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瓷片在指尖流转,裂纹如时间的褶皱层层舒展。当最后一抹釉色填补残缺,破碎的文物在光影中“重生”——这是“90后”文物修复师李小波的日常,也是他与时光对话的密码。近日,在四川泸州落幕的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这位来自山西博物院的年轻匠人,以近乎“绣花”般的修复技艺,斩获陶瓷文物修复项目三等奖。而在此之前,他早已用手中的镊子与画笔,在黄土高原的厚土之上,“书写”了一段长达十年的“瓷”旧迎新传奇。
“这个成绩对我来说,既是鼓励也是鞭策,意味着我的专业能力得到了业界的认可。”对于刚刚获得的荣誉,李小波的话语中难掩激动。这份来自全国竞赛的肯定,对于这位年仅35岁却已与文物修复相伴十余年的匠人而言,分量格外重。他坦言,除了自豪,更多的则是认识到与顶尖同行的差距,“就像修复一件残缺的瓷器,只有找到缺口,才能更好地补全它。”
这份对“补全”的执着,早在少年时代就已在李小波心中生根发芽。作为土生土长的山西人,李小波对“文物大省”四个字有着深入骨髓的认知。三晋大地上散落的古建筑、博物馆里陈列的千年文物,以及家中代代相传的陶瓷器皿,构成了他童年最鲜活的记忆。“小时候,家里的老花瓶被碰掉一块瓷,我心疼得直叹气,那时就想,要是能把它修好,该多好。”正是这份对于破损器物的惋惜,以及对文物承载记忆的敬畏,让他在填报大学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文物修复专业。
大学期间,李小波系统学习了陶瓷史、文物学、绘画等基础课程,而让他真正着迷的,是陶瓷修复实验室里那些等待“重生”的碎片。“当我第一次独立拼接好一件宋代瓷碗时,捧着修复完成的器物,手都在抖。”他至今仍记得首次跨越时空与古人对话的那种奇妙感受,器物上的每一道纹饰、每一处釉色变化,都在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而他的工作,就是让这些故事得以完整地延续下去。
十年磨一剑,从最初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简单的清洗拼接,到如今能独立完成复杂的釉色复原,李小波的成长轨迹与山西博物院的文物修复室紧密相连。这里不仅藏着无数个他在深夜灯光下的忙碌身影,也见证了他从青涩学徒到技术骨干的蜕变。
陶瓷文物修复,被业内称为“与时间赛跑的细活”。一件破碎的瓷器,往往需要经过清洗、拼接、补配、作色、仿釉等数道工序,短则半月,长则数月。对于李小波而言,这份工作的核心,在于让文物以“最小干预”的方式重现原貌。
“拼接碎片就像解谜,每一片都有它的专属位置,必须做到一丝不苟。”他笑着比喻。这种近乎苛刻的专注,源自他对文物的敬畏之心。
“要始终保持对文物的敬畏。”李小波从事文物修复工作十余年,遇到过各种挑战,但在他看来,所有成功修复的背后,都离不开用技艺唤醒千年“历史”的那颗敬畏之心。
在李小波的工作台上,永远整齐排列着镊子、手术刀、显微镜等工具,以及数十种调制好的颜料。“修复一件青花瓷,光是调配青花料的颜色,就要试验多次。现代颜料无法完全还原古代釉料成分,只能通过层层罩染,模拟出那种历经岁月沉淀的温润感。”
如今,现代科技的赋能,让传统修复技艺有了新的突破。但李小波始终认为,科技只是辅助工具,真正决定修复质量的,仍是修复师的手感与判断。“就像医生给病人做手术,仪器能提供参考数据,但最终下刀的还是医生。修复同样如此,需要修复师凭借经验来处理。”
