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是点燃火种,而不是填满容器。”这是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实验小学信息中心主任王维平秉持的教学理念,也是她躬身实践的真实写照。在科学教育这片沃土上,她以创新为笔,以热爱为墨,将全部热情与智慧倾注于教书育人,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教育华章。
深耕科教结硕果
自1993年踏上教育岗位以来,王维平始终保持着对科学教育的热爱与执着。她刻苦钻研,积极进取,不仅荣获“山西省教学能手”的称号,更在科学教育领域持续深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200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王维平与“英特尔求知计划”项目结缘,该项目由中国科协和英特尔公司共同合作开展。一周的沉浸式学习,不仅让她接触到先进的教学理念,更对科技教育有了全新认识。
从此,王维平便致力于将科技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她亲自选拔学生,组建机器人团队,从基础编程到机械搭建,一步步引导学生将创意转化为实物。在她的悉心培育下,学生设计的地震疏散保护伞、水面垃圾清理器、智能导盲杖等作品屡获国家级奖项,而她自己也成为全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优秀教练员、高级科技辅导员。“王维平老师既是我们科学探索路上的引路人,也是我们并肩作战的伙伴。”她的学生说。
此外,王维平还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级课题“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小学科技实践活动策略探究”。其作品《学校科技节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也在第38届晋中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科技辅导员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在2023年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中,她更是被评为“优秀组织工作者”。
搭建舞台促成长
在推进科学教育的过程中,王维平积极响应学校的要求,不断探索实现“基础普及、课程创新、竞赛提升”的有效途径,为学生搭建探索科学、创新实践的舞台。
教学中,王维平秉持“生活中的科学”理念,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围绕“给科学装上平遥轮子”这一主题,她以平遥古城真实问题为起点,通过“分层项目链”模式,带领学生从基础测量到创新改造,再延伸至社会应用,实现跨学科融合。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课堂教学,王维平还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其中,一年一度的校园科技节备受学生期待。每年的科技节期间,人工智能编程、机器人大比拼、科学家的故事会等独具特色的活动,总是会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为了让科技教育惠及每个孩子,王维平和她的团队坚持每周带学生上科技实践课,每年组织至少一次科学调查活动。同时,她还鼓励学生,如果有了好的点子、创新的想法就要提出来。
当有学生发现老年人上下楼梯力不从心,提出设计助行装置的想法时,王维平全力支持,并立刻带领团队踏上研发之路。他们一起查阅资料、请教工厂师傅、反复试验,历时半年,终于成功创作出楼梯助行板。“这个凝聚着关爱与智慧的小发明,不仅是科技创新实践的成果,更彰显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王维平说。
笃行不怠践使命
作为学校的信息中心主任,王维平的日常工作其实远不止教学。教师培训、平台推广、课程融合、创客培养……每项工作都留下了她忙碌的身影。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师者的担当和使命,为学校科学教育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王维平深知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为此,她组织学校教师参加多媒体设备操作、软件应用、“AI+教育”专题分享等培训,促使教师们掌握数字育人技巧,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在科学教育的道路上,面对教学器材短缺、家长支持不足等困境,王维平从未退缩。她引导学生“变废为宝”,用废旧物品开展科技活动,既解决了器材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与创新能力。同时,她还积极与家长沟通交流,邀请家长参与活动,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支持和保障。
对于未来,王维平有着清晰的规划。她计划在教学中持续深化“真实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从生活问题出发,经历完整的探究,并建立注重过程、鼓励试错的多元评价体系。她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像科学家般思考、像工程师般解决问题的核心素养。同时,她还将继续坚守初心,坚持不懈地推进科技教育,做好孩子们实现科技梦想的见证者和陪伴者。
(李敏)
“教育的本质是点燃火种,而不是填满容器。”这是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实验小学信息中心主任王维平秉持的教学理念,也是她躬身实践的真实写照。在科学教育这片沃土上,她以创新为笔,以热爱为墨,将全部热情与智慧倾注于教书育人,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教育华章。
深耕科教结硕果
自1993年踏上教育岗位以来,王维平始终保持着对科学教育的热爱与执着。她刻苦钻研,积极进取,不仅荣获“山西省教学能手”的称号,更在科学教育领域持续深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200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王维平与“英特尔求知计划”项目结缘,该项目由中国科协和英特尔公司共同合作开展。一周的沉浸式学习,不仅让她接触到先进的教学理念,更对科技教育有了全新认识。
从此,王维平便致力于将科技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她亲自选拔学生,组建机器人团队,从基础编程到机械搭建,一步步引导学生将创意转化为实物。在她的悉心培育下,学生设计的地震疏散保护伞、水面垃圾清理器、智能导盲杖等作品屡获国家级奖项,而她自己也成为全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优秀教练员、高级科技辅导员。“王维平老师既是我们科学探索路上的引路人,也是我们并肩作战的伙伴。”她的学生说。
此外,王维平还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级课题“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小学科技实践活动策略探究”。其作品《学校科技节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也在第38届晋中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科技辅导员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在2023年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中,她更是被评为“优秀组织工作者”。
搭建舞台促成长
在推进科学教育的过程中,王维平积极响应学校的要求,不断探索实现“基础普及、课程创新、竞赛提升”的有效途径,为学生搭建探索科学、创新实践的舞台。
教学中,王维平秉持“生活中的科学”理念,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围绕“给科学装上平遥轮子”这一主题,她以平遥古城真实问题为起点,通过“分层项目链”模式,带领学生从基础测量到创新改造,再延伸至社会应用,实现跨学科融合。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课堂教学,王维平还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其中,一年一度的校园科技节备受学生期待。每年的科技节期间,人工智能编程、机器人大比拼、科学家的故事会等独具特色的活动,总是会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为了让科技教育惠及每个孩子,王维平和她的团队坚持每周带学生上科技实践课,每年组织至少一次科学调查活动。同时,她还鼓励学生,如果有了好的点子、创新的想法就要提出来。
当有学生发现老年人上下楼梯力不从心,提出设计助行装置的想法时,王维平全力支持,并立刻带领团队踏上研发之路。他们一起查阅资料、请教工厂师傅、反复试验,历时半年,终于成功创作出楼梯助行板。“这个凝聚着关爱与智慧的小发明,不仅是科技创新实践的成果,更彰显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王维平说。
笃行不怠践使命
作为学校的信息中心主任,王维平的日常工作其实远不止教学。教师培训、平台推广、课程融合、创客培养……每项工作都留下了她忙碌的身影。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师者的担当和使命,为学校科学教育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王维平深知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为此,她组织学校教师参加多媒体设备操作、软件应用、“AI+教育”专题分享等培训,促使教师们掌握数字育人技巧,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在科学教育的道路上,面对教学器材短缺、家长支持不足等困境,王维平从未退缩。她引导学生“变废为宝”,用废旧物品开展科技活动,既解决了器材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与创新能力。同时,她还积极与家长沟通交流,邀请家长参与活动,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支持和保障。
对于未来,王维平有着清晰的规划。她计划在教学中持续深化“真实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从生活问题出发,经历完整的探究,并建立注重过程、鼓励试错的多元评价体系。她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像科学家般思考、像工程师般解决问题的核心素养。同时,她还将继续坚守初心,坚持不懈地推进科技教育,做好孩子们实现科技梦想的见证者和陪伴者。
(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