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 2025 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的领奖台上,来自山西博物院的“90后”纸张书画修复师仝延东接过三等奖证书时,眼中映出的不仅是荣誉的光芒,更是千年文脉在当代青年手中延续的微光。这位拥有十年修复经验的年轻匠人,用一把镊子、一张宣纸,在破损的古画间搭建起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与时光结缘:从削木为剑到修补千年
仝延东与纸张书画修复的缘分,藏在童年那把亲手削制的木剑里。“小时候总爱自己动手做玩具,用木棍削宝剑、做弹弓,不知不觉就养成了喜欢动手的习惯。”这份与生俱来的实践热情,在他接触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后,找到了最契合的归宿。
大学期间,仝延东尝试过陶瓷、金属等多种文物修复领域,却在与纸张书画的接触中找到了独特的共鸣。他告诉笔者,“课后自习时间经常加练,越做越觉得自己适合这个方向。”这种适合,最终生长为十年如一日的职业坚守。
在仝延东看来,纸张书画修复的魅力远不止于技艺的施展,更在于与时间的对话。“它让我们相信:时间不是单向流逝的河,那些被岁月磨损的痕迹,只要有人小心接住,就能变成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正是这份能拉近 "与千年文明距离" 的奇妙力量,让他在宣纸与颜料的世界里甘之如饴。
这种“对话”的魔力,在日常修复中处处可见——一张泛黄的古纸,可能承载着几百年前文人的笔墨温度;一处细微的折痕,或许记录着它在历史长河中辗转流传的轨迹。每次铺开待修的文物,对于仝延东而言,都像翻开一本无字史书,修复的过程就是用双手破译时光密码的过程。
修复现场:在残缺里搭建文明之桥
十年修复生涯中,仝延东的双手触碰过无数伤痕累累的古画,其中有一件国家一级文物——大同宝宁寺水陆画的修复经历,至今仍清晰如昨。“那是一件特别珍贵的作品,但是断裂残缺都很严重,最终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尚力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修复。”提及此事,仝延东的语气里仍带着对文物的敬畏。
这件作品的修复,恰是他平衡“真实性”与“完整性”的生动实践。“首先要遵循最小干预、最大限度保留原状的原则。”仝延东解释道,修复时会通过显微镜观察、厚度测量等手段,选择与原文物织法、经纬、粗细、厚薄接近的补绢;对于残缺画意,则用一致的矿物颜料,根据周围信息补全,做到“远观一致,近看可识别。”这种小心翼翼的平衡,既让文物得以体面展示,又留存了时光的印记。
面对纸张书画的脆弱特性,仝延东的应对之道就在“慢就是快,笨就是巧”的老话里。“那些谨慎,都是从打下手时的笨功夫里熬出来的。”他分享自己训练专注力的方法:用镊子夹细小纸屑装满小盒,或手撕宣纸条保证宽度一致。这些看似枯燥的重复练习,最终沉淀为修复时的精准直觉。
现代技术的赋能,让这份“笨功夫”有了科学的加持。“高倍放大镜能看清颜料层的细微变化,制图软件可增强模糊印章的对比度,还有各种检测设备能分析纸张成分。”仝延东认为,现代技术让修复从凭手感走向可量化,但古画修复的核心,始终是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的融合,最终都要服务于最小干预、可逆性这些原则。
破译模糊印章的过程,更像一场跨越时空的解谜游戏。他曾为一幅清代画作辨识几乎看不清的印章,用放大镜寻找笔画痕迹,在此过程中,不仅需要比对《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还需要请教古文字专家。当印章内容最终浮出水面时,那种成就感,不亚于解开了一道千年难题。
薪火相传:让青春与千年文物对话
从“技能山西”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到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三等奖,在仝延东的成长轨迹里,藏着年轻匠人对技艺的执着。“获奖是对我现阶段的技术的肯定,但书画修复没有终点。”他清醒地知道,每件文物的病害都不同,修复一件才增长一分经验,这条路需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
十年深耕,最大的收获不止于技艺精进,更是在工作中结识了许多前辈同行,开阔了眼界。通过与各地修复师交流,仝延东从单一修复手法走向融合各流派长处,技能库日渐丰富。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让他在传统技艺的传承中注入了青春活力。
“极致耐心,注重细节,对历史保持敬畏,这是文物修复之‘道’,技艺和科技则是‘术’,二者结合才能让文物‘延年益寿’。”谈到此处,仝延东语气郑重,眼里满是虔诚,在其看来,文物修复师不是过往历史的终结者,而只是为文物“延寿”的过客,要为后人留有余地,这是对历史最深远的负责。
他特别想告诉当今的青少年,“如果感兴趣,一定要先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从了解古画、练习书法开始打下基础。”这是一份需要耐心和坚持的事业,当看到文物在手中重焕生机时,所有的付出都变得值得。
仝延东的经历,是山西博物院文物修复团队的一个缩影。在这些年轻匠人的手中,千年文物不再是博物馆橱窗里冰冷的展品,而是能与当代对话的鲜活生命。他们用青春坚守,让时光流转有了温度,让文明传承有了依托。这,或许就是文物修复最动人的意义:不是逆转时光,而是让岁月的痕迹,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永恒纽带。
(白金鑫)
