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文章详情
郭然:深耕自然科普教育 让科学在泥土中生根发芽
来源:青少年创新科技网 时间:2025-07-21

  “同学们,你们知道脚下的泥土里藏着多少秘密吗?” 7月15日,在山西省图书馆的报告厅里,山西自然博物馆自然资源科教部主任郭然手持一把沾满泥土的小铲子,像变魔术般从土里捧出几只扭动的蚯蚓。台下瞬间爆发出一阵既兴奋又略带夸张的尖叫,几十双亮晶晶的眼睛紧紧盯着他手中的 “宝贝”。这场名为 “一方水土 —— 土壤的学问”的讲座,在充满好奇与欢笑的氛围中拉开了探索土壤奥秘的序幕。讲座后,笔者对郭然进行了专访。

从“说教者”到“引路人”:蹲下身子的科普哲学

  从初入行业的青涩到如今在工作中的运筹帷幄,郭然自认为多年来最大的改变就是 “学会了蹲下来说话”,“以前总觉得搞科普就是把知识点灌输给孩子,后来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郭然坦言。

  他回忆起一次失败的科普经历:在讲解岩石形成时,他准备了满满三页的专业术语,结果仅仅讲了十分钟,就发现台下的孩子们眼神涣散。“后排有个小男孩居然用橡皮泥捏起了奥特曼,我当时特别生气,走过去正要批评他,却看到他捏的奥特曼脚下踩着一块‘岩浆岩’—— 原来,他把我讲的地壳运动编成了奥特曼打怪兽的故事。”

  这件事给了郭然极大的启发。“青少年的认知世界就像搭积木,他们会用自己熟悉的方式重组知识。我们要做的,不是推倒他们的积木,而是帮他们添一块更合适的零件。”如今的郭然早已练就了“三秒钟切换频道”的本领:给幼儿园小朋友讲恐龙时,他会模仿恐龙叫声;给中学生讲地质构造时,他能结合《流浪地球》里的场景进行讲解;面对家长提问,他又能瞬间切换成专业模式。这种 “蹲下身子” 的沟通智慧,正是他从“讲台菜鸟”蜕变为科教专家的关键。

打破围墙的博物馆:让科学触手可及

  “我们可不是只有冷冰冰的标本柜,而是打造了一系列‘科学游乐园’!”谈及山西自然博物馆针对青少年开展的特色教育项目,郭然的眼睛亮了起来。他告诉笔者,目前,山西自然博物馆已形成独具特色的“三维科普体系”:地面有“自然探索家”系列实践课,每月聚焦一个主题,比如,三月研究土壤、四月观察鸟类;地下则有“化石实验室”,孩子们可以亲手清理恐龙化石复制品;线上还有“云端博物馆”,可以借助 VR 技术带青少年“穿越”到侏罗纪时代。

  “这些项目设计的初衷,就是想打破‘科学高高在上’的刻板印象。”郭然以深受欢迎的“土壤侦探营”为例,孩子们化身侦探,通过分析土壤的颜色、质地、酸碱度来推断当地的生态环境。活动中有个小男孩让他印象特别深刻,“这孩子刚来时总爱捣乱,有次在观察土壤微生物时,突然指着显微镜大叫:‘我看到虫子在做仰卧起坐!’后来才知道,他说的是线虫的运动方式。现在这孩子已经成了我们的‘小小讲解员’,说起土壤知识头头是道。”

  在设计相应的活动时,郭然和团队特别注重活动项目的趣味性、启发性和互动性。“青少年的注意力就像小兔子,得用新鲜事不断吸引它。”比如,讲解植物光合作用时,让孩子们扮演“阳光使者”,用彩绳模拟能量传递;介绍岩石形成时,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编成“岩石三兄弟”的故事 —— 这种将科学知识游戏化、故事化的创意,让博物馆真正成为了青少年探索自然的乐园。

