‘发动机’”。对于中国中小学生而言,他们往往缺乏高阶思维中的创造力、低阶思维中的理解力。在徐建章讲授道德与法治课时感到有一定难度。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其他主客观条件限制等因素,他们的知识与思维基础薄弱,非常缺乏社会实践机会和经验。徐建章认为教师应该维护学生的这种直觉,从而为低阶思维的“流淌”营造适宜的土壤。

  在问题中产生新的疑问

  2024年起,浙江省中考社会学科的卷面分值提高至100分,在过渡期后,全省统一改开卷为闭卷考试,同年起,中考社会学科类各科分值设置为道德与法治40分、历史40分、地理20分。教了25年九年级毕业班的徐建章,在2024年开始教七年级的历史和地理两门学科,初期感到了一定压力。在新形势要求下,他思索着破题式教学的创新之路。

  不留课后作业,徐建章坚持了16年,并仍然决定坚持下去。他认为,破解学生的刷题思维,首先在教师。

  徐建章坚持将习题全部消化在课堂上,与团队研究新课标、新考纲,精炼习题数量与质量,让习题能激发学生思考,切实增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中考改革、新课标、新教材的背景下,要继续发挥“破题式”教学优势,徐建章认为教师必须更加精心备课,扩大自身知识储备,预设问题以迎接来自学生提问的挑战。另外,教师一定要维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引导其尊重他人人格和提问的权利,这也是一种道德与人文教育。

  徐建章总结道:“‘破题式’教学的核心理念是打开、开放与民主。”这能让课堂更聚焦于对问题的思想交流,不断提高育人质量。

(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