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危险就藏在日常里,这些看似普通的‘糖果’,竟然可能是毒品的伪装!”一位妈妈紧紧攥着孩子的小手,望着展台上仿真的新型毒品模型,震惊于新型毒品的隐蔽与伪装。这样的场景,正是山西省强制隔离戒毒所四级高级警长、教育大队大队长张俊和与他的团队开展禁毒教育的日常缩影。
多年来,张俊和始终坚守在戒毒工作一线。作为山西省“蒲公英”禁毒宣讲团负责人,他创新构建的“专业引领+社会协同”禁毒宣讲体系,让超过200万名青少年受益。如今,这支由378名专业民警、大学生志愿者和禁毒社工组成的宣讲队伍,已成为三晋大地禁毒教育的中坚力量。
禁毒教育 从青少年抓起
“100%的吸毒者在初次接触毒品前,都不知道毒品的危害。”这是张俊和在戒毒所工作多年最深刻的体会,也是他投身禁毒宣讲的初心。在与吸毒人员的接触中,他发现,对毒品危害的认知盲区是许多人误入歧途的根源。更让他揪心的是,青少年已成为被毒品侵蚀的主要群体——国内80%的吸毒者首次接触毒品时均在青少年时期。
“青少年的禁毒教育,直接关系到孩子们的未来。”张俊和常说,如今新型毒品层出不穷,隐蔽性极强,若不及时普及防范知识,青少年很容易在好奇心驱使下“中招”。因此,他始终坚持,“禁毒安全教育,必须把青少年作为最主要的群体,从孩子抓起,才能从根源上遏制毒品蔓延。”
这样的坚持,在一次次宣讲中照进现实。6月4日下午,吕梁市文水县下曲镇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操场上,一场禁毒宣讲结束后,百余个孩子围着宣讲团队久久不愿离去,有的举着笔记本要签名,有的挺直腰板敬起少先队礼,更有孩子大声说:“长大后我也要当警察,像你们一样保护大家!”
一体两翼 织就禁毒防护网
“警察叔叔,你们什么时候再来?”2022年10月,张俊和在吕梁市方山县明德小学宣讲结束后,几个小女孩趴在桌边怯生生地问。他回答:“明年吧!”孩子们的眼神瞬间黯淡:“叔叔,明年我们就毕业了。”那一双双充满期盼又带着失落的眼睛,让他心头一震——原来大山里的孩子,比想象中更需要这样的“禁毒课”。
自此,张俊和带着团队主动走进更多偏远学校,把禁毒知识带到最需要的地方。“每一场课背后总有10到20个社工听课,就是要让他们听完就能讲。”张俊和说,队伍越大,禁毒的声音就能传得越远。
面对山西复杂的地域环境,张俊和积极奔走,搭建起一张多方联动的协作网络,并打造了“一体两翼”的服务队——以省戒毒所民警为宣讲主体,凭借一线经验提供专业支撑;以大学生志愿者和禁毒社工为“两翼”,扩大宣讲覆盖面。
在众多合作中,张俊和与山西警官职业学院的联动尤为密切。该校开设了戒毒专业,希望学生毕业后多投身戒毒所工作。“学校希望在我的帮助下,让更多学生成为更加专业的禁毒宣讲员。”张俊和说,他将这些学生作为重点对象进行培养。仅一年时间,他就在该校开展了四五十场培训,他带着学生下乡、进课堂,手把手传授宣讲技巧,让学生们快速成长为宣讲骨干。
此外,他还联合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高校志愿者,以及吕梁地区500余名禁毒社工,通过共享课件、现场带教等方式,提升团队专业能力。
“能现场讲还是现场讲,面对面的效果最直接。”这是张俊和坚持的原则,但他也深知,仅靠线下宣讲,难以覆盖规模庞大的青少年群体。为此,他创新推出“线上+线下”融合模式,让禁毒知识触达更多角落。
线下,张俊和带着团队走进学校、农村、社区、火车站……在山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一场覆盖3300名学生的宣讲,创下单场规模之最;深入火车站候车厅,向旅客普及毒品防范知识;深入社区开设亲子课堂,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形成家庭防毒合力。
线上,他联合共青团太原市委开展直播,单场吸引听众20多万人;制作包含5节课程和5个戏剧化小视频的教学光盘,发放至吕梁市800所学校,让禁毒知识通过屏幕走进课堂。张俊和坦言,正是这些创新形式,让宣讲效率和覆盖面大幅提升。
数字背后 暖心守护结硕果
在多年的创新探索实践中,张俊和带领的团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此前,他主导的“禁毒宣讲‘四个100’,让10万年轻人远离毒品”志愿活动,不仅拿下山西省第二届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金奖,更斩获全国第五届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铜奖。
在此基础上,他又发起“守护‘百万’无毒青春”项目,仅用两年就完成近200万人的覆盖,远超预期。今年的5~7月,仅短短三个月时间,他带领团队开展了68场宣讲,力度之大令人赞叹。
