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文章详情
郭志强:在AI教育前沿播种未来
来源:青少年创新科技网 时间:2025-07-15

  6月17日下午,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科学教育深化工作会现场,主讲人郭志强轻点屏幕,一段融合AI技术的古诗讲解视频缓缓播放,虚拟形象栩栩如生,复刻着他的神态语调,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解析得生动立体,仿佛带着众人穿越千年,来到庐山脚下,感受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台下听众们的惊叹声此起彼伏。

微信图片_20250709104517.jpg

  此刻,这位身兼山西省专家学者协会科学教育专委会副秘书长、猿编程北部大区经理等多重身份的教育科技践行者,正用技术的光芒,照亮教育无限可能的边界。

教育鸿沟上的技术桥梁

  如今在猿编程担任北部大区经理的郭志强,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行者,始终奔波在跨越教育鸿沟的路上。他带领的团队脚步遍布全国,向5000余所小学捐赠人工智能课程,为无数孩子打开了接触前沿科技教育的大门。

  在哈尔滨,他联合当地教育局开展公益项目,并在全市大力推广,单校便投入10万元,为当地的AI教育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在太原尖草坪区第五小学,200套可编程机器人带着他的期望走进校园,激发了孩子们探索科技的热情;在陕师大附小,郭志强积极推动教师结合学科特点设计AI课程,在原本枯燥的道德与法治课上,数字人化身“小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解《未成年人保护法》,配合生成的应对策略动画,让学生们在沉浸式体验中学会自我保护;在兰州市城关区九州小学的数学课堂上,几何图形在空中立体旋转,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可感,学生们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

  在太原杏花岭区虹桥小学校的期末乐考中,郭志强更是大胆创新。他巧妙地把游戏关卡与语文诗词、数学公式和科学常识相融合。回忆起这个项目,郭志强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这一活动既响应了政策,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无纸化考试,又让学生们在沉浸式体验中巩固了本学期所学知识,真正激活了他们的学习内驱力。”

  面对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状,郭志强希望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身体力行中探索解决之道。在他看来,“这是我们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更是我们的初心所在。我们希望能为教育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用AI赋能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客厅里的教育实验室

  郭志强的教育实验场,不仅在学校,更延伸到了家庭。当他六年级的儿子羡慕同学们手机上的篮球游戏时,郭志强敏锐地捕捉到了教育契机。他循循善诱:“既然你喜欢,为什么不自己开发?”在父亲的指导和鼓励下,儿子一头扎进学习和研究中。经过无数个日夜的钻研,一款用AI软件制作的3D篮球对抗游戏诞生了。小人运球的物理引擎、得分规则算法、角色动作捕捉,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儿子的心血与创意。“这需要专业的编程知识,我上学的时候没有这个条件,但如今,AI让孩子们的创意能快速落地,技术就像是实现思想的画笔。”郭志强感慨道。

  儿子想通过AI的帮助,写作题为《别了,____》的作文时,郭志强抛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若写《别了,AI》,你会怎么写?当人类失去独立思考,就会被工具统治。”深夜的书房里,灯光昏黄,父子俩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价值观辩论。AI生成的作文虽然辞藻华丽,却空洞无物。最终,儿子选择写下六年校园时光里的点点滴滴——操场边的梧桐树,夺冠时的三分球,这些真实的记忆成为文章最坚实的筋骨。

  郭志强还常以做菜比喻AI的使用。当儿子的假期作业是做一道菜时,他指着灶台启发儿子:“为什么最终选择加糖不放香菜?这些选择体现你的口味偏好,就像使用AI时需要价值观校准。”烹饪的结果无论是美味佳肴还是“黑暗料理”,都在提醒着使用者,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必须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因为无论工具多么强大,使用者肩上永远会承担相应的责任。

  谈及AI工具的选择,郭志强态度坚决:“技术自由永远要在法治轨道内运行。国外软件可能提供一些比较开放的方案,但我们的选择必须扎根中国土壤。”如今,Deepseek等软件的出现,恰恰有力证明了国内平台已足够成熟。

未来教育的播种哲学

  生活中,并不鲜见的二维码里那看似普通的三个定位角,只有极少数孩子能留意到其中的奥秘。

  郭志强深知培养孩子观察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他主张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痛点,比如学校门口的拥堵数据,学生们可以将其制成热力图,再运用调度算法提出错峰方案;食堂排队问题,通过建模分析,调整窗口设置就能缩短等待时间。“孩子们创新思维的培养,才是我们面临的至关重要的挑战。”郭志强坦言。

  谈及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的核心素养,郭志强分享了重庆一个学生的故事。该学生通过编程,为行动不便的同学绘制了无障碍地图,而这张地图最终成为整个重庆市的公共资源。在郭志强看来:“这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思维方式,不仅能助力个人成长,更能为社会创造巨大价值。”

  在聊到青少年最应该具备的“软实力”时,郭志强提出了“三度思维”培养——思想决定深度,眼界拓展宽度,思维铸就高度。他还以自己为例:“我曾经很喜欢《定位》这本书,所以在阅读完这本书的半年内,我又找了类似的8本书籍帮助自己更好地解读《定位》。”针对迷茫的年轻人,他建议,以半年为周期深耕所在领域,精读同主题书籍形成知识网络,与其追求技能宽度,不如深挖能力井,在综合能力这个桶里,装的是水还是钻石,取决于认知沉淀的密度。

  在AI重塑教育的时代浪潮中,郭志强就像一位清醒的播种者。他深知,技术能生成标准答案,但唯有拥有独立思考的灵魂,才能提出改变世界的问题。他将继续在AI教育的前沿,播撒希望的种子,静待教育之花绽放,收获累累硕果。