近日,在 2025 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的领奖台上,来自山西博物院的“90后”纸张书画修复师仝延东接过三等奖证书时,眼中映出的不仅是荣誉的光芒,更是千年文脉在当代青年手中延续的微光。这位拥有十年修复经验的年轻匠人,用一把镊子、一张宣纸,在破损的古画间搭建起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与时光结缘:从削木为剑到修补千年
仝延东与纸张书画修复的缘分,藏在童年那把亲手削制的木剑里。“小时候总爱自己动手做玩具,用木棍削宝剑、做弹弓,不知不觉就养成了喜欢动手的习惯。”这份与生俱来的实践热情,在他接触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后,找到了最契合的归宿。
大学期间,仝延东尝试过陶瓷、金属等多种文物修复领域,却在与纸张书画的接触中找到了独特的共鸣。他告诉笔者,“课后自习时间经常加练,越做越觉得自己适合这个方向。”这种适合,最终生长为十年如一日的职业坚守。
在仝延东看来,纸张书画修复的魅力远不止于技艺的施展,更在于与时间的对话。“它让我们相信:时间不是单向流逝的河,那些被岁月磨损的痕迹,只要有人小心接住,就能变成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正是这份能拉近 "与千年文明距离" 的奇妙力量,让他在宣纸与颜料的世界里甘之如饴。
这种“对话”的魔力,在日常修复中处处可见——一张泛黄的古纸,可能承载着几百年前文人的笔墨温度;一处细微的折痕,或许记录着它在历史长河中辗转流传的轨迹。每次铺开待修的文物,对于仝延东而言,都像翻开一本无字史书,修复的过程就是用双手破译时光密码的过程。
修复现场:在残缺里搭建文明之桥
十年修复生涯中,仝延东的双手触碰过无数伤痕累累的古画,其中有一件国家一级文物——大同宝宁寺水陆画的修复经历,至今仍清晰如昨。“那是一件特别珍贵的作品,但是断裂残缺都很严重,最终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尚力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修复。”提及此事,仝延东的语气里仍带着对文物的敬畏。
这件作品的修复,恰是他平衡“真实性”与“完整性”的生动实践。“首先要遵循最小干预、最大限度保留原状的原则。”仝延东解释道,修复时会通过显微镜观察、厚度测量等手段,选择与原文物织法、经纬、粗细、厚薄接近的补绢;对于残缺画意,则用一致的矿物颜料,根据周围信息补全,做到“远观一致,近看可识别。”这种小心翼翼的平衡,既让文物得以体面展示,又留存了时光的印记。
面对纸张书画的脆弱特性,仝延东的应对之道就在“慢就是快,笨就是巧”的老话里。“那些谨慎,都是从打下手时的笨功夫里熬出来的。”他分享自己训练专注力的方法:用镊子夹细小纸屑装满小盒,或手撕宣纸条保证宽度一致。这些看似枯燥的重复练习,最终沉淀为修复时的精准直觉。
现代技术的赋能,让这份“笨功夫”有了科学的加持。“高倍放大镜能看清颜料层的细微变化,制图软件可增强模糊印章的对比度,还有各种检测设备能分析纸张成分。”仝延东认为,现代技术让修复从凭手感走向可量化,但古画修复的核心,始终是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的融合,最终都要服务于最小干预、可逆性这些原则。
破译模糊印章的过程,更像一场跨越时空的解谜游戏。他曾为一幅清代画作辨识几乎看不清的印章,用放大镜寻找笔画痕迹,在此过程中,不仅需要比对《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还需要请教古文字专家。当印章内容最终浮出水面时,那种成就感,不亚于解开了一道千年难题。
薪火相传:让青春与千年文物对话
从“技能山西”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到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三等奖,在仝延东的成长轨迹里,藏着年轻匠人对技艺的执着。“获奖是对我现阶段的技术的肯定,但书画修复没有终点。”他清醒地知道,每件文物的病害都不同,修复一件才增长一分经验,这条路需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
十年深耕,最大的收获不止于技艺精进,更是在工作中结识了许多前辈同行,开阔了眼界。通过与各地修复师交流,仝延东从单一修复手法走向融合各流派长处,技能库日渐丰富。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让他在传统技艺的传承中注入了青春活力。
“极致耐心,注重细节,对历史保持敬畏,这是文物修复之‘道’,技艺和科技则是‘术’,二者结合才能让文物‘延年益寿’。”谈到此处,仝延东语气郑重,眼里满是虔诚,在其看来,文物修复师不是过往历史的终结者,而只是为文物“延寿”的过客,要为后人留有余地,这是对历史最深远的负责。
他特别想告诉当今的青少年,“如果感兴趣,一定要先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从了解古画、练习书法开始打下基础。”这是一份需要耐心和坚持的事业,当看到文物在手中重焕生机时,所有的付出都变得值得。
仝延东的经历,是山西博物院文物修复团队的一个缩影。在这些年轻匠人的手中,千年文物不再是博物馆橱窗里冰冷的展品,而是能与当代对话的鲜活生命。他们用青春坚守,让时光流转有了温度,让文明传承有了依托。这,或许就是文物修复最动人的意义:不是逆转时光,而是让岁月的痕迹,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永恒纽带。
(白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