宣讲不止于“讲”,更在于“救”。在大同左云县一所中学,张俊和曾遇到一个14岁的少年,因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对香烟和游戏有着近乎沉迷的依赖,对未来毫无期待。张俊和团队决定介入——先从心理疏导入手,陪他聊天、听他倾诉,带他参与集体活动,远离香烟及游戏等成瘾物,一点点唤醒他对生活的热情;再一次次联系他的父母,说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劝他们多回家、多陪伴。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起初孩子十分抵触,一度不愿配合。但团队没有放弃:民警每周抽时间去看他,社工定期帮他辅导功课,甚至请学校老师一起制定“成长计划”。转折点发生在一个平常的午后,孩子突然主动找到张俊和:“叔叔,我爸妈上周回来陪我吃饭了,我想好好学习,以后考警校。”那一刻,张俊和知道,这颗“无毒”的种子,终于在孩子心里发了芽。如今,这个少年不仅成绩稳步提升,还成了班里的“禁毒宣传员”,用自己的变化影响着同学。
从一线民警到禁毒宣讲的“领头雁”,张俊和用脚步丈量着山西的每一寸土地,用声音唤醒了无数青少年的防毒意识。在他的带领下,禁毒的种子正播撒在三晋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守护着更多人“无毒”的青春与未来。
2025年7月30日,张俊和组织的“守护‘百万’无毒青春”项目获得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入选“最佳志愿服务项目”。面对这份认可,他依旧保持着清醒:“我们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行动,而是真心希望每一场宣讲都能见效。”
记者手记
初见张俊和,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那黝黑色的皮肤。这层特别的“保护色”,是他常年奔波于三晋大地被日光镀上的色彩,是岁月为这位禁毒卫士颁发的独特勋章。
站在宣讲台上的他,眼神里满是热忱与执着,仿佛带着一股无形的力量,能直抵人心最深处。他微微上扬的嘴角,总带着亲和的笑意,似在传递着温暖与鼓励,让台下听众放下戒备,敞开心扉接受禁毒知识的洗礼。
从十万到百万的跨越,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增长,更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张俊和与他的团队用自己的守护方程式证明,当专业、温度与创新三者叠加,就能创造改变生命的力量。这个方程式的最终解,或许就是那些孩子们挺直腰板敬出的少先队礼,是14岁少年眼中重燃的希望之光,是千千万万青少年得以远离毒害的纯净人生……
此次深入采访,让记者深刻意识到,禁毒不只是某个人、某个群体的战斗,更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当更多“蒲公英”扎根大地,将防毒意识播撒进每个角落,青少年的“无毒青春”才会有最坚实的守护,社会的健康根基才能愈发牢固。这份坚守,值得我们所有人致敬与接力。
(杨志敏)
“原来危险就藏在日常里,这些看似普通的‘糖果’,竟然可能是毒品的伪装!”一位妈妈紧紧攥着孩子的小手,望着展台上仿真的新型毒品模型,震惊于新型毒品的隐蔽与伪装。这样的场景,正是山西省强制隔离戒毒所四级高级警长、教育大队大队长张俊和与他的团队开展禁毒教育的日常缩影。
多年来,张俊和始终坚守在戒毒工作一线。作为山西省“蒲公英”禁毒宣讲团负责人,他创新构建的“专业引领+社会协同”禁毒宣讲体系,让超过200万名青少年受益。如今,这支由378名专业民警、大学生志愿者和禁毒社工组成的宣讲队伍,已成为三晋大地禁毒教育的中坚力量。
禁毒教育 从青少年抓起
“100%的吸毒者在初次接触毒品前,都不知道毒品的危害。”这是张俊和在戒毒所工作多年最深刻的体会,也是他投身禁毒宣讲的初心。在与吸毒人员的接触中,他发现,对毒品危害的认知盲区是许多人误入歧途的根源。更让他揪心的是,青少年已成为被毒品侵蚀的主要群体——国内80%的吸毒者首次接触毒品时均在青少年时期。
“青少年的禁毒教育,直接关系到孩子们的未来。”张俊和常说,如今新型毒品层出不穷,隐蔽性极强,若不及时普及防范知识,青少年很容易在好奇心驱使下“中招”。因此,他始终坚持,“禁毒安全教育,必须把青少年作为最主要的群体,从孩子抓起,才能从根源上遏制毒品蔓延。”
这样的坚持,在一次次宣讲中照进现实。6月4日下午,吕梁市文水县下曲镇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操场上,一场禁毒宣讲结束后,百余个孩子围着宣讲团队久久不愿离去,有的举着笔记本要签名,有的挺直腰板敬起少先队礼,更有孩子大声说:“长大后我也要当警察,像你们一样保护大家!”