随着经手修复的文物越来越多,被李小波称为“职业病”的强迫症却愈发严重,例如,放置文物时必须反复检查,防止发生意外的磕碰和破损。“总怕文物在自己手上有任何损伤,尤其怕听到东西掉落的声音。”李小波说。
在李小波的文物修复生涯中,一件刚入行时修复的青花龙凤纹盘,始终是他的“初心坐标”。“那是一件清代康熙年间的民窑瓷盘,碎成了好多片,还有三处较大的缺损。”他回忆,当时修复的进程卡在釉色调配环节,试了十几种配方,都无法再现青花的晕散感。“后来,老师提醒我,民窑器物的釉料在烧制时会有自然的流淌,修复时要保留这种‘不完美’。”
这个提醒让李小波豁然开朗,文物修复并非追求器物的“焕然一新”,而是要在修复中保留历史的痕迹。最终完成的作品,故意在补配处做了细微的色差处理,既保证了器物的完整性,又让后人能分辨出修复部分。“这才是对历史的尊重。”李小波说。
这种对“工匠精神”的深刻体悟,在他处理文物病害的过程中得到了生动诠释。陶瓷文物的病害多达13类,从表面的附着物到内部的惊纹,每一种都需要针对性处理。“比如出土的瓷器,往往带有可溶性盐,不处理的话,随着环境湿度变化,盐分会在溶解后重新结晶,往复交替,最终会导致器物釉面剥落,内部结构疏松。”李小波解释,“处理时需要用去离子水反复浸泡,有时一件器物要泡上三个月之久。急不得,必须让盐分自然析出。”
这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正是李小波对工匠精神的身体力行。“所谓工匠精神,就是在重复中追求极致的过程。”他说,“修复方案要反复论证,补配材料要多次试验,甚至拿笔的力度都要练习上千次,就像外科医生练习缝合,手要稳,心要静,容不得半点马虎。”
对于那些有志于从事文物修复的青少年,李小波给出的建议实在且真诚:“先去博物馆‘泡一泡’,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对这些老物件感兴趣。”他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打好基础则需要循序渐进,可以从学习中国陶瓷史开始,了解不同窑口的特点;练习素描和色彩,培养对形态与色彩的敏感度;甚至可以尝试手工陶艺,感受泥土与火焰的对话。
“文物修复师的双手,既要能拿起镊子拼接碎片,也要能托起文明的重量。这个行业需要年轻人,但更需要能沉下心来的年轻人。”在李小波看来,文物修复没有捷径,十年才能磨出一把“好手”,但每当想到自己修复的器物,会带着历史的记忆走向更远的未来,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在三晋大地这片文物沃土上,越来越多像李小波这样的年轻人,正用青春与匠心,让那些沉睡的碎片重新唤醒历史的记忆,让千年文脉在时光流转中生生不息。
记者手记:
这位来自山西博物院的年轻匠人,用十年光阴在黄土高原上书写了一段“瓷”旧迎新的传奇。自幼浸润在山西深厚的文物文化氛围中,李小波对破碎器物的惋惜化作一份执着。大学系统学习文物修复后,他在实验室里与宋代瓷片“对话”,颤抖着捧起首件独立修复的文物,自此便与时光结下了不解之缘。十年间,他从青涩学徒成长为技术骨干,在清洗、拼接、补釉等工序的毫厘之间,以近乎苛刻的专注让千年文物重生。
现代科技为修复赋能,但他始终坚守传统技艺的核心——手感与经验。调配釉色时反复试验,处理带病害的文物时,耐心浸泡三月之久,他称这是“在重复中追求极致”。获奖对他而言是鞭策,更让他意识到差距,“修复如同补全人生,找到缺口才能更好地前行”。
如今,这位年轻匠人仍在与时光赛跑。他用手中镊子轻挑瓷片,执画笔晕染釉色,在每一道裂纹中“缝合”历史,让千年技艺在青春里延续。黄土高原的风沙见证着,那些经他指尖流转的文物,正以最本真的面貌,向未来讲述完整的历史故事。
(白金鑫)
