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晋中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有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科学实验教师——刘转园。从教七年来,她用热爱与创新,从课程研发到课堂实践,从知识传递到品格塑造,让科学教育变得有温度、有深度。
在今年5月份举行的第39届山西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其作品《基于Arduino单片机设计的物理机械运动教具》荣获科技辅导员科技教育创新成果竞赛一等奖。
从零开始 不懈探索
2017年,刘转园来到晋中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任教,当时,该中心尚未开设科学实验课程,她从零开始,自主研发出一套系统性的科学实验课程。
“该课程紧密结合小学科学大纲,内容涵盖物理、化学等多学科领域,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课程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刘转园说,“幼儿段和小学低年级侧重感知体验,通过贴近生活的小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小学高年级则侧重系统学习,专注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和踊跃的探索精神。”
以声学课程为例,她带领学生从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开始探究,通过实验探寻声音的奥秘。无论是学生亲自完成助听器焊接后带回家给爷爷奶奶试用时的成就感,还是制作耳机时反复调整线圈匝数和磁铁位置寻求最佳发声效果,都让学生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就感,也让课程从“有意思”上升到了“有意义”。
非师范专业、无教学经验、几乎从零开始从事科学实验教学,对刘转园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为此,她积极参加各种教学培训和教研活动,与同行们交流经验,共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她充分利用每次外出学习的机会,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通过长期的学习、总结、思考,探索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扎根课堂 潜心教学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为了打造高效课堂,刘转园在备课环节下足功夫。每一堂实验课,她都会融入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同时,她还努力扮演好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中,她善于将抽象的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电路原理时,她带领学生拆解旧台灯、收音机,让他们亲眼观察电流如何通过导线、开关、灯泡形成回路,进而直观感受电路的工作逻辑。“为什么按下开关灯就亮了?”“如果换不同瓦数的灯泡,电路会有变化吗?”……这些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在探究组装电路时产生了更大兴趣。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让抽象的科学概念变得可触可感,更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除了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设计方面,刘转园也注重循序渐进。从简单的电路连接到探究小马达正反转原理,再到制作简易风扇和吸尘器,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掌握电路知识的同时,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也不断得到提升。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她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量身定制成长路径,以求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对于完成任务快的学生,安排拓展项目;对于未完成的学生,则鼓励下节课继续或回家完成,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用心育人 静待花开
“教育,应是‘全人培养’。”在刘转园看来,科学实验课不仅是知识的实践场,更是习惯与品格的养成地。整理实验器材时的条理性、小组合作时的沟通力、失败后重新尝试的耐挫力……这些生活与社交层面的成长,与知识积累同样重要。
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刘转园积极探索创客教育,在2018年首届全国创客教师创意设计大赛中,荣获“最具商业价值奖”,同年她考取了创客教育指导师证书。与此同时,她和她的学生还多次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奖。这些荣誉不仅是她深耕科学教育领域的见证,更是她不断前行的动力。
未来,她将对标《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明确科学实验课程定位。在课程设计上,以提升学生科学探究、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为核心,契合国家对科技人才创新与实践能力的需求。实验主题选择上,优先考虑与前沿科技、国计民生相关内容,如围绕“新能源开发利用”主题,引导学生探究太阳能板效能、简易风力发电装置制作等,关注国家能源战略,培养学生对新兴科技领域的兴趣,为未来投身相关研究打下基础。
(李敏)
在山西省晋中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有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科学实验教师——刘转园。从教七年来,她用热爱与创新,从课程研发到课堂实践,从知识传递到品格塑造,让科学教育变得有温度、有深度。
在今年5月份举行的第39届山西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其作品《基于Arduino单片机设计的物理机械运动教具》荣获科技辅导员科技教育创新成果竞赛一等奖。
从零开始 不懈探索
2017年,刘转园来到晋中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任教,当时,该中心尚未开设科学实验课程,她从零开始,自主研发出一套系统性的科学实验课程。
“该课程紧密结合小学科学大纲,内容涵盖物理、化学等多学科领域,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课程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刘转园说,“幼儿段和小学低年级侧重感知体验,通过贴近生活的小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小学高年级则侧重系统学习,专注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和踊跃的探索精神。”
以声学课程为例,她带领学生从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开始探究,通过实验探寻声音的奥秘。无论是学生亲自完成助听器焊接后带回家给爷爷奶奶试用时的成就感,还是制作耳机时反复调整线圈匝数和磁铁位置寻求最佳发声效果,都让学生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就感,也让课程从“有意思”上升到了“有意义”。
非师范专业、无教学经验、几乎从零开始从事科学实验教学,对刘转园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为此,她积极参加各种教学培训和教研活动,与同行们交流经验,共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她充分利用每次外出学习的机会,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通过长期的学习、总结、思考,探索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扎根课堂 潜心教学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为了打造高效课堂,刘转园在备课环节下足功夫。每一堂实验课,她都会融入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同时,她还努力扮演好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中,她善于将抽象的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电路原理时,她带领学生拆解旧台灯、收音机,让他们亲眼观察电流如何通过导线、开关、灯泡形成回路,进而直观感受电路的工作逻辑。“为什么按下开关灯就亮了?”“如果换不同瓦数的灯泡,电路会有变化吗?”……这些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在探究组装电路时产生了更大兴趣。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让抽象的科学概念变得可触可感,更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除了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设计方面,刘转园也注重循序渐进。从简单的电路连接到探究小马达正反转原理,再到制作简易风扇和吸尘器,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掌握电路知识的同时,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也不断得到提升。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她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量身定制成长路径,以求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对于完成任务快的学生,安排拓展项目;对于未完成的学生,则鼓励下节课继续或回家完成,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用心育人 静待花开
“教育,应是‘全人培养’。”在刘转园看来,科学实验课不仅是知识的实践场,更是习惯与品格的养成地。整理实验器材时的条理性、小组合作时的沟通力、失败后重新尝试的耐挫力……这些生活与社交层面的成长,与知识积累同样重要。
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刘转园积极探索创客教育,在2018年首届全国创客教师创意设计大赛中,荣获“最具商业价值奖”,同年她考取了创客教育指导师证书。与此同时,她和她的学生还多次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奖。这些荣誉不仅是她深耕科学教育领域的见证,更是她不断前行的动力。
未来,她将对标《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明确科学实验课程定位。在课程设计上,以提升学生科学探究、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为核心,契合国家对科技人才创新与实践能力的需求。实验主题选择上,优先考虑与前沿科技、国计民生相关内容,如围绕“新能源开发利用”主题,引导学生探究太阳能板效能、简易风力发电装置制作等,关注国家能源战略,培养学生对新兴科技领域的兴趣,为未来投身相关研究打下基础。
(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