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文章详情
弘扬科学家精神 |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依依 巾帼不让须眉,为祖国挺起工业脊梁
来源:青少年创新科技网 时间:2025-07-30

  1933年10月,李依依出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37年抗战爆发后,年仅4岁的她随父母辗转南京、重庆、上海等地。尽管颠沛流离,父母始终重视她的教育,想方设法让她入学读书。这段经历不仅磨炼了她的意志,更在她心中埋下了知识报国的种子。

0c6238be45a782889b552d9402cad85.jpg

  1953年高中毕业时,面对国家“一五计划”对钢铁人才的迫切需求,李依依毅然放弃父母期望的学医之路,报考新成立的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国家需要钢铁,我就学钢铁”,这个决定成为她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入学后,李依依延续了刻苦学习的作风,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构成了她的日常生活。课堂上,她总是专注听讲、认真记录;课后立即前往图书馆,及时复习当天课程并预习次日内容。被选为学生会文娱副部长后,她妥善协调专业学习与社团工作,从未因事务繁忙而耽误学业。这种严谨自律的学习态度,使她不仅掌握了系统的专业知识,更培养了高效的时间管理能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品学兼优生。

  1957年,李依依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在毕业分配时,凭借优异的综合素质,她本可留在北京工作,但始终铭记报考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的初衷,毅然选择前往条件艰苦的本溪钢铁公司——我国历史悠久的钢铁企业之一。报到后,她被分配到第一钢铁厂1号青年高炉班,由此开启了她与钢铁事业的不解之缘。

  入职后,李依依以勤勉的工作态度迅速掌握了全部生产流程。1958年9月,在她工作刚满10个月之际,因表现突出被破格提拔为1号青年高炉工长。时年25岁的李依依,由此成为新中国首批高炉女性工长之一。

  1962年,为促进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组织将兼具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李依依调至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为培养这位青年人才,研究所安排她担任著名金属学与材料科学家师昌绪的科研秘书,负责其研究室的重大课题协调工作。李依依格外珍视这一学习机会,在出色完成秘书工作的同时,潜心跟随师昌绪系统学习课题研究、实验操作等科研全流程。经过持续钻研,她的科研能力显著提升,逐步成长为能够独立承担研究任务的科研人员。

  1966年,正当李依依准备在科研领域大展身手时,突如其来的运动打断了她的工作进程。被免除秘书职务后,她并未就此消沉。白天,她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潜入实验室继续做实验;深夜,便取出精心保存和四处搜集的专业书籍潜心研读。她始终坚信:科学知识是国家民族发展的基石,眼前的困境终将过去。

  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全国,科研工作逐步恢复正常。正如李依依所坚信的那样,科学的春天终于到来。面对重新获得的科研机会,她倍加珍惜,决心将十多年来积累的专业知识和研究热情,全部投入到金属材料研究的事业中。

  1986年,金属研究所承担了国家重点攻关项目“高强度抗氢脆钢”的研发任务。李依依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全力投入科研攻关。面对20世纪80年代实验设备短缺的困难,她凭借深厚的专业积累,组织团队利用简易的氢气瓶等装置,通过反复试验和改进,自主搭建了实验平台。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团队成功攻克了防燃防爆等技术难题,最终研制出性能优异的高强度抗氢脆钢,圆满完成国家交付的科研任务。

  1990年,鉴于李依依在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的突出贡献,中国科学院任命她担任金属研究所所长。任职期间,她以战略眼光规划研究所发展,带领全体科研人员攻坚克难,使金属研究所逐步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机构。1993年,凭借在金属材料领域的卓越成就,李依依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8年,65岁的李依依卸任研究所所长职务后,依然坚守科研一线。她敏锐地瞄准了长期制约我国造船业发展的关键瓶颈——大型船用曲轴制造技术。当时,国内造船业正深陷“船等机,机等轴”的困境,完全依赖进口。面对这一“卡脖子”难题,李依依带领团队迎难而上。经过多年技术攻关,2005年团队与上海企业合作,成功研制出国内首根60级大型船用曲轴;随后又与大连企业合作,突破90级曲轴制造技术,产品相继获得美、英、法、德等国船级社认证。这一系列突破不仅彻底扭转了我国在该领域受制于人的局面,更实现了从进口到出口的历史性跨越,为我国造船业跃居世界首位奠定了关键技术基础。

  2023年,90岁高龄的李依依与金属研究所李殿中研究员共同率领科研团队,联合中交天和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经过多年技术攻关,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套超大直径盾构机主轴承。该主轴承直径创国内之最,单体重达41吨,经国家权威专家组鉴定,其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标志着我国在重大装备核心部件领域取得又一重要突破。

  在六十余年的科研生涯中,李依依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金属材料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她先后荣获国防科工委重大成果三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首届中国工程科技奖等重要奖项。在学术组织建设方面,她担任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科协主席等职务,并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因其突出贡献,被评为辽宁省劳动模范和中国科学院首届十大女杰,成为我国材料科学领域的杰出代表。