(金祎袂)


  6月17日下午,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科学教育深化工作会现场,主讲人郭志强轻点屏幕,一段融合AI技术的古诗讲解视频缓缓播放,虚拟形象栩栩如生,复刻着他的神态语调,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解析得生动立体,仿佛带着众人穿越千年,来到庐山脚下,感受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台下听众们的惊叹声此起彼伏。

微信图片_20250709104517.jpg

  此刻,这位身兼山西省专家学者协会科学教育专委会副秘书长、猿编程北部大区经理等多重身份的教育科技践行者,正用技术的光芒,照亮教育无限可能的边界。

教育鸿沟上的技术桥梁

  如今在猿编程担任北部大区经理的郭志强,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行者,始终奔波在跨越教育鸿沟的路上。他带领的团队脚步遍布全国,向5000余所小学捐赠人工智能课程,为无数孩子打开了接触前沿科技教育的大门。

  在哈尔滨,他联合当地教育局开展公益项目,并在全市大力推广,单校便投入10万元,为当地的AI教育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在太原尖草坪区第五小学,200套可编程机器人带着他的期望走进校园,激发了孩子们探索科技的热情;在陕师大附小,郭志强积极推动教师结合学科特点设计AI课程,在原本枯燥的道德与法治课上,数字人化身“小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解《未成年人保护法》,配合生成的应对策略动画,让学生们在沉浸式体验中学会自我保护;在兰州市城关区九州小学的数学课堂上,几何图形在空中立体旋转,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可感,学生们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

  在太原杏花岭区虹桥小学校的期末乐考中,郭志强更是大胆创新。他巧妙地把游戏关卡与语文诗词、数学公式和科学常识相融合。回忆起这个项目,郭志强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这一活动既响应了政策,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无纸化考试,又让学生们在沉浸式体验中巩固了本学期所学知识,真正激活了他们的学习内驱力。”

  面对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状,郭志强希望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身体力行中探索解决之道。在他看来,“这是我们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更是我们的初心所在。我们希望能为教育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用AI赋能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客厅里的教育实验室

  郭志强的教育实验场,不仅在学校,更延伸到了家庭。当他六年级的儿子羡慕同学们手机上的篮球游戏时,郭志强敏锐地捕捉到了教育契机。他循循善诱:“既然你喜欢,为什么不自己开发?”在父亲的指导和鼓励下,儿子一头扎进学习和研究中。经过无数个日夜的钻研,一款用AI软件制作的3D篮球对抗游戏诞生了。小人运球的物理引擎、得分规则算法、角色动作捕捉,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儿子的心血与创意。“这需要专业的编程知识,我上学的时候没有这个条件,但如今,AI让孩子们的创意能快速落地,技术就像是实现思想的画笔。”郭志强感慨道。

  儿子想通过AI的帮助,写作题为《别了,____》的作文时,郭志强抛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若写《别了,AI》,你会怎么写?当人类失去独立思考,就会被工具统治。”深夜的书房里,灯光昏黄,父子俩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价值观辩论。AI生成的作文虽然辞藻华丽,却空洞无物。最终,儿子选择写下六年校园时光里的点点滴滴——操场边的梧桐树,夺冠时的三分球,这些真实的记忆成为文章最坚实的筋骨。

  郭志强还常以做菜比喻AI的使用。当儿子的假期作业是做一道菜时,他指着灶台启发儿子:“为什么最终选择加糖不放香菜?这些选择体现你的口味偏好,就像使用AI时需要价值观校准。”烹饪的结果无论是美味佳肴还是“黑暗料理”,都在提醒着使用者,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必须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因为无论工具多么强大,使用者肩上永远会承担相应的责任。

  谈及AI工具的选择,郭志强态度坚决:“技术自由永远要在法治轨道内运行。国外软件可能提供一些比较开放的方案,但我们的选择必须扎根中国土壤。”如今,Deepseek等软件的出现,恰恰有力证明了国内平台已足够成熟。

未来教育的播种哲学

  生活中,并不鲜见的二维码里那看似普通的三个定位角,只有极少数孩子能留意到其中的奥秘。

  郭志强深知培养孩子观察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他主张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痛点,比如学校门口的拥堵数据,学生们可以将其制成热力图,再运用调度算法提出错峰方案;食堂排队问题,通过建模分析,调整窗口设置就能缩短等待时间。“孩子们创新思维的培养,才是我们面临的至关重要的挑战。”郭志强坦言。

  谈及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的核心素养,郭志强分享了重庆一个学生的故事。该学生通过编程,为行动不便的同学绘制了无障碍地图,而这张地图最终成为整个重庆市的公共资源。在郭志强看来:“这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思维方式,不仅能助力个人成长,更能为社会创造巨大价值。”

  在聊到青少年最应该具备的“软实力”时,郭志强提出了“三度思维”培养——思想决定深度,眼界拓展宽度,思维铸就高度。他还以自己为例:“我曾经很喜欢《定位》这本书,所以在阅读完这本书的半年内,我又找了类似的8本书籍帮助自己更好地解读《定位》。”针对迷茫的年轻人,他建议,以半年为周期深耕所在领域,精读同主题书籍形成知识网络,与其追求技能宽度,不如深挖能力井,在综合能力这个桶里,装的是水还是钻石,取决于认知沉淀的密度。

  在AI重塑教育的时代浪潮中,郭志强就像一位清醒的播种者。他深知,技术能生成标准答案,但唯有拥有独立思考的灵魂,才能提出改变世界的问题。他将继续在AI教育的前沿,播撒希望的种子,静待教育之花绽放,收获累累硕果。

(金祎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