千年瓷片在指尖流转,裂纹如时间的褶皱层层舒展。当最后一抹釉色填补残缺,破碎的文物在光影中“重生”——这是“90后”文物修复师李小波的日常,也是他与时光对话的密码。近日,在四川泸州落幕的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这位来自山西博物院的年轻匠人,以近乎“绣花”般的修复技艺,斩获陶瓷文物修复项目三等奖。而在此之前,他早已用手中的镊子与画笔,在黄土高原的厚土之上,“书写”了一段长达十年的“瓷”旧迎新传奇。
“这个成绩对我来说,既是鼓励也是鞭策,意味着我的专业能力得到了业界的认可。”对于刚刚获得的荣誉,李小波的话语中难掩激动。这份来自全国竞赛的肯定,对于这位年仅35岁却已与文物修复相伴十余年的匠人而言,分量格外重。他坦言,除了自豪,更多的则是认识到与顶尖同行的差距,“就像修复一件残缺的瓷器,只有找到缺口,才能更好地补全它。”
这份对“补全”的执着,早在少年时代就已在李小波心中生根发芽。作为土生土长的山西人,李小波对“文物大省”四个字有着深入骨髓的认知。三晋大地上散落的古建筑、博物馆里陈列的千年文物,以及家中代代相传的陶瓷器皿,构成了他童年最鲜活的记忆。“小时候,家里的老花瓶被碰掉一块瓷,我心疼得直叹气,那时就想,要是能把它修好,该多好。”正是这份对于破损器物的惋惜,以及对文物承载记忆的敬畏,让他在填报大学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文物修复专业。
大学期间,李小波系统学习了陶瓷史、文物学、绘画等基础课程,而让他真正着迷的,是陶瓷修复实验室里那些等待“重生”的碎片。“当我第一次独立拼接好一件宋代瓷碗时,捧着修复完成的器物,手都在抖。”他至今仍记得首次跨越时空与古人对话的那种奇妙感受,器物上的每一道纹饰、每一处釉色变化,都在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而他的工作,就是让这些故事得以完整地延续下去。
十年磨一剑,从最初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简单的清洗拼接,到如今能独立完成复杂的釉色复原,李小波的成长轨迹与山西博物院的文物修复室紧密相连。这里不仅藏着无数个他在深夜灯光下的忙碌身影,也见证了他从青涩学徒到技术骨干的蜕变。
陶瓷文物修复,被业内称为“与时间赛跑的细活”。一件破碎的瓷器,往往需要经过清洗、拼接、补配、作色、仿釉等数道工序,短则半月,长则数月。对于李小波而言,这份工作的核心,在于让文物以“最小干预”的方式重现原貌。
“拼接碎片就像解谜,每一片都有它的专属位置,必须做到一丝不苟。”他笑着比喻。这种近乎苛刻的专注,源自他对文物的敬畏之心。
“要始终保持对文物的敬畏。”李小波从事文物修复工作十余年,遇到过各种挑战,但在他看来,所有成功修复的背后,都离不开用技艺唤醒千年“历史”的那颗敬畏之心。
在李小波的工作台上,永远整齐排列着镊子、手术刀、显微镜等工具,以及数十种调制好的颜料。“修复一件青花瓷,光是调配青花料的颜色,就要试验多次。现代颜料无法完全还原古代釉料成分,只能通过层层罩染,模拟出那种历经岁月沉淀的温润感。”
如今,现代科技的赋能,让传统修复技艺有了新的突破。但李小波始终认为,科技只是辅助工具,真正决定修复质量的,仍是修复师的手感与判断。“就像医生给病人做手术,仪器能提供参考数据,但最终下刀的还是医生。修复同样如此,需要修复师凭借经验来处理。”
随着经手修复的文物越来越多,被李小波称为“职业病”的强迫症却愈发严重,例如,放置文物时必须反复检查,防止发生意外的磕碰和破损。“总怕文物在自己手上有任何损伤,尤其怕听到东西掉落的声音。”李小波说。