科普的温度与远方:超越课堂的自然教育

  “学校教育像为青少年准备的营养均衡的正餐,博物馆则更像提供风味各异的特色小吃。”郭然这样描述博物馆教育与学校科学教育的区别。

  在郭然看来,博物馆的独特优势在于“三无”:无标准答案、无分数压力、无学科界限。“在学校,学生们需要掌握标准化的知识;但在博物馆,我们鼓励‘胡思乱想’。”此前,有个女孩在参观矿物展时发问,“钻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那能不能把铅笔芯变成钻石呢?” 这个看似异想天开的问题,后来被山西自然博物馆开发成了 “碳的奇妙变身”专题课。

  不过,科普工作也面临着挑战。郭然坦言,最大的困难是 “科普资源分配不均”:“城市里的孩子能经常来博物馆,偏远地区的孩子却很难接触到这些科普资源。” 为此,郭然所在的博物馆启动了 “流动博物馆” 项目,把浓缩版的展览装进改装过的面包车,定期开到山区学校。“有次去山区学校,一个小女孩摸着猛犸象模型问:‘这是会飞的猪吗?’虽然觉得好笑,但也让我们意识到科普工作任重道远。”

  在郭然看来,自然科学教育的意义不止于知识传递:“它不仅能培养科学思维,更能教会孩子敬畏自然。”他观察到,现在的青少年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呈现 “两极分化”:有的能说出各种宇宙理论,却认不出身边的树种;有的沉迷于电子产品,对真实的大自然毫无兴趣。“这背后有社会节奏太快的原因,也有家长过度保护的因素 —— 现在的孩子连踩踩泥巴都被家长呵斥‘脏’,怎么能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呢?”

  针对青少年,他建议做“好奇宝宝”“行动派”和“小质疑家”,从记录“自然笔记” 开始培养科学观察习惯;对于家长,他主张“当好科学伙伴而非指挥官”,学会“装傻”与孩子共同探索答案。面对线上科普资源的冲击,郭然认为这是好事,“线上就像科学快餐,方便获取;线下则是满汉全席,能细细品味。”

  从土壤里的蚯蚓到 VR 世界的恐龙,从城市博物馆到山区流动展览,郭然和他的团队用热爱与智慧,让科学走出实验室、走进青少年的生活。这位与土壤对话的 “科学魔法师”,正用最生动的方式诠释,自然教育的真谛,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与世界的对话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科学密码。

  (白金鑫)


  “同学们,你们知道脚下的泥土里藏着多少秘密吗?” 7月15日,在山西省图书馆的报告厅里,山西自然博物馆自然资源科教部主任郭然手持一把沾满泥土的小铲子,像变魔术般从土里捧出几只扭动的蚯蚓。台下瞬间爆发出一阵既兴奋又略带夸张的尖叫,几十双亮晶晶的眼睛紧紧盯着他手中的 “宝贝”。这场名为 “一方水土 —— 土壤的学问”的讲座,在充满好奇与欢笑的氛围中拉开了探索土壤奥秘的序幕。讲座后,笔者对郭然进行了专访。

从“说教者”到“引路人”:蹲下身子的科普哲学

  从初入行业的青涩到如今在工作中的运筹帷幄,郭然自认为多年来最大的改变就是 “学会了蹲下来说话”,“以前总觉得搞科普就是把知识点灌输给孩子,后来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郭然坦言。

  他回忆起一次失败的科普经历:在讲解岩石形成时,他准备了满满三页的专业术语,结果仅仅讲了十分钟,就发现台下的孩子们眼神涣散。“后排有个小男孩居然用橡皮泥捏起了奥特曼,我当时特别生气,走过去正要批评他,却看到他捏的奥特曼脚下踩着一块‘岩浆岩’—— 原来,他把我讲的地壳运动编成了奥特曼打怪兽的故事。”

  这件事给了郭然极大的启发。“青少年的认知世界就像搭积木,他们会用自己熟悉的方式重组知识。我们要做的,不是推倒他们的积木,而是帮他们添一块更合适的零件。”如今的郭然早已练就了“三秒钟切换频道”的本领:给幼儿园小朋友讲恐龙时,他会模仿恐龙叫声;给中学生讲地质构造时,他能结合《流浪地球》里的场景进行讲解;面对家长提问,他又能瞬间切换成专业模式。这种 “蹲下身子” 的沟通智慧,正是他从“讲台菜鸟”蜕变为科教专家的关键。