一体两翼 织就禁毒防护网
“警察叔叔,你们什么时候再来?”2022年10月,张俊和在吕梁市方山县明德小学宣讲结束后,几个小女孩趴在桌边怯生生地问。他回答:“明年吧!”孩子们的眼神瞬间黯淡:“叔叔,明年我们就毕业了。”那一双双充满期盼又带着失落的眼睛,让他心头一震——原来大山里的孩子,比想象中更需要这样的“禁毒课”。
自此,张俊和带着团队主动走进更多偏远学校,把禁毒知识带到最需要的地方。“每一场课背后总有10到20个社工听课,就是要让他们听完就能讲。”张俊和说,队伍越大,禁毒的声音就能传得越远。
面对山西复杂的地域环境,张俊和积极奔走,搭建起一张多方联动的协作网络,并打造了“一体两翼”的服务队——以省戒毒所民警为宣讲主体,凭借一线经验提供专业支撑;以大学生志愿者和禁毒社工为“两翼”,扩大宣讲覆盖面。
在众多合作中,张俊和与山西警官职业学院的联动尤为密切。该校开设了戒毒专业,希望学生毕业后多投身戒毒所工作。“学校希望在我的帮助下,让更多学生成为更加专业的禁毒宣讲员。”张俊和说,他将这些学生作为重点对象进行培养。仅一年时间,他就在该校开展了四五十场培训,他带着学生下乡、进课堂,手把手传授宣讲技巧,让学生们快速成长为宣讲骨干。
此外,他还联合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高校志愿者,以及吕梁地区500余名禁毒社工,通过共享课件、现场带教等方式,提升团队专业能力。
“能现场讲还是现场讲,面对面的效果最直接。”这是张俊和坚持的原则,但他也深知,仅靠线下宣讲,难以覆盖规模庞大的青少年群体。为此,他创新推出“线上+线下”融合模式,让禁毒知识触达更多角落。
线下,张俊和带着团队走进学校、农村、社区、火车站……在山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一场覆盖3300名学生的宣讲,创下单场规模之最;深入火车站候车厅,向旅客普及毒品防范知识;深入社区开设亲子课堂,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形成家庭防毒合力。
线上,他联合共青团太原市委开展直播,单场吸引听众20多万人;制作包含5节课程和5个戏剧化小视频的教学光盘,发放至吕梁市800所学校,让禁毒知识通过屏幕走进课堂。张俊和坦言,正是这些创新形式,让宣讲效率和覆盖面大幅提升。
数字背后 暖心守护结硕果
在多年的创新探索实践中,张俊和带领的团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此前,他主导的“禁毒宣讲‘四个100’,让10万年轻人远离毒品”志愿活动,不仅拿下山西省第二届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金奖,更斩获全国第五届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铜奖。
在此基础上,他又发起“守护‘百万’无毒青春”项目,仅用两年就完成近200万人的覆盖,远超预期。今年的5~7月,仅短短三个月时间,他带领团队开展了68场宣讲,力度之大令人赞叹。
宣讲不止于“讲”,更在于“救”。在大同左云县一所中学,张俊和曾遇到一个14岁的少年,因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对香烟和游戏有着近乎沉迷的依赖,对未来毫无期待。张俊和团队决定介入——先从心理疏导入手,陪他聊天、听他倾诉,带他参与集体活动,远离香烟及游戏等成瘾物,一点点唤醒他对生活的热情;再一次次联系他的父母,说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劝他们多回家、多陪伴。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起初孩子十分抵触,一度不愿配合。但团队没有放弃:民警每周抽时间去看他,社工定期帮他辅导功课,甚至请学校老师一起制定“成长计划”。转折点发生在一个平常的午后,孩子突然主动找到张俊和:“叔叔,我爸妈上周回来陪我吃饭了,我想好好学习,以后考警校。”那一刻,张俊和知道,这颗“无毒”的种子,终于在孩子心里发了芽。如今,这个少年不仅成绩稳步提升,还成了班里的“禁毒宣传员”,用自己的变化影响着同学。
从一线民警到禁毒宣讲的“领头雁”,张俊和用脚步丈量着山西的每一寸土地,用声音唤醒了无数青少年的防毒意识。在他的带领下,禁毒的种子正播撒在三晋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守护着更多人“无毒”的青春与未来。
2025年7月30日,张俊和组织的“守护‘百万’无毒青春”项目获得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入选“最佳志愿服务项目”。面对这份认可,他依旧保持着清醒:“我们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行动,而是真心希望每一场宣讲都能见效。”
记者手记
初见张俊和,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那黝黑色的皮肤。这层特别的“保护色”,是他常年奔波于三晋大地被日光镀上的色彩,是岁月为这位禁毒卫士颁发的独特勋章。
站在宣讲台上的他,眼神里满是热忱与执着,仿佛带着一股无形的力量,能直抵人心最深处。他微微上扬的嘴角,总带着亲和的笑意,似在传递着温暖与鼓励,让台下听众放下戒备,敞开心扉接受禁毒知识的洗礼。
从十万到百万的跨越,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增长,更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张俊和与他的团队用自己的守护方程式证明,当专业、温度与创新三者叠加,就能创造改变生命的力量。这个方程式的最终解,或许就是那些孩子们挺直腰板敬出的少先队礼,是14岁少年眼中重燃的希望之光,是千千万万青少年得以远离毒害的纯净人生……
此次深入采访,让记者深刻意识到,禁毒不只是某个人、某个群体的战斗,更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当更多“蒲公英”扎根大地,将防毒意识播撒进每个角落,青少年的“无毒青春”才会有最坚实的守护,社会的健康根基才能愈发牢固。这份坚守,值得我们所有人致敬与接力。
(杨志敏)