在李小波的文物修复生涯中,一件刚入行时修复的青花龙凤纹盘,始终是他的“初心坐标”。“那是一件清代康熙年间的民窑瓷盘,碎成了好多片,还有三处较大的缺损。”他回忆,当时修复的进程卡在釉色调配环节,试了十几种配方,都无法再现青花的晕散感。“后来,老师提醒我,民窑器物的釉料在烧制时会有自然的流淌,修复时要保留这种‘不完美’。”
这个提醒让李小波豁然开朗,文物修复并非追求器物的“焕然一新”,而是要在修复中保留历史的痕迹。最终完成的作品,故意在补配处做了细微的色差处理,既保证了器物的完整性,又让后人能分辨出修复部分。“这才是对历史的尊重。”李小波说。
这种对“工匠精神”的深刻体悟,在他处理文物病害的过程中得到了生动诠释。陶瓷文物的病害多达13类,从表面的附着物到内部的惊纹,每一种都需要针对性处理。“比如出土的瓷器,往往带有可溶性盐,不处理的话,随着环境湿度变化,盐分会在溶解后重新结晶,往复交替,最终会导致器物釉面剥落,内部结构疏松。”李小波解释,“处理时需要用去离子水反复浸泡,有时一件器物要泡上三个月之久。急不得,必须让盐分自然析出。”
这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正是李小波对工匠精神的身体力行。“所谓工匠精神,就是在重复中追求极致的过程。”他说,“修复方案要反复论证,补配材料要多次试验,甚至拿笔的力度都要练习上千次,就像外科医生练习缝合,手要稳,心要静,容不得半点马虎。”
对于那些有志于从事文物修复的青少年,李小波给出的建议实在且真诚:“先去博物馆‘泡一泡’,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对这些老物件感兴趣。”他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打好基础则需要循序渐进,可以从学习中国陶瓷史开始,了解不同窑口的特点;练习素描和色彩,培养对形态与色彩的敏感度;甚至可以尝试手工陶艺,感受泥土与火焰的对话。
“文物修复师的双手,既要能拿起镊子拼接碎片,也要能托起文明的重量。这个行业需要年轻人,但更需要能沉下心来的年轻人。”在李小波看来,文物修复没有捷径,十年才能磨出一把“好手”,但每当想到自己修复的器物,会带着历史的记忆走向更远的未来,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在三晋大地这片文物沃土上,越来越多像李小波这样的年轻人,正用青春与匠心,让那些沉睡的碎片重新唤醒历史的记忆,让千年文脉在时光流转中生生不息。
记者手记:
这位来自山西博物院的年轻匠人,用十年光阴在黄土高原上书写了一段“瓷”旧迎新的传奇。自幼浸润在山西深厚的文物文化氛围中,李小波对破碎器物的惋惜化作一份执着。大学系统学习文物修复后,他在实验室里与宋代瓷片“对话”,颤抖着捧起首件独立修复的文物,自此便与时光结下了不解之缘。十年间,他从青涩学徒成长为技术骨干,在清洗、拼接、补釉等工序的毫厘之间,以近乎苛刻的专注让千年文物重生。
现代科技为修复赋能,但他始终坚守传统技艺的核心——手感与经验。调配釉色时反复试验,处理带病害的文物时,耐心浸泡三月之久,他称这是“在重复中追求极致”。获奖对他而言是鞭策,更让他意识到差距,“修复如同补全人生,找到缺口才能更好地前行”。
如今,这位年轻匠人仍在与时光赛跑。他用手中镊子轻挑瓷片,执画笔晕染釉色,在每一道裂纹中“缝合”历史,让千年技艺在青春里延续。黄土高原的风沙见证着,那些经他指尖流转的文物,正以最本真的面貌,向未来讲述完整的历史故事。
(白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