打破围墙的博物馆:让科学触手可及

  “我们可不是只有冷冰冰的标本柜,而是打造了一系列‘科学游乐园’!”谈及山西自然博物馆针对青少年开展的特色教育项目,郭然的眼睛亮了起来。他告诉笔者,目前,山西自然博物馆已形成独具特色的“三维科普体系”:地面有“自然探索家”系列实践课,每月聚焦一个主题,比如,三月研究土壤、四月观察鸟类;地下则有“化石实验室”,孩子们可以亲手清理恐龙化石复制品;线上还有“云端博物馆”,可以借助 VR 技术带青少年“穿越”到侏罗纪时代。

  “这些项目设计的初衷,就是想打破‘科学高高在上’的刻板印象。”郭然以深受欢迎的“土壤侦探营”为例,孩子们化身侦探,通过分析土壤的颜色、质地、酸碱度来推断当地的生态环境。活动中有个小男孩让他印象特别深刻,“这孩子刚来时总爱捣乱,有次在观察土壤微生物时,突然指着显微镜大叫:‘我看到虫子在做仰卧起坐!’后来才知道,他说的是线虫的运动方式。现在这孩子已经成了我们的‘小小讲解员’,说起土壤知识头头是道。”

  在设计相应的活动时,郭然和团队特别注重活动项目的趣味性、启发性和互动性。“青少年的注意力就像小兔子,得用新鲜事不断吸引它。”比如,讲解植物光合作用时,让孩子们扮演“阳光使者”,用彩绳模拟能量传递;介绍岩石形成时,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编成“岩石三兄弟”的故事 —— 这种将科学知识游戏化、故事化的创意,让博物馆真正成为了青少年探索自然的乐园。

科普的温度与远方:超越课堂的自然教育

  “学校教育像为青少年准备的营养均衡的正餐,博物馆则更像提供风味各异的特色小吃。”郭然这样描述博物馆教育与学校科学教育的区别。

  在郭然看来,博物馆的独特优势在于“三无”:无标准答案、无分数压力、无学科界限。“在学校,学生们需要掌握标准化的知识;但在博物馆,我们鼓励‘胡思乱想’。”此前,有个女孩在参观矿物展时发问,“钻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那能不能把铅笔芯变成钻石呢?” 这个看似异想天开的问题,后来被山西自然博物馆开发成了 “碳的奇妙变身”专题课。

  不过,科普工作也面临着挑战。郭然坦言,最大的困难是 “科普资源分配不均”:“城市里的孩子能经常来博物馆,偏远地区的孩子却很难接触到这些科普资源。” 为此,郭然所在的博物馆启动了 “流动博物馆” 项目,把浓缩版的展览装进改装过的面包车,定期开到山区学校。“有次去山区学校,一个小女孩摸着猛犸象模型问:‘这是会飞的猪吗?’虽然觉得好笑,但也让我们意识到科普工作任重道远。”

  在郭然看来,自然科学教育的意义不止于知识传递:“它不仅能培养科学思维,更能教会孩子敬畏自然。”他观察到,现在的青少年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呈现 “两极分化”:有的能说出各种宇宙理论,却认不出身边的树种;有的沉迷于电子产品,对真实的大自然毫无兴趣。“这背后有社会节奏太快的原因,也有家长过度保护的因素 —— 现在的孩子连踩踩泥巴都被家长呵斥‘脏’,怎么能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呢?”

  针对青少年,他建议做“好奇宝宝”“行动派”和“小质疑家”,从记录“自然笔记” 开始培养科学观察习惯;对于家长,他主张“当好科学伙伴而非指挥官”,学会“装傻”与孩子共同探索答案。面对线上科普资源的冲击,郭然认为这是好事,“线上就像科学快餐,方便获取;线下则是满汉全席,能细细品味。”

  从土壤里的蚯蚓到 VR 世界的恐龙,从城市博物馆到山区流动展览,郭然和他的团队用热爱与智慧,让科学走出实验室、走进青少年的生活。这位与土壤对话的 “科学魔法师”,正用最生动的方式诠释,自然教育的真谛,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与世界的对话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科学密码。

  (白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