  (沈黎明)


  1933年10月,李依依出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37年抗战爆发后,年仅4岁的她随父母辗转南京、重庆、上海等地。尽管颠沛流离,父母始终重视她的教育,想方设法让她入学读书。这段经历不仅磨炼了她的意志,更在她心中埋下了知识报国的种子。

0c6238be45a782889b552d9402cad85.jpg

  1953年高中毕业时,面对国家“一五计划”对钢铁人才的迫切需求,李依依毅然放弃父母期望的学医之路,报考新成立的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国家需要钢铁,我就学钢铁”,这个决定成为她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入学后,李依依延续了刻苦学习的作风,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构成了她的日常生活。课堂上,她总是专注听讲、认真记录;课后立即前往图书馆,及时复习当天课程并预习次日内容。被选为学生会文娱副部长后,她妥善协调专业学习与社团工作,从未因事务繁忙而耽误学业。这种严谨自律的学习态度,使她不仅掌握了系统的专业知识,更培养了高效的时间管理能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品学兼优生。

  1957年,李依依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在毕业分配时,凭借优异的综合素质,她本可留在北京工作,但始终铭记报考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的初衷,毅然选择前往条件艰苦的本溪钢铁公司——我国历史悠久的钢铁企业之一。报到后,她被分配到第一钢铁厂1号青年高炉班,由此开启了她与钢铁事业的不解之缘。

  入职后,李依依以勤勉的工作态度迅速掌握了全部生产流程。1958年9月,在她工作刚满10个月之际,因表现突出被破格提拔为1号青年高炉工长。时年25岁的李依依,由此成为新中国首批高炉女性工长之一。

  1962年,为促进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组织将兼具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李依依调至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为培养这位青年人才,研究所安排她担任著名金属学与材料科学家师昌绪的科研秘书,负责其研究室的重大课题协调工作。李依依格外珍视这一学习机会,在出色完成秘书工作的同时,潜心跟随师昌绪系统学习课题研究、实验操作等科研全流程。经过持续钻研,她的科研能力显著提升,逐步成长为能够独立承担研究任务的科研人员。

  1966年,正当李依依准备在科研领域大展身手时,突如其来的运动打断了她的工作进程。被免除秘书职务后,她并未就此消沉。白天,她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潜入实验室继续做实验;深夜,便取出精心保存和四处搜集的专业书籍潜心研读。她始终坚信:科学知识是国家民族发展的基石,眼前的困境终将过去。

  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全国,科研工作逐步恢复正常。正如李依依所坚信的那样,科学的春天终于到来。面对重新获得的科研机会,她倍加珍惜,决心将十多年来积累的专业知识和研究热情,全部投入到金属材料研究的事业中。

  1986年,金属研究所承担了国家重点攻关项目“高强度抗氢脆钢”的研发任务。李依依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全力投入科研攻关。面对20世纪80年代实验设备短缺的困难,她凭借深厚的专业积累,组织团队利用简易的氢气瓶等装置,通过反复试验和改进,自主搭建了实验平台。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团队成功攻克了防燃防爆等技术难题,最终研制出性能优异的高强度抗氢脆钢,圆满完成国家交付的科研任务。

  1990年,鉴于李依依在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的突出贡献,中国科学院任命她担任金属研究所所长。任职期间,她以战略眼光规划研究所发展,带领全体科研人员攻坚克难,使金属研究所逐步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机构。1993年,凭借在金属材料领域的卓越成就,李依依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8年,65岁的李依依卸任研究所所长职务后,依然坚守科研一线。她敏锐地瞄准了长期制约我国造船业发展的关键瓶颈——大型船用曲轴制造技术。当时,国内造船业正深陷“船等机,机等轴”的困境,完全依赖进口。面对这一“卡脖子”难题,李依依带领团队迎难而上。经过多年技术攻关,2005年团队与上海企业合作,成功研制出国内首根60级大型船用曲轴;随后又与大连企业合作,突破90级曲轴制造技术,产品相继获得美、英、法、德等国船级社认证。这一系列突破不仅彻底扭转了我国在该领域受制于人的局面,更实现了从进口到出口的历史性跨越,为我国造船业跃居世界首位奠定了关键技术基础。

  2023年,90岁高龄的李依依与金属研究所李殿中研究员共同率领科研团队,联合中交天和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经过多年技术攻关,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套超大直径盾构机主轴承。该主轴承直径创国内之最,单体重达41吨,经国家权威专家组鉴定,其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标志着我国在重大装备核心部件领域取得又一重要突破。

  在六十余年的科研生涯中,李依依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金属材料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她先后荣获国防科工委重大成果三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首届中国工程科技奖等重要奖项。在学术组织建设方面,她担任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科协主席等职务,并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因其突出贡献,被评为辽宁省劳动模范和中国科学院首届十大女杰,成为我国材料科学领域的杰出代表。

